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目前,内蒙古拥有世界遗产类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8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6家。(不含并入项目)</p> <p class="ql-block">160.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 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贝子庙建成后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2006年05月25日,贝子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61.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总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千米;是中国历史政权元王朝的首都遗址、蒙元文化的发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对外交往中心。元上都遗址主要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遗存组成,以宫殿为中心,呈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的产物、古代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突出代表。1988年1月13日,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162.金界壕遗址正蓝旗段~金界壕主线南支线在正蓝旗段共穿过黑城子示范区的3个分场。全长为16.593公里,保存墙体11.393公里,消失5.2公里,附有1座边堡、25座马面及6座铺房。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163.四郎城古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北两公里处。城址为乌桓游牧故地,故命名为桓州城。始建于金代。古城呈方形,东西长1052.5米,南北宽1136.8米,东西两面城门至今尚可辩认。其中,古遗址516处,四郎城古城为其中之一。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4.金斯太洞穴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是旧石器时代至商朝草原先民的居住遗址。金斯太洞穴宽16米、深24米,其堆积层厚达5米,共分3层。遗存有大量的石器、陶器,以及动物骨骼化石。此外,还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制品,说明洞穴居民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该遗址的发现表明,至少在1万年以前,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就有人类居住。2013年5月,金斯太洞穴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5.恩格尔河墓群~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管区,恩格尔河墓葬出土了一套基本完整的龙凤纹金马鞍饰,其形制与1988年出土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乌兰沟墓葬的金元时期卧鹿纹金马鞍饰十分相近。另外根据其鞍饰上的纹饰,如三瓜龙纹、蔓枝花草纹和莲纹等纹饰断定,这一墓葬年代应该为金元时期。恩格尔河墓葬出土的十字架金饰片,可以说明墓葬主人信仰景教。而景教正是在金元之际,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草原的外来宗教。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6.多伦汇宗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旧城北2公里处。蒙古语称“呼和苏默”,意为青庙,因其殿顶覆以青兰色琉璃瓦故名。又因其居于后建的“善因寺”之东而俗称“东大仓”。汇宗寺,始建于1691年(康熙三十年)是清王朝敕建的皇家寺院,由哲布尊丹巴活佛主持设计、建造。1732年(雍正十年)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因故移居多伦淖尔,成为整个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中心。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7.多伦清代商号宅院~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为清朝嘉庆年间兴建的商号宅院,该商号为山西籍旅蒙商聚兴昌的宅院,三进院落,南北走向,均有东西配房,共有房屋33间。聚兴昌在民国初年由于动乱开始衰落,1933年10月以后,侵华日军占据该院落,伪蒙疆政府的头目李守信在此会晤德王及日本关东军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后为李守信的重要部下尹宝山的府邸。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8.多伦娘娘庙~又叫碧霞宫,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旧城最繁华的东盛街,座西朝东,占地600平方米,正大殿呈“凸”字形,院内古树参天,建筑豪华,硅木结构,以青筒板瓦覆顶,如意斗拱承托,木刻、彩绘十分精美,为京城富商捐资所建。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9.多伦城隍庙~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为清乾隆二年的建筑,从北朝南,原建筑豪华,“文革”时毁坏严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0.多伦兴隆寺~又叫佛殿,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为清雍正十二年建筑,是北京延庆昌寺和河北省怀来县的龙潭寺的下属寺院,是汉传佛教寺院,属于家庙系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40平方米。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1.多伦清真北寺~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为乾隆末年建筑,嘉庆三年进行大修,是多伦城内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由来自宁夏、甘肃的牛羊行回族商人捐资兴建,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清真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有山门3间、正大殿5间、南北配殿6间,南北讲堂18间。1933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北寺居住。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2.