新中国成立,总理为何只选四人当副总理?这四人有何过人之处?

中雁山人

<p class="ql-block">来源:围炉话史</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总理为何只选四人当副总理?这四人有何过人之处?</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即在新中国成立当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布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并责成他从速完成政务院各个机构的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19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政务院副总理人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任命的政务院副总理虽只有4名,却是周恩来经过精挑细选和深思熟虑后选定的最佳人选。</p><p class="ql-block">在考虑这些人的新职位时,不仅要考虑他们在新岗位上的胜任程度,更要考虑其声望和代表性。因为这是新中国政务院的第一批副总理,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看着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4位副总理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在群英荟萃的新中国成为万众瞩目的周恩来的助手呢?让我们一一剖析。</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董必武在天安门城楼上</p> <p class="ql-block">这4位副总理中,有2人是老革命家,也是总理周恩来长期的同志和战友,他们分别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和经济奇才陈云;还有1人是大文豪郭沫若;最后1人就是和毛泽东在<b>“窑洞对”</b>中提出“兴亡周期率”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何说这4人有着广泛的代表性?这要从他们在政务院中分管事务和在社会中的声望和“所属阵营”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政务院内部分工来看:</p><p class="ql-block">董必武实际是第一副总理,兼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分管政治工作。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一切都要做到有法可依,因此董必武的工作是具有开拓意义的;</p><p class="ql-block">陈云在政务院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分管财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事情就是把经济搞起来,这是国家强盛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和鲁迅齐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兼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分管文化教育工作,这正是他的特长;</p><p class="ql-block">黄炎培则兼任轻工业部部长,分管工业,这也是作为实业家的他所擅长的。</p> <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上的六位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说到代表性,这是周恩来在任命4位副总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中,毛泽东是主席,在6位副主席中,就有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3位民主人士。因此,在考虑副总理人选时,必须要考虑到他们所处的“阵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位副总理中,董必武和陈云是老资历的共产党员,董必武甚至还是党的13位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郭沫若既是卓有成效的文化阵线战士,又是在各个社会团队中享有很高声望、拥有极广人脉的贤达。</p><p class="ql-block">黄炎培既是教育家、也是社会活动家,更是实业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因此,这4人的组合可谓既精简又全面,从某种程度上,和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局面非常贴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在政务院中,有党内革命家,有经济权威,有文化巨擘,也有实业大亨,这4人的组合,正是作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所极需要的助手矩阵。</p> <p class="ql-block">林彪、周恩来、董必武</p> <p class="ql-block"><b>董必武</b></p><p class="ql-block">董必武在党内是资历、威望和贡献都非常特殊的一位,即使是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等领袖人物,都称呼他为“董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必武是前清秀才出身,他是在清朝废除科举前两年考中秀才的(考中秀才的难度一点不比今天考上985的博士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读书人。</p><p class="ql-block">他还参加过武昌起义,加入过同盟会,见过孙中山,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董必武作为湖北代表参加了一大,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那时,他的年纪就不小了,是13位代表中仅次于何叔衡的大叔级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必武是读书人,但同时也是大革命家。著名的黄麻起义是董必武策划的,鄂豫皖苏区也有董必武的功劳,甚至可以说红四方面军和后来刘邓大军的中野(二野),都有着董必武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比起将帅们在硝烟弥漫的前方厮杀,董必武更多从事的是幕后工作,他和周恩来一起领导南方的地下工作,觥筹交错间,一份份绝密情报送到了毛泽东的书桌旁边,一个个红色特工安插进敌酋的眼皮下面,著名特工熊向晖、郭汝瑰、沈安娜、韩练成都是董必武亲自安排的。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唱的:<b>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必武年龄大、资历高、人品好、贡献多,还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在党内外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因此,比董必武小12岁但又堪称“忘年交”的周恩来对董必武极为了解和信任,两人有着特殊的默契,所以才把董必武安排为第一副总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必武对新中国的贡献极大,是将新生的中国法制化的奠基者,曾担任最高法院院长。