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报告文学(草根巨匠)</p> <p class="ql-block">倪匡,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著名小说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到华东人民革大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那一年(1951年)我16岁都不到,读高中,有一次逃课在马路上乱逛,走过外百渡桥的时候,刚好有一阵风吹来,把墙上布告的一角吹了起来,遮住了另外一角,看不到布告的内容了。如果没有风吹着,我根本不会看那个布告,谁管他什么内容呢,可是风偏偏把布告吹了起来,我偏偏又有好奇心,就走上去把布告揭开来看。一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在招生,最后一天,招生处就在附近不远的地方。反正也没事,就走过去看看。结果就报了名。当时要求报名的人要年满17岁,可是也没有人管你,他们问我念到哪里,我说初中毕业,他们说好,那你来吧。就这样,我被送到苏州去受训三个月,三个月之后就分配工作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老总也是那届,问过,说认识。由总是打架伤了人避祸南京报名入学)</span></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倪匡还没有毕业,就去参加了抓反革命。当时我们是跟着公安部出去,配了手枪看看犯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一个晚上在苏州就抓了很多人,在玄妙观后殿抓一贯道首……我很迷惑:怎么那么多的反革命?后来了解到,镇压反革命的活动先是在上海展开,很多人从上海跑到了苏州。这是1951年第一次镇压反革命的时候。后来枪毙反革命,我们跑去警卫,记得在苏州一号桥和渡村……,五花大绑背插亡命斩标,那时枪决打后脑,(不象现在人道些在后背心部用白粉笔画个圈) 红的血白的浆是一塌糊涂……小孩子看到那种场面,回来几天吃不下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土改斗地主,斗争地主的时候,说我同情地主。怎么回事呢?当时让我写一个布告,公示判处死刑,写判处死刑理由的时候我问写什么,领导告诉我写地主。我说地主不构成死刑理由。领导说:让你写你就写,啰嗦什么!后来我写的第一个关于卫斯理的小说,就把这段经历写了进去。<b>内蒙古岁月 不屈的灵魂</b>在革大受训完后,还有另外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他一不愿多说) 才去了内蒙古。</p><p class="ql-block"> 在内蒙古,因为大雪阻路,煤运不进去,天寒地冻,很多人都冻死了。我拆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木桥当柴火,我想河水已经冻到底了,要化冻至少也要到六月,那时我砍一些树再搭好就是了。我以为我在挽救同志生命,结果被冠上了“破坏交通”的罪名,“破坏交通”是现行反革命,很大的罪。我被关在一间周围没有人烟的小房子里,门也是透风的,里面只有一个炕,每天晚上,狼就围着小房子,嗷嗷地叫,狼叫声真是可怕。这小房子以前不知道做什么的,我垒了炉灶。当然没有煤,要自己收集牛羊糞、干草,不然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要死掉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每两个星期给我送一次吃的,第一次给我送来口粮十五斤红高梁和一块很大的“花岗石”,我问:“这是什么?”送东西的人答:“豆腐。”好家伙,豆腐要拿斧头砍着吃。</p><p class="ql-block"> :幸好那时候年轻,高梁糙、又没有肉食,拉不出屎祗能用小指抠。</p><p class="ql-block"> 我养的一条狗,有次领导晚上钻女宿舍,咬伤了个领导的手指,加上拆破木桥的事,我的单位要组织一个临事军事法庭审判我,肯定枪毙,所以我要逃走。