多伦清真南寺~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为清雍正年间建筑,乾隆三十年扩建,是多伦最早的清真寺建筑,由抓毛行回族商人莫天明、马桂芳发起修建,占地面积750平方米。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3.多伦清真西寺~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为清光绪五年建筑,由来自宁夏、甘肃驼行回族捐资兴建,现有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存有正大殿5间、北讲堂5间,座西朝东,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1995年回族群众捐资对正大殿进行了加固性维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4.多伦清真中寺~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建筑,占地920平方米,现有正大殿5间,水房和讲堂6间。1989年由回族群众集资进行保护性维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5.多伦山西会馆~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城区的西南部,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籍旅蒙商集资兴建的。原名伏魔宫·又称关帝庙,是当年晋商在多伦地区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当时为内蒙古地区唯一的外省会馆,遂被称为“塞外商埠”。该会馆有房间百余间,主要建筑有大山门、大戏楼、下宿、二山门、三过殿、东西长廊、耳房、正大殿等。会馆的大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牌楼,雕梁画栋,晋商之富由此可见一斑。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6.砧子山古墓群~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是内蒙古境内现存最大的元上都居民(主要是汉族平民、工匠)的丛葬区,为研究元朝时期元上都的社会制度、蒙汉民族关系和生活状况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2013年,砧子山古墓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7.集宁战役旧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解放战争时期,集宁是我党同国民党在原绥远地区争夺最为激烈、战役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从1946年1月到1948年9月,集宁爆发了集宁争夺战、大同集宁战役和解放集宁战役三次较大规模战役,历史上把这三次战役统称为集宁战役。集宁战役重创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有力支援了辽沈战役决战,解放了集宁和绥东地区,不仅在内蒙古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也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9年10月7日,集宁战役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集宁战役纪念馆,位于乌兰察布老虎山生态公园内。馆内基本陈列分为上下两层,展线总长612延长米,包括“抗战胜利”、“光复集宁”、“集宁争夺战”、“大同——集宁战役”、“解放集宁”、“支援前线”、“缅怀丰功伟绩”7个部分、18个单元。展出包括珍贵文物、照片、复制品和艺术作品在内的各类展品1000多件。通过多种先进的陈展技术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集宁战役的历史全貌。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178.集宁烈士陵园~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位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西郊翟家沟行政村侯家沟西南,占地面积1500亩。2002年4月,遵照原集宁市政府批示,将集宁战役牺牲的烈士遗骨及墓地近万人由卧龙山烈士墓地统一迁入西山陵园内,批准正式成立“集宁烈士陵园”机构,并先后被乌兰察布市及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179.丰镇塞外长城遗址~明长城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有三道。第一道长城位于市北40公里,1376年(明洪武十九年)修筑,这段长城沿山岭,逾险峰,跨深涧,较其它长城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明代大同府的北界。第二道长城位于市境南端,筑于明嘉靖年间,万历、隆庆年间重修,是山西与内蒙古的南界。第三道长城修筑于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东西对接于第二道长城之上,形如偃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180.岱海遗址群~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周围,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岱海遗址群,由王墓山、老虎山、园子沟等三处典型遗址组成。 王墓山遗址分成上、中、下三区,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老虎山遗址是“老虎山文化”的命名地,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已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68座、灰坑34个、窑址和墓葬各3座。其年代为距今4500年至4300年左右。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1.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古城建于公元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原系金代集宁县,为西京路大同府抚州属邑,是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元代初年,升为集宁路,属中书省管辖,下辖集宁一县。该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182.庙子沟遗址~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掘面积最大、遗迹保存最完整、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遗址,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新风乡庙子沟村南。