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三桥湿地公园。旧地重游。与八年前的景致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南唐二陵。五、六年前跟随南京致远户外俱乐部到过南京祖堂山。山脚下的公墓记忆尚存。此次的南唐二陵及邻边的宏觉禅寺之行是第一次造访。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南郊祖堂山南麓,是南唐先主李昇及其皇后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二陵依山而筑,相距约百米,坐北朝南,东为“钦陵”,西为“顺陵”。1950年,南唐二陵由南京博物院进行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640余件。它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发掘的陵墓,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掘的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寝。1984年成立了南唐二陵文物保护管理所,并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宏觉寺。这个是我这一生中所见到的规模最宏大、景致最壮观的一个寺庙,没有之一。这里是南门。↓</p> <p class="ql-block"> 宏觉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宏觉寺背依牛首山,面对云台山,左右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绝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p><p class="ql-block"> 宏觉寺所在的祖堂山,有着漫长的建寺历史,历代多有名僧名寺在此,唐以后尤盛。祖堂山在牛首山南。因南朝在山南建有幽栖寺,又名幽栖山。唐初。佛教禅宗支派传人法融禅师驻锡于此,开宗立派,史称“牛头禅宗”,幽栖山遂成牛头宗祖,天下大造佛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上行下效,所以徐度不仅在牛首山建寺,“仍以余资集录佛经道书、内外诸史、医方图录,凡数千百卷,总之七藏奉之”。致使佛窟寺建筑堂皇,典籍众多。名声大振。此后历代均有增制,寺名亦经常更改。</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曾名长乐寺、福昌院、资善院。大历九年(774年),“代宗因感梦,敕修七级浮屠”,即命人在牛首山西峰建筑一座七级宝塔,高耸云霄,后人称为“唐塔”。南唐时,后主李煜改寺名为弘觉寺。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改称崇教寺;不久,又建造一座五层高的方形辟支佛塔,后代称为“宋塔”。</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初年,仍名佛窟寺;正统年间,更名弘觉寺。当时的佛寺,规模宏伟,香火旺盛。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人们进了山门,缘坡而上,即为金刚殿五槛;左右两座碑亭。相对而立;殿后有石阶百级。陡峭严整,称白云梯;白云梯上为天王殿三槛,再上为大雄宝殿七楹,前有石栏围护,下有银杏一株。围逾二丈,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寺内其他主要建筑还有观音殿、轮藏殿、后佛殿、伽蓝殿、祖师殿、卧佛殿、文殊殿、辟支殿、弥勒殿等各三槛,方丈室十四槛,公学二大槛,斋堂五大楹,唐建舍利塔七级,宋建五级方塔一座及僧院五十四房,寺基周围共长二十一里三十步。明代盛时豢《牛首山志》更记述说:“寺之前后殿宇内,诸佛菩萨,庄严端好,皆前朝时雕塑。其缨络幢幡,炉瓶几杖,决非诸山可及。”在明代,弘觉寺“与西北之清凉,西南之峨嵋,并为圣道场地”。</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皇帝名字弘历之讳,将弘觉寺改名宏觉寺。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巡游,亲自为宏觉寺佛殿题写“万法皆如”匾额。宏觉寺在清代咸丰年间遭兵火焚毁,后虽稍加修葺,规模已大不如前,但七级宝塔及庙门外相传为法融和尚手植的一株银杏树犹存。</p><p class="ql-block"> 民国期间,宏觉寺又更名为普觉寺。著名学者朱楔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两度探访佛窟寺旧迹,当时古寺“仅余大雄宝殿,佛龛尘封。荆榛塞途。寺右有杏花数十株,花事已闲,古寺无人,纷纷自开自落”。抗日战争期间,古寺又遭日本侵略军兵火焚掠,除宝塔孑然孤立外。其余寺庙建筑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1993年5月,由南京栖霞寺震寰法师提议,经江宁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南京市佛教协会礼聘九华山观音峰宏成法师主持复建宏觉寺。1994年以来,先后募集资金3000余万元。陆续修建了部分庙宇殿堂。现任住持宏成法师,安徽无为县人,18岁在九华山天台道僧洞剃度出家。1984年曾主持募化修建九华山观音峰禅寺,历时10年,历尽艰辛,终使玉宇重光,功德无量。他接任宏觉寺以来,更是多方奔走,呕心沥血。目前,复建中的宏觉寺已初具规模,飞檐翘角的殿堂,妙相庄严的佛像,殿宇参差,梵音隐约,令人浑然忘俗。</p> <p class="ql-block">正山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