</p><p class="ql-block"> 一个要好的蒙族朋友给我偷了一匹马,朋友告诉我:骑着马一直往北走。我说,往北走不是蒙古游牧部落吗?朋友说:就是要去游牧部落呀,他们一定会收留你的。到了那里,你学蒙古话,过两年,改个蒙古名字,你就变成蒙古人了,娶个蒙古姑娘更好。那时候你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出来,不会再有人管你。</p><p class="ql-block"> 我就骑着马一直往北走,差点冻死,当时是五月中旬的样子,抬起头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北斗星,就像现在这个时候。从九点钟走到十一点钟,忽然天阴了,下了一场大雪,东南西北再也无法分辨,只好随着马乱走。大概走了几十里路,天快亮的时候,走到了一个小火车站,正好有一辆火车开来,我也不知道火车是朝南还是朝北,就上去了。没有目的地,只想赶快离开就好了。上了火车,没有地方可去。一想,大哥在鞍山,不如到鞍山好了。到了鞍山,在那里报了一个临时户口,我在鞍钢做了两个月的小工。每个月的工资也不低,有四十多块人民币。那时候旧币已经改成新币,是第一套新人民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身边有了一点钱,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想到上海看看再说。因为父母在1950年就到了香港,所以在那时就已经想到了最终目的地是要到香港来。</p><p class="ql-block"><b> 偷渡是在琛圳,那年流浪到广东佛山碰到一个苏州老乡,也是被通辑的反革命,记得那是一个月黑夜,在那个村忘了,下水时身上涂了偷来的黑油(厚机油)不然泡在盐水里要脱水的,游出十几十米民兵发现了,很感恩那些民兵枪口抬高了半寸,在波浪里哆嗦着、听到开了十余枪……。</b></p><p class="ql-block"><b> 初到香港 文坛露峥嵘</b>初到香港的时候,什么活都干过。我喜欢看书,那时我跟身边的人说香港报纸上的那些小说我也会写,他们都不相信。结果我花了一个下午,写了一篇一万字的小说,投稿到《工商日报》。我是七月份到的香港,九月份写的那篇小说,十月份发表出来。文章登出来,通知我去拿稿费,我以为只有十块八块的,结果给了我九十块钱。报馆的人跟我讲:“你的文章有一万字,但是我们删改了一些,剩下九千字,一千字十块钱,满意不满意?”我当然满意极了,问他们这样的文章还要不要,他们说需要,让我继续写。我才觉得原来写东西也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写一篇那样的文章,太容易了!后来我就到处去投稿,从我第一次投稿到现在为止,没有被人家退过稿。写到后来,有家报馆的社长找到我,他说:“你不如来我们报馆帮忙好了。”我说:“好啊。我反正没有事情做。”那时候的报馆很简单,总共五六个人,一个社长,一个采访部主任,旁边就是字房。我问社长:“我做什么?”他说:“什么都干,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好了。”比如说采访部主任要一杯咖啡,我就跑下去给他买;字房里说副刊少三百字的影评,我马上就要写三百字的影评,尽管电影连看过都没有看过;甚至社长出去应酬,要六百字的社论,我也要马上写六百字的社论。报馆一个月给我一百一十块钱,可以生活了。那时候字房的工人生活很苦,每个月要靠借高利贷生活。我看不过眼,当时我半个月发一次薪水,55块钱。我就跟字房工人说:“你们真是要借的话,向我借好了,我不要你们的利息,甚至也可以不要你们还。”我离开香港十几年,前年回来,走在大街上有人看见我了就拥抱,一报名字才记得是当时报馆字房的工人。当时台湾有个很出名的作家,叫司马翎,在我任职的那家报馆,连载武侠小说,写着写着,稿子不来了。我就跟社长说:“这种小说,老实讲我写出来比他好。”社长不相信,我就说:“先续下去再说,因为他的稿子可能会来的。”续了两个星期,不仅没有人看出来,而且读者的反应好得不得了。后来司马翎来了,还大发脾气:“谁敢续我的小说?”我说:“谁敢啊我敢。”司马翎和我同年,那年他二十来岁,他看了我续的内容,笑着跟我说:“续得很不错。”我说:“岂止很不错,简直是写得比你好!”司马翎气得要死。后来他不写了,社长说干脆你开一篇新的好了。我就开始写,三块钱一千字,一天两千字。