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赞柳青组诗词三首</p><p class="ql-block">文/孔德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柳青在长安(通韵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甫中宫十四秋,终南山下志方酬。</p><p class="ql-block">铜墙铁壁荣登报,书史甘为孺子牛。</p> <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柳青住进了长安县县委大院的一间平房,这时他的职务是长安县委副书记。此时的柳青孑然一身,经过西北党校校长介绍,他认识了从沈阳来西北支援的姑娘马葳,随后他们结为夫妇。 初到在长安县,柳青去的最多的是王莽村,后来他发现皇甫村更有故事,就决定住进皇甫村。1953年4月,他和妻子离开县委,住进了离皇甫村不远的疗养院常宁宫。他在这里完成了《创业史》第一稿。 常宁宫离皇甫村还有四里路程,来回不方便,他看中了坐落在神禾塬半崖上的中宫寺。征得组织同意,柳青一家于1955年5月搬进了皇甫村中宫寺。柳青一家初到中宫寺时,那里是一处被国民党第七分校废弃的庙院,房舍千疮百孔,围墙破烂不堪,院内杂草丛生,一片破败景象。他找了工匠整修了十多天,才携家带口住了进去。 柳青在中宫寺的新家修改《创业史》,加入了《题叙》部分,完成了第二稿的写作。1959年,这部长篇小说开始在《延河》连载题名《稻地风波》。后来收到读者意见认为书名不好,柳青听从读者的意见才改名为《创业史》。几经修改后于1960年出版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小说出版后,柳青就把收到的稿费一万六千多元全部捐给了王曲人民公社,公社用这笔钱修建了机械厂。 在1958年到1959年间,柳青还在妻子马葳的练习作品基础上扩写了一部四万多字的小说《恨透铁》,反映了1957年的农业合作化中的一些斗争与矛盾问题。 在1959到1962年的三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由于饲料不足、管理不善,王曲农村的牲口死亡很严重。柳青就在写作之余,常去牲畜饲养室走访调查,写成了《牲畜饲养管理三字经》。这个三字经很快在王曲地区流传开来,后来被印成小册子发给全县生产队,长安县饲养员几乎人手一册。 柳青原计划1964年写完《创业史》第二部,实际上他到1965年才写完第二部的上卷初稿。1966年,他为了修改《创业史》第二部,曾在韦曲长安剧团对面的干休所短暂住过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二.吴堡骄子风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原小县殊风采,黄土黄河育俊才,</p><p class="ql-block">政界文官名上榜,军营武将位登台。</p><p class="ql-block">艺师剪纸怀绝技,经济学家众议排。</p><p class="ql-block">巨匠柳青挥妙笔,史书创业启未来。</p> <p class="ql-block">三.沁园春•柳青故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堡石城,邑枕黄河,史载宋朝。望山城古堡,虎威狮吼;悬崖哮水,要塞天雕。北魏封衙,民风淳厚,政顺人和童子谣。文坛上、耀柳青星斗,巨匠文豪。</p><p class="ql-block"> 改革成果多少?凭历届称职好领导。探煤田盐气,招商掘宝;天然泉浴,疗法新潮。途路时成,五桥过境,区位独优占首鳌。抢机遇、重科学发展,力创新高。</p> <p class="ql-block">《铜墙铁壁》是一部由柳青所著的长篇革命小说,1976年由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书名</p><p class="ql-block">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柳青</p><p class="ql-block">出版社</p><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出版时间</p><p class="ql-block">1976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ISBN</p><p class="ql-block">9787020049189</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德平(中)与柳青的女儿刘可风及其丈夫一起留影。作者系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