从1985年至1987年先后三次对此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庙子沟遗址处,距今约5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经发掘的村南遗址第一地点面积约近3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址51座,灰坑、窖穴132个,墓葬43座,出土及复原各类陶器700余件,其它比较完整的石器、玉器、骨角器、蚌器和装饰品达千余件,反映了一种以原始锄耕农业为基础,渔猎经济占一定比重的经济形态。庙子沟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石环类饰品。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3.察汗不浪古城~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境内,古城规模较大,四面城墙都保存很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66米,东西宽636米,墙体基宽约20米,顶宽约6米,高约3米。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座城门,无瓮城。墙外护城壕隐约可辨,宽度在20—30米之间。城内的建筑台基、院落、水池和道路等遗迹大多历历可辨。城南100米左右分布着成片的墓地,皆被盗,由盗坑分析,皆为小型小坑竖穴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4.克里孟古城~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克里孟营子北部。南北相距约500米,东西相距1300米,略呈梯形。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城内分为东西两城,城墙留迹高约2米左右,夯筑。城内地势为东、西高,中部低。城外四周相隔15米,有一周土梁,城外原设有土壕沟。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5.四子王旗王爷府~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北约24公里处的查干补力格苏木所在地。它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是封建王爷执政和居住的地方。府内设前后两个厅,前厅供王爷执政办公,后厅供王爷和福晋居住。另附设2个独贡,是喇嘛念经的场所。整座王府为磨砖对缝,简瓦盖顶,砖木结构的殿庑建筑,具有清末红柱回廊,雕梁画栋的建筑特点,占地面积共计2800平方米。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6.砂井路总管府故城~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布拉莫仁庙村,为元代砂井路总管府故城。砂井路总管府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70米,南北宽约520米。城墙夯筑,残高0.2至2米,基宽13米。地表有少量瓷片遗存。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7.净州路故城~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城卜子村,又称“元净州路故城”,建于1178年。净州路故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20米,南北宽670米,城墙残高1至3米,基宽0.5-9米,地表散布有砖瓦、陶瓷碎片。1995年,净州路故城发掘金元时期的墓葬32座,出土古钱币10余种151公斤。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8.战国赵北长城遗址~赵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赵长城横亘于包头市辖区的中部,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它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狭长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战国赵长城是中国北方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今阴山山脉大青山、乌拉山南麓依然可以寻觅到这条土筑长城遗迹。</p> <p class="ql-block">189.五当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东北约45公里的吉忽伦图苏木五当沟内的大青山深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措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兴建,经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多次扩建,逐步扩大至今日规模。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经堂、僧舍2500余间,占地300多亩,分布在1.5公里长的山坡上。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雄浑壮观。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190.昆都仑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昆都仑河右岸,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经历20余年才全部落成,汉名法禧寺。昆都仑为蒙古语横山口,结合地形,依山傍水兴建,为藏式建筑群,无围墙环绕。相传该寺大喇嘛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享有较高的荣誉。布局以大经堂为中心,辅以数座单体殿宇和住房。原有经堂、殿宇23座,藏经塔4座,以及住房60余座,占地110余亩。现存经堂、殿宇12座,住房约50座。殿堂内原有彩画和塑像等多已圮毁,大经堂经过维修。2019年10月,昆都仑召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1.阿善遗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阿善沟门村东,是一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原始村落遗址。阿善遗址依山面水,台地高于黄河水面80余米,平面均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地形,沿遗址居住区边缘有石砌围墙遗迹。该遗址的出土文物丰富,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对研究我国农业,纺织,陶瓷,建筑,工具以及美学等领域的历史均有价值。2006年5月25日,阿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2.麻池古城遗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政府西北约800米,分南北二城,呈相接的斜“吕”字形。北城南北长690米,东西宽720米。南城南北长600米,东西宽640米。古城内地表散见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残片,常有“五铢”钱、铁田片、铁铲和铜镞等出土。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3.