简直太好了!你想想那是多么容易的事,半个小时都不用!<b>巅峰 与金庸过招,为张彻编剧</b>这篇小说发出来之后,一个月内有四家报馆找到我,要我给他们写武侠小说。金庸差不多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找到我,让我给《明报》写。他给我十块钱一千字,每天写两千一百字。到了月底,我拿到六百三十块钱的稿费,这是我第一次拿到一张五百块面额的钞票。我和老婆拿着那张大钞笑了半天,商量着怎么办。我老婆要把它存起来,可是我却想把它花掉。当时在香港,我和我老婆两个人去饭店,五块钱,可以要三个菜一个汤,白饭可以随便吃;去看电影,一张票一块半,我们两个人只要三块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在《明报》上与金庸论战。那时候《明报》已经接近创刊两周年了。有人开玩笑说:“你这样和金庸对着干,小心他不让你写稿呀。”我想那有什么关系,反正有大把报纸让我写稿。在《明报》两周年的时候,我去参加,查太太在宴会上大声问:“倪匡来了没有?他这样骂我们,还敢来吗?”我笑嘻嘻地说:“早就来了,就在你后面。”查太太大笑,这个镜头我记得太清楚了。那时我在《明报》上写的是《南明潜龙传》。</p> <h3>倪匡(右)和金庸(左)</h3></br>和金庸的交往,我觉得是君子之交,我们之间永远是他来找我,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去找过他。因为我觉得他是大人物,那么忙,又有钱。他有学问,我也很喜欢和他在一起。他现在返老还童,我回香港之前,他打电话给我:“你搬回来住?太好了,你搬回来我就不去英国念书。”结果我真搬回来了,他还是去英国念了博士。我问他:“你怎么又到英国去啦?”他说:“我有说过吗?”你说“屡为张彻编剧本,曾为金庸续小说”那个对子?很好玩啊,是不是?张彻的剧本差不多都是我写的。和张彻的交往太早了,那时他三十来岁,穿一个花衬衫,头发吹成卷的,个子又高,真是神气!张彻是个非常出色的文人,书法、作曲什么都能干。那时候他在另外一个报纸上写影评,我在《真报》客串写影评。我写影评你知道,有时候根据一张海报就开始写了。张彻是真正懂电影的人,看到我写的影评,看不过眼,就在报纸上写文章骂我,说我没有题材写东西,没有看过电影就乱写。我就跟他论战:“你这位先生真有趣,不是评电影,是评影评,不是影评家,是评影评家。”后来董千里看到了,说:“张彻我认识的,找他出来喝咖啡。”一见面,就很投机,成了很好的朋友。<h3> <h3>倪匡(左)和张彻(右)</h3></br>后来他做了导演,找我写剧本,我说我不会写剧本。他说:“你知不知道有一种形式叫电影文学剧本?”我说:“知道,我很喜欢看。”他说你照那样写。所以我给张彻写的剧本都是文学剧本,你看我的剧本就像看一篇小说一样,从头到尾没有电影术语,直到现在我也不会写那种剧本。当时有个导演,以为所有写剧本的人都想做导演,在我写剧本很出名之后了,找到我问我想不想做导演。那位导演下午五点钟到我家,一直讲到半夜一点。他撑不住了,说:“我饿了。”我说:“你还没有吃晚饭?我陪你去吃宵夜。”吃完宵夜,他又问我:“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我马上给你安排?”我说:“没兴趣。”气得他大骂:“你为什么没兴趣?”我说了一句话,让他三个月没有理我:“我自认上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情,这辈子何至于沦落到要做导演?”因为我知道那时候一定不能敷衍他说:“让我考虑考虑。”否则的话他三天两头地来,岂不烦死了。所以一定要严词拒绝他。<strong mp-original-font-size="17" mp-original-line-height="27.200000762939453">挚友 古龙的葬礼</strong>1967年,我去台湾,第一次认识古龙。先是帮一份武侠杂志向他约稿,一见如故。(和古龙见面一定要喝酒吧?)喝酒喝酒。(你和古龙酒量谁大?)古龙的大。古龙喝酒不是喝,是张开喉咙往里倒,直接倒进胃里。很奇怪,他这样喝应该辨不出酒的好坏。但是他能,有一次我试探他,把坏酒放到好酒的瓶子里给他喝,他马上就知道酒不好:“这样的酒我不喝,我要喝好的。”我说:“你喝酒都不经过喉咙的,怎么分辨酒的好坏?”他说:“用嘴巴也可以感觉到。”