1950年周恩来访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在国内,代理总理的就是董必武!</p> <p class="ql-block">朱德、毛泽东、陈云和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b>陈云</b></p><p class="ql-block">陈云在新中国领导人中,绝对是一个特殊人物,他也是担任副总理时间最长的领袖,从政务院到国务院,连任五届副总理,可谓空前绝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陈云,用一个字形容他就是“<b>能</b>”——这是毛泽东对陈云的评价。是新中国最能干的经济学家,无论是周恩来、刘少奇还是邓小平,无论谁领导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都少不了陈云的运筹帷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陈云同为财经大师的薄一波这样评价陈云:<b>“人们赞扬陈云同志是‘理财巨子’、‘经济大师’,他是堪当此誉而受之无愧的。”</b>曾任国家主任的李先念也称陈云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之一:<b>“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徐帅,教会我打仗;一个是陈云同志,教我管经济。”</b></p> <p class="ql-block">陈云</p> <p class="ql-block">经济问题在旧中国一直是一个顽疾,失业率高,经济不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使得国民党南京政府一筹莫展,哪怕是太子蒋经国亲自坐镇上海,也不起任何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世界普通对中国的经济持悲观看法,他们说:<b>“搞军事打100分,搞统战打80分,搞经济要打0分。”</b>但陈云上任之后,很快他们就改变了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云在经济界发起五大战役:银元战役、粮食战役、运输之战、抑制通胀战役和物价战役,攻必取战必克,没用多长时间,新生的中国经济形势就稳定了下来。西方观察家又对陈云赞不绝口,认为他是中共经济权威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p> <p class="ql-block"><b>郭沫若</b></p><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名字前面有一大串称谓,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考古学家、戏剧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一位真正的“复合型”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他的职务上,也有着诸多的光环:中央研究院院士、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中国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郭沫若的一生,也极具戏剧色彩,参加过北伐战争,在蒋介石背叛孙中山时写过《<b>试看今日之蒋介石</b>》揭露他的真面目;他参加过南昌起义,而且是在队伍南下的过程中火线入党的,这个情节和贺龙元帅的入党有相似之处:都是起义爆发之后入党的,都是火线入党。</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千里迢迢从国外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在上海主办救亡报纸,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政治部部长先后由国民党元老张治中和陈诚担任,副部长则是周恩来和黄祺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因郭沫若在考古学领域的非凡成就,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夕,郭沫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后任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郭沫若担任政务院副总理,排名第三,并兼任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人欢迎黄炎培访问延安</p> <p class="ql-block"><b>黄炎培</b></p><p class="ql-block">黄炎培是中共的老朋友,在抗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黄炎培应邀赴延安访问,著名的“窑洞对”就是那时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延安的窑洞里,黄炎培和毛泽东有过一次超长时间的谈话,共约十几个小时。黄炎培非常感慨地说,自己六十年来所见所闻,“其兴也浮焉,其亡也忽焉”,无人能跳出这个“兴亡周期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了跳出“兴亡周期率”的路,不会再陷入这种无解的循环:<b>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b>黄炎培听后豁然开朗,从此对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非凡的气魄和抱负心悦诚服——历史上有著名的“隆中对”,这次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也成为可永远流传的佳话,并被多次引用。</p> <p class="ql-block"><b>窑洞对</b></p><p class="ql-block"><b>让人民当家作主、监督政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在旧中国办教育、兴实业,成就斐然,但同时,他也看透了旧社会的黑暗本质,不愿与之同流合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炎培才华横溢,在清朝曾中过举人,如果说秀才是十分难得的高材生的话,举人就得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但黄炎培不做官,反而参加了革命,不管是袁世凯还是蒋介石,都想用高官厚禄拉拢他,但黄炎培不为所动,坚持不合作态度,并发下誓言:<b>一生拒不做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夜访黄炎培,希望他能出山担任政务院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谢绝了,一是自己已经72岁,干不动了,更重要的是自己曾经发下一生不做官的誓言,怎好违背呢?周恩来告诉他:<b>“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们服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炎培出山后,在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民盟出身,但却创建了影响极其深远的民建。而且,他和毛泽东、周恩来都有很深的私交,在他87岁做前列腺手术时,周恩来亲自进行方案研究和手术安排……</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和黄炎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