召湾墓群~位于包头市南郊,墓群分布在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召湾村与召湾后村之间的一道土梁上,绵延约2.5公里,分布着上百座汉代墓葬,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陆续清理墓葬97座,分布着墓群的土梁也是秦直道的起点。1954年在麻池召湾16号公墓,曾挖掘出金、银质的虎、豹、骆驼形镂空饰片,出土了有狩猎图案的简形器等,具有鲜明的匈奴文化特色。古城出土了汉代铸的"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的瓦当据推测,瓦当很可能是当时为纪念王昭君出塞和亲而烧制,供建筑使用。2006年5月,召湾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4.燕家梁元代遗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总面积40万平方米,上世纪50年代首次发掘。清理出土了2000多件瓷器、骨器、铜器、铁器之后,考古人员又在此发掘出一个粮食窖,窖内贮满了距今800多年的粮食,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些粮食是糜子、黍子。还发掘出土瓷、铜、铁、陶、骨、玉等不同质地的各类器物现已达5000余件,其中瓷器为大宗,这批瓷器种类丰富,窑系较多,分属磁州窑系、钧窑系、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定窑系。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5.固阳秦长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一带。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将蒙恬率军30万为御北方匈奴、东胡的侵扰而筑,汉武帝在位期间派卫青进行过修复,距今已有2200余年。秦长城横穿固阳县中部3个镇,自西向东走向,全长85公里。石块垒筑,每隔数里设烽火台。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诗词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其中的长城指的正是固阳秦长城。</p> <p class="ql-block">196.白灵淖尔城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百灵淖乡城圐圙村,又名北魏怀朔镇故城,建于北魏始光年间(424-428年),永熙三年(534年)废弃。白灵淖尔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五边形,周长4667米,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100米。1980年和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对城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佛教殿堂遗址,出土一批小型泥质塑像。2006年5月,白灵淖尔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7.美岱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美岱召四角筑有外伸约11米的墩台,上有角楼。进入泰和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它是喇嘛教传入蒙古的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寺周围筑有围墙,土筑石块包砌,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明隆庆年间(1567—1572),蒙古土默特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西藏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壁画是美岱召的一大特色。现存壁画1650平方米,形象地描绘了明朝时期蒙古金国政治、宗教发展状况,被誉为壁画博物馆。大雄宝殿内四周壁画从腰线部分一直到天花板,场面宏大,构图丰满,需仰视方能尽观。</p> <p class="ql-block">198.百灵庙起义旧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驻地百灵庙镇。旧址在艾不盖河之南的女儿山顶。1936年1月26日德穆楚克栋鲁普王爷(简称德王)的蒙政会乌滂守备队官兵,反对德王投靠日本侵略者,在共产党人指导下,由云继先、朱实夫率领,在百灵庙武装暴动,举起蒙古族抗日旗帜。现在山顶建有纪念碑,碑呈方锥状,高20米。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百灵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政府所在地。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百灵庙系达尔罕贝勒庙的转音,亦称乌力吉套海(吉祥湾)召庙群。庙宇由5座大殿、9顶佛塔和36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各处殿塔雕梁画栋、廊柱林立,墙壁上彩绘着佛经里的人物故事,造型生动,构图细腻。清康熙皇帝御赐“广福寺”牌匾悬挂于大佛殿正门上方。</p> <p class="ql-block">庙内香火最盛时喇嘛达1200多名。百灵庙自建设以来,一直是达尔罕草原商旅云集和物资的集散地,素有草原码头之称。是内蒙古北部政治、经济、佛教喇嘛活动的中心,也是漠南通往漠北、新疆等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199.敖伦苏木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一处元代(公元1271~1368年)中国北方的城市遗址。敖伦苏木古城俗称赵王城、“五英雄城”,是著名的景点。敖伦苏木城遗址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墙基宽约3米,残高2~3米。城址内发现有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土包99处。城东300米处还发现有墓地一处。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敖伦苏木城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0.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汉外长城南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01.秦直道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 始修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年-公元前210年)。秦直道遗址南起云阳(陕西淳化县),北达九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郊),全长700余千米,是秦始皇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2009年3月至7月,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路面、车辙遗迹以及路面脚印、建筑遗迹等。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等,均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2.