1967年见面之后,很长时间我们没有见面。直到1980年之后我才经常到台湾去,见面才多一些。他经常骂我重色轻友,因为我不是很肯为朋友到台湾去,反倒是为女人去多一点。他因为逃避兵役,不能出国,也不能离开台湾。<h3> <h3>倪匡(右)和古龙(左)</h3></br>古龙去世之后,一帮狐朋狗友也不管他,只有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合办古龙的葬礼,说好一人一半。结果我到了台湾,那个朋友不见了,我一个人哪有那么多钱?这时候邵氏公司的经理邵太太说:“只要你们不胡闹,古龙葬礼所有的费用邵氏来出。”这简直是及时雨,我说:“你真是伟大,否则的话我头都大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邵太太又叮嘱:“你们不要胡闹。”我说:“我明白。”否则的话48瓶XO我哪里买得起。所以很多人说邵太太不好,我从来不说。葬礼举行的时候,把酒放在古龙身边,有人说:“酒这样放的话,你们又这么招摇,报纸上登出来之后,古龙死了也不得安宁,肯定有人要偷酒的。”我说:“那怎么办?”那人说每瓶喝一半再放下,这样就不会有人偷了。<h3> <h3>倪匡在古龙葬礼上</h3></br>守在棺材旁边的人开始打开酒来喝。喝着喝着,前面礼堂的人们听到后面有酒喝,也跑过来,大概48瓶酒都打开了。喝了一半就放下,喝了一半就放下。我喝着喝着,悲从中来,对着躺在棺材里的古龙说:“古龙,你也来喝一点。”酒还没有倒进古龙嘴里,他嘴里喷出两公分的血柱。当时在场的有很多朋友,有三毛,他们见了,赶忙拿纸去堵住古龙的嘴巴。我那时候已经喝得差不多了:“小古龙,岂有此理,原来你没有死,你装死来吓我们。”我就要上前去把古龙扶起来。两条大汉走上来扭住了我的胳膊,扭得好疼。我骂他们:“你们干什么?”他们说:“这种情况下你不能碰的,尸体碰到阳气会尸变的。”然后他们就急急忙忙加上了棺盖。三毛拿了一大捧带有古龙的血的纸,问我:“怎么办?”我说:“我要我要。”结果带回香港,我老婆吓得要死,给扔掉了。前两年古龙的儿子打官司要做亲子鉴定,给我打电话,说:“匡叔,听说你收藏着我爸爸的血迹。”我哪里还找得到?<strong mp-original-font-size="17" mp-original-line-height="27.200000762939453">归隐 我是个极个人化的人</strong>风流事?那当然相当多,年轻的时候我在这方面很出名的。因为这个,曾经和太太闹得非常不愉快。我移民到美国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一段时间,我们非常不愉快,我跟她说:“我知道大概是因为我在外面花天酒地。”她说:“是啊。我们刚结婚的时候,穷得要死,但是两个人在一起,多愉快!”我说:“你要两个人生活的话那太容易了,我们移民到美国去,到那里没有人认识你,谁来理你?”她说:“你肯去吗?”我说:“那有什么不可以?”我们就移民去了美国。对外宣称是为了躲避酒气,其实我哪里怕什么酒气!到了美国,我种花养鱼,自得其乐。十四年没有回过一次香港。黄霑知道我去美国的原因是什么,他说:“真是好笑,倪匡到了美国,不知道有多自在,倒是倪太,闷得要死。”你知道她十四年回来多少次?四五十次!回到香港其实也是为了她,可是她不肯承认。在我七十岁之后,她突然打定了主意,不肯一个人回香港来了,说我一个人不能在美国生活,要陪着我。你知道,女人最有主意,随便你怎么说都改不过来。她十个月没有回来,结果闷得整个人像脱相了一样。我说:“你一个人回去好了。”但是她不放心我一个人。我没有办法:“你一个人不肯回去,我陪你回去好了。”她问我:“你肯回去?”“那有什么不肯?我当然可以回去。”就这样我们又回到了香港,就在三年前,2005年。回来的时候,我以为一个老头子回来,已经没有什么新闻价值,没想到一出机场就让记者包围了,闪光灯乱闪。第二天,各大报纸的头条都是:七十岁倪匡回来了!标题处理得那么大。回来之后,有些记者一直跟着我,就是通常人们说的那些狗仔。我到哪里跟到哪里。我问他们:“是不是你们一定要跟?”他们以为我要骂他们:“对不起,匡叔,我们也是有任务的。”我说:“太好了,你们谁的车子漂亮,我坐你们的车子。”我从来不怕记者拍照,我不明白电影界的那些人为什么那么怕被记者拍照,要是怕拍照的话,怎么会躲不开嘛。他们不但跟我,还跟我太太,但是他们不敢问我太太,觉得我随和,就都来问我。比如说看到我太太去药房,就跑来问我:“你太太去药房啦?”