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的祀灶习俗暨灶神木版年画

走在路上

<h3> 乡宁的祀灶习俗暨灶神木版年画</h3><h3> 许文胜</h3><h3>乡宁县位于吕梁山最南端的河(黄河)汾(汾水)之间。灶的起源已很早了,在县东境光华镇西宽水村豁都峪河畔西岸的秦家市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烧灶面(灶坑)。随着先民生活形式的转变日常做饭的灶成了生活必须设施,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就基本定型,我县的暖泉山、中阳、韩村、井湾等地相继出土了汉代的铜灶及陶灶模型(图一)。</h3> <h3>乡宁自古就有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的风俗。《乡宁县志》旧志载"二十三设饧饼祀灶"。民间祭祀灶神,可能源于古人拜火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用糖瓜,芝麻糖等奉祀灶神,以灶糖黏住灶神的嘴,以免灶神上报自家过错。焚香五柱祀送,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神旧纸马画像从灶上揭下来在灶前焚烧,也有直接放灶炉里烧掉,以示灶神上天。</h3><h3><br></h3> <h3>"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除夕接神时,再行按灶神之礼,在灶上早已粘贴好新的灶君纸马,新灶神两旁贴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然后献上枣山〈枣山也叫枣饦或枣盘,用白面和枣蒸制而成。枣山有两种形状,一种是一层一层堆放起来形状如山形(图六)的锥形面点,由许多卷上红枣的云纹图案组成,最上面还有一个大石榴。另一种是单面靠墙下有双脚支撑的枣山(图七)〉、焚香表、叩首。祭灶的礼仪,是整个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神沟通的神怪观念。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背后,是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br></h3> <h3>灶马是印有灶神像的纸画,古代的乡宁县域内所贴的灶马全部为平阳木版年画。纸画上印有两种图案,一种是坐着的灶王爷(图二),另一种是灶王爷的坐骑灶马(图三、图四)或灶王爷骑在灶马上(图五)。腊月二十三祭灶时揭下用火焚烧,是让灶神坐着灶马乘烟上天。古代多用纸扎骄、草扎小马、竹片扎成车等与灶马一起焚烧,其用意也是给灶神安排车马坐骑,安坐上天。</h3> <h3>为了弄清平阳木版灶神年画在乡宁的最初使用和最后的消失,笔者采访了乡宁十个乡镇的多位老年人,他(她)们都说自记事起,用的都是木刻版灶神年画。不同的是关王庙乡、尉庄乡、西交口乡、西坡镇、枣岭乡、昌宁镇、管头镇等区域使用的灶神年画图案是一木雕版灶王爷(图二),豁都峪、三官峪境内的光华镇、台头镇、双鹤乡等区域内使用的灶神年画图案是一匹灶马(图三、图四)或灶王爷骑在马上(图五),豁都峪区域的人们称这种印有马的木版年画为马灶。马灶年画分左版和右版,粘贴是有讲究的,如灶神之位设在屋内左边的,就贴左版马灶(图八、图九),灶神在屋内右边,就贴右版马灶(图三、图四、图五),总之马灶年画马的头向是向里行进而非向外。另外,据调查所知,西交口乡、枣岭乡一带也曾使用过木版马灶年画。乡宁使用平阳木版年画的历史已很久远了,童年时代每到年关,百姓都要购买木版年画,主要有天地、土地、财神、灶王(马灶)、门神、牛马王等等。因地域上与平阳木版年画的几个中心(临汾、襄汾、新绛)毗邻,平阳木版年画可通过豁都峪、三官峪、马璧峪、黄华峪、瓜峪、遮马峪等天然孔道由山下传播到交通相对闭塞的山区乡宁。</h3> <h3>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发展,农村原居住地人口的迁徙流失,近几年各地年关时的集市上已很难见到平阳木版灶神年画的踪迹了,替代它的是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并坐的彩印灶神年画(图十),当地人称其为"夫妻灶"。如今以乡宁县城为中心的西、南、北、东等周边相邻区域都已使用"夫妻灶"年画,难能可贵的是豁都峪地区的大多数农民一直坚守着传统习俗,坚持使用着古老的马灶年画。实在买不到马灶年画了,就自写灶君牌位(图十一),杜绝使用"夫妻灶"年画。他们认为灶神年画不能倒换,倒换者意为"倒灶"。笔者的老家是豁都峪,虽身居县城,但也一直坚守着这一古老的习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可能就是地域文化世代延续不易改变的原因吧。传统文化不能遗忘,应该留存和得到传承,那是我们生命的元素与根。需要我们来考究、来记录、来诉说。</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