响沙湾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响沙湾,景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是集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的沙漠休闲景区,地处中国著名的库布其沙漠最东端。在这个沙的世界里,隐现着似超现实却又现实的世外桃源——莲沙度假岛——福沙度假岛——一粒沙度假村——悦沙休闲岛——仙沙休闲岛。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响沙湾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 <p class="ql-block">203.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俗称东联景区(并非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吉思汗陵,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内蒙古龙头旅游景区。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许多海内外游客都会前来祭祀。2006年,“成吉思汗祭祀”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204.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1982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5.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布尔洞塔村,是秦昭襄王为抵御匈奴而筑的长城的一段,南起陕西神木县,经此向北到准格尔旗,全长40余公里。纳林塔秦长城用自然石片垒筑,遗迹高1.7米,宽3米多,是鄂尔多斯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2001年6月,纳林塔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06.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陶亥镇朱开沟村三社沟掌处,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朱开沟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000米,文化层厚1.5-3.5米,分7个地区,其中6个地区为中原龙山至早商时期的遗存,分为龙山晚期、夏代(早、中、晚)时期、早商时期共5段3个时期。朱开沟遗址丰富,填补了鄂尔多斯地区夏商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2006年5月25日,朱开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7.准格尔召~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部,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明朝名秘宝寺,清政府赐名为宝堂寺,是鄂尔多斯现存最大型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建筑群。准格尔召原有独立殿堂36座,虽然现仅存大独殿、观音殿、舍利独宫、五道庙、千佛殿、六臂护法殿、大常署、二常署、佛爷商、诺颜商等十处,依然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此外另有白塔一处,黄绿琉璃瓦的大殿与白塔,相互辉映,栩栩生辉。2013年5月,准格尔召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准格尔召建筑设计精巧,木刻、砖雕、绘画、壁毯,做工考究,细致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建筑气象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金硫碧瓦。建筑布局严谨、风格迥异的堂殿鳞比,疏密有致,充分显示了宗教的神秘氛围,为鄂尔多斯最大的召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208.十二连城城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始建于公元583年。十二连城城址现残垣断壁,考古学家发掘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的文物,其中晚唐时期的绿釉陶质小狗和白釉瓷质小山羊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9.寨子圪旦遗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具有石筑围墙的遗址。1998年鄂尔多斯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进行发掘,寨子圪旦遗址略呈椭圆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石砌围墙底宽4.5米,顶部残宽0.5至3.5米,残高约1.5米。在中心地带,有长约30米的高台基址,属于履行宗教事务的祭坛遗迹。2013年5月,寨子圪旦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10.沙日特莫图庙~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境内,始建于明代初期,在清代及民国历经兴废。2006年建成吉祥果聚塔,该塔为汉藏风格,供奉蒙藏汉文全套《甘珠尔》、《丹珠尔》等大量珍贵佛典,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佛塔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11.霍洛柴登城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浩绕柴达木苏木。城垣周长5000余米,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夯筑,基宽13米,残高0.5-2米。霍洛柴登城址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1971年发掘出土有泥质灰陶和釉陶仓、灶、井、罐、熏炉及铜钫、壶、“五铢”钱等。2014年对古城遗址再次发掘,发现5座陶窑,出土陶片、板瓦、菱格纹砖等。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12.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苏木西南30公里处。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俗称“百眼窑”。阿尔寨石窟屹立在一座高约80米、宽约300米、状似平台的红砂岩小山上,即是苏默图阿尔寨山。沿山体周围凿有众多的石窟,如同蕴藏着无数宝藏和秘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等候着人们前来探访。阿尔寨山上原有寺庙建筑,至今仍有6处遗址。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阿尔寨山上环山凿有65座石窟,坍塌或被风沙掩埋的有18座,目前较完整的尚有43座;山周围岩壁上刻有大小浮雕佛塔22座。