我说:“是啊。”“去买什么?”“避孕药!”哈哈哈哈。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你越躲躲闪闪,他们才会越跟着你。我从美国回来两年多了,不断有人请吃饭。朋友对我真是好得不得了,每个月三十天,至少有二十天是赴约和新老朋友吃饭。我这个人,是很个人化的一个人,对于我来说,最适宜的工作就是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不必听任何人的意见。我在香港不闻不问,一混就是几十年,写作是我惟一的谋生方式,稿费越来越高。提高稿费的办法也很简单,最多的时候同时要写十二个武侠小说,在墙上拉一个绳子,拿小夹子把每个要写的小说夹在绳子上。今天该写这个了,就把这个摘下来,一口气写上12天的,明天该写那个,就把那个摘下来写上12天的。每次写大概不到两万字的样子。我那么多武侠小说,自己从来不收,很多人来找我谈出版我的书,我说那要你们自己去找。<br></br><strong mp-original-font-size="17" mp-original-line-height="27.200000762939453">陈远手记</strong>2008年,我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除了利用香港中文大学丰富的馆藏之外,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访问了几位香港的文化名宿。见到倪匡,就是最让我高兴的事情。从中学时代,就四处搜罗倪匡的书,彻夜地读。当时有个朋友,和我一样,是倪匡迷,搜罗的倪匡的书奇多,却舍不得借给我,我就天天跟在他后面,让他给我讲。那时候,不但看了很多倪匡的书,还搜集了很多关于倪匡的传奇。其中包括江湖上传闻甚广的倪匡千里走单骑到香港的故事,后来,我成了这个传奇的传播者,跟无数人讲过。<br mp-original-font-size="17" mp-original-line-height="34"></br>见到倪匡,第一句话就是:江湖上关于你的传闻甚广。他哈哈大笑:都是胡扯。没有一件是真的!倪匡的笑,干脆利落,总是哈哈哈哈连笑四声,像是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你连夜骑马到香港?”“当然,骑马到香港,那马岂不是要累死?哈哈哈哈!”“这是我听到的关于我的传闻最离谱的,哈哈哈哈!”然后,听他讲故事,比他的小说丝毫也不逊色,我听得入神,都忘记了发问。 <br mp-original-font-size="17" mp-original-line-height="34"></br>倪匡编剧作品《独臂刀》<br mp-original-font-size="17" mp-original-line-height="34"></br>之前联系他,他推辞,理由和他当初见蔡澜的理由一样:“我这个人脾气很古怪,谈不拢不欢而散的时候多。”我说:“我已经和蔡澜约好了后天见面的。”“那你就来。”干脆利落。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半个小时,在楼下转了几圈,想早一点见到他,就去敲门,开门的是倪太,倪匡还在睡觉。“打扰你休息了?”“是啊,你为什么不在楼下等半个小时再上来?”我忐忑不安,心想这次聊天可能不会那么愉快。“哈哈哈哈,没关系,早来就早来,你都没想到送一本你的书给我?”倪匡是化解尴尬的高手。这次轮到我大吃一惊:“你知道我写书?”“是啊,同名的人很多,我想大概没有这么巧合。你写李宗吾的那本书,我很感兴趣。”越聊越投机,倪匡坦荡荡,连年轻时的风流事一并讲给我听。那时候我才发现,自从我一进门,倪太就出门去了。“她不喜欢我对人什么都讲,所以干脆出去,你看,你又让我们俩几个小时不能在一起。哈哈哈哈。”这次我也跟着他笑。他写了三百多本小说,六百多部剧本,对自己的文字自信满满:“我写的书本本都好看!”却又不在意,家中都没怎么保留自己的书。现在的倪匡,退出江湖,自得其乐,香港人说起他,已经是“亦舒的哥哥,倪震的爸爸,周慧敏的公公”。而过去,他是倪匡,亦舒是“倪匡的妹妹”,倪震是“倪匡的儿子”。但是他一点都不以为意。<strong>扫一扫,赞赏君子兰</strong><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