阿尔寨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明末佛寺毁于林丹汗西征鄂尔多斯之役。阿尔寨石窟中的近千幅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瑰丽多彩,是该石窟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p> <p class="ql-block">213.城川古城~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东约1公里处,古城平面形制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坐北朝南。面积44万平方米,城墙由灰白色沙土夯筑而成,结构坚实紧密。东、南、北墙保存较好,墙上角楼、马面、瓮城历历可见,城川古城为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前的长泽县城和唐元和十五年移治长泽县的宥洲城故址。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14.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等人发现并且发掘了这个文化遗址。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将其译作河套人,并称这一旧石器时代文化为河套文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考古学者继续对这一地区进行考察,相继又有许多新的发现,最后将这一文化遗址定名为萨拉乌苏文化。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主要在乌审旗的大沟湾村和滴哨沟湾村。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15.“独贵龙”运动旧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彦柴达木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乌审旗爆发了大规模反开垦、反奴役的“独贵龙”运动,十二个“独贵龙”总部驻此。旧址俗称“海流图”庙,藏名“珠达巴达尔赞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蒙汉结合式建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存小经堂、僧侣房舍十余间。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16.乌审召庙~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距旗政府所在地嘎鲁图镇78公里。乌审召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是鄂尔多斯四大召庙之一,现占地面积达4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30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庙宇24座,570间,大小塔203座,喇嘛住房195处。</p> <p class="ql-block">217.召烧沟岩画~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市区东南15公里处的召烧沟西口南坡上,属桌子山——贺兰山皱褶带,是贺兰山北部的余脉。这处岩画磨刻在约为30度的缓坡上,岩画集中磨刻在约650平方米的石灰岩磐石上,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小沟割裂为三部分,零星岩画分布在约400×400米的范围内。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18.内蒙古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北依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南麓洪积扇,南临黄河,东至包头市郊,西接乌兰布和沙漠。是黄河上游的大型灌区,始于西汉,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861万亩。2019年9月4日,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1949年有引黄干渠10条,灌溉面积约19.43万公顷。1961年后自黄河三盛公枢纽引水,分为保尔套勒盖、后套、三湖河3个灌域。作物有小麦、杂粮和向日葵等。灌区土地1.16万平方千米,设计灌溉面积73.7万公顷,1987年实灌面积48.37万公顷。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积平原,引黄控制面积1743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219.临河古城址及墓葬群~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街道办事处联丰村三组东北部,又称八一城址或八一乡土城子古城。朔方郡故城是汉代边疆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址对研究汉代军事、政治、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古城地势开阔平坦,现城内外已辟为耕地,城址平面呈“目”字形,城内采集有陶片、砖、板瓦、筒瓦、瓷片、铜镞、钱币以及铜铁残片等遗物。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0.三封古城遗址~位于河套平原西部,磴口县包尔陶勒盖农场陶升井村西南部。朔方郡故城是汉代边疆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址对研究汉代军事、政治、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三封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积40万平方米,夯筑城墙因受河水冲刷多有坍塌,城周围分布有居住遗址和作坊遗址,周围有大量同期墓葬区。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1.临戎古城遗址~位于河套平原西南部,磴口补隆淖尔镇河壕村,初为汉朔方郡郡治所在,后改为其辖县临戎县。朔方郡故城是汉代边疆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址对研究汉代军事、政治、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临戎古城遗址平面呈方形,面积40万平方米,城内偏南部有2道大型夯土建台基,城外有居住遗址和作坊及窑址。大量同期古墓葬主要分布于古城西、南、北三面,面积900万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2.窳浑古城遗址~位于河套平原西北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部。朔方郡故城是汉代边疆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址对研究汉代军事、政治、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窳浑古城遗址平面呈方形、面积约5万平方米,夯筑城墙残高1.2-5米,城外四周分布有大量古墓葬。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3.格尔敖包沟岩画~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格尔敖包沟口北约15公里处。岩画主要凿刻在沟东西两侧悬崖、立壁的黑色石块上,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辽金元时期的岩画群。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4.沃野镇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建于北魏,是北魏重镇,交通要冲,是鲜卑族为抵御柔然部落而建造。沃野镇是北魏六镇之一,也是六镇之中最西方的镇。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北魏六镇起义发生在此地。因山洪和黄河水冲涮致使城墙倒塌被沙土覆盖,最终消亡。故城为中、东、西三城连城,呈“凸”字形。城内到处遗有砖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莲花纹瓦当,均属北魏遗物。2006年05月25日,沃野镇故城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5.小佘太秦长城遗址~巴彦淖尔市境内秦长城遗址分布较广,约占全自治区1/3,东起乌前旗小佘太镇,西至乌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全长240千米,其中小佘太镇查斯太山一段保护最完好,长达2000余米,始建于赢政28年(前219年)。2006年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26.汉长城巴音乌拉4号烽火台~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其中巴音毛道遗址、巴音乌拉遗址两处遗址均位于狼山南侧,出土遗物多为罐、碗等生活实用器,遗址中发现较多的灶,灰坑内多为生活垃圾。据考古人员介绍,发现的陶片时代特征明显,与汉朔方郡窳浑等处墓地出土的陶器质地、纹饰基本一致,可推断两处遗址应为汉代时期的村落或更小的居民点,属驻军或屯垦养军处。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27.乌兰烽火台遗址~位于巴彥淖尔乌拉特中旗境内了与布都毛道沟汉长城及烽火台遥相呼应,高3米,表面用大小不等的天然石块堆垒,石块间出土少量灰陶片,多为素面。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28.新忽热古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是元代至明代遗址。新忽热古城平面为正方形,东西长950米,南北宽950米,城墙为土夯,南墙与东墙各设宽12米城门,城内采集到的汉代陶片、唐代钱币、西夏陶器残片等文物。对于揭晓成吉思汗从漠北到漠南的通道有重要价值。2013年5月3日,新忽热古城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9.马鬃山石构墓群~位于巴彥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达格图嘎查北15公里的杭盖戈壁马鬃山地区希日楚鲁山一带,墓葬环希日楚鲁山分布。地表可辨石堆、石板墓葬107座,分布面积达4平方公里,墓葬形制有方形、亚腰形、工字形、圆形、T字形,大小不一,是一处从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汉代的规模宏大、分布集中、型制多样的石构墓群。2019年,马鬃山墓群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30.定远营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署驻地阿拉善左旗驻地巴彦浩特镇王府衔,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历九代十王营造。由延福寺、王爷府等一系列建筑构成。定远营依山而建,为不规则方形。城池周长三里三,门外有瓮城、城楼、关帝庙和商业街,极为繁华。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蒙古族顾实汗之孙和罗理归顺清政府,因出征青、藏有功,被封为世袭亲王,封其驻地为定远营。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又以定远营赐予和罗理之子阿宝。阿宝之子罗布桑多尔济袭位后,在王府西侧建家庙,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赐名延福寺,俗称衙门庙。</p> <p class="ql-block">231.贺兰山北寺福因寺~藏名"格图布楞"。北寺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的。嘉庆十一年(1806年)竣工,阿拉善第五代王玛哈巴拉上报于理藩院,嘉庆皇帝赐名"福因寺",并亲赐以藏、蒙、汉、满四种文字书写的金匾。福因寺的建筑以典型的藏式风格为主,亭、堂、殿、阁一应俱全,主庙西端建有一世活佛灵塔,高10米,两者遥遥相对,交相辉映,雄宏壮观。佛学大师阿旺丹德尔曾在福因寺修行,并在这里圆寂,为北寺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蒙藏文化底蕴。福因寺周围峰峦叠障,怪石嶙峋,清泉环绕,松柏常青,是阿拉善盟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232.贺兰山南寺广宗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境内,贺兰山西麓的一个山谷之中,该寺有6个属庙,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中规模最大、名望最高的寺庙,由二十余座建筑群组成。广宗寺,其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经堂、黄楼寺等。其中供奉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遗体宝塔的大殿称为“黄楼寺”。黄楼寺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其前部为81间,后部为49间,全部用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极为富丽。</p> <p class="ql-block">233.曼德拉山岩画群~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西南14公里的曼德拉山中,在18平方公里内,分布着数千年前的古代岩画,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堪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曼德拉山岩画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形象生动,古朴粗犷,年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和元、明、清各代,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文体、生活情景和自然环境、社会风貌。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堪称为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画廊,对研究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13年被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