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将军村

宇宙外

<h3>久闻嵊西有个将军村,心有所属。七月二日,偕九同党,往遊焉。</h3> <h3>石砩村,原属嵊县太平乡,现辖于嵊州市长乐镇,去县西七十里,座落在会稽山主峰西白山脚下。村子依山傍水,一条山溪自西向东,从村南环流而过,向下注入剡溪,即李白笔下的剡溪。石砩的古村民,在村前溪滩垒石筑砩,挖甽引水,以溉农田,并供村民饮用洗汰。是以名村为“石砩”。又因其区区几百农户的村庄出了六位保家卫国的将军而名闻遐迩。</h3> <h3>这里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既有山林之资,又有溪水之利。自建村近七百年来,刘、郭两姓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靠勤劳与智慧,把此地建成了人杰地灵、以耕读传家的具有典型传统农耕文明的富庶家园。及至近代上世纪上半叶,出了六位将军也就不足为奇了。</h3> <h3>走进石砩村,只见一座座破残不堪的老屋台门散落村中。虽然尚有一些雕梁画栋的残存,让人能窥见昔日耕读人家的古韵,但更多呈现眼前的是断壁残垣,破窗败棂和烂椽碎瓦。像风烛残年的老人,还在那里默默地向世人陈述曾经辉煌的故事。六位令敌胆寒的爱国将军,就是在其中两个台门中走出去的。遥想当年,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这些将军是何等的英勇,在台儿庄,在长沙衡阳和湘西,在浙江的宁、绍、台、温等地,以血肉之躯,抵御倭寇的进犯。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嵊州人民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石砩人更应该为他们而骄傲!</h3> <h3>现在,在这些老屋台门中,还有少许老人居住其中。好像是执着的守护者,不舍于老屋台门的消逝,如同不舍于自己的岁月的消逝。站在这些老屋台门中,内心不禁浮起些许的寞落感,坚如石木,尚有寿,况人乎!<br>记得在长乐中学读初中时,曾经与同学们到石砩村前的一处深潭中游泳。那时的我们,正青春年少,像眼前盛夏的草木,生机勃勃,葱茏繁茂。倏忽已过快六十年的光阴了,旧地重游,感慨万千!<br>时间终将逝去,人与物也终将消逝,只有哪些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人与事,必将永存!<br>人们将记住石砩,因为这里出了六位将军!</h3> <h3>遗存的老台门掠影<br>🔽 </h3> <h3>保存尚好的窗棂,精美的木雕反映出前人对艺术的爱好,对美的追求。<br>🔽 </h3> <h3>台门前厅的石板地面,现在家家都在用的瓷砖,敢和它PK硬碰硬吗?<br>🔽 </h3> <h3>门楣上精美的石雕,是不是太奢侈了。<br>🔽 </h3> <h3>过去老台门的门框都是用石材建成,既坚固,又美观。<br>🔽 </h3> <h3>这是保存完好的一面马头墙,懂行的人一眼便知,这砌墙工夫了得。<br>🔽 </h3> <h3>这遊神走廊上的穹顶,实用性的装饰。<br>🔽 </h3> <h3>遊神走廊的地面也用石板铺成。这些石材都是手工开采的,比之现在的石材厂的产品,是不是更有艺术观赏性。<br>🔽 </h3> <h3>这块石雕是一堵短墙的基础,其精美令人赞叹。图案上部是杨花纹,有点西洋式。墙头一则图案是一匹马飞奔于波涛之上,上空有云朵纹。墙身一则图案是两条相斗的龙纹。这块石雕叫什么?图案的出处与称呼是什么?在下才疏,还需请教方家。<br>🔽 </h3> <h3>现在的石雕都用电动工具,永远雕不出老物件的神韵来了。<br>🔽 </h3> <h3>堂前(正厅)沿阶上放有两个石鼓,傍边可看到屋柱下的磉柱和磉盘。<br>🔽 </h3> <h3>在内厅前的石子蛋天井道地。怎么看都比水泥地面要美观,要舒服,要环保,更宜人居。<br>🔽 </h3> <h3>铺楼板的桁条,见方四正,说明主人用材大度,营造资财丰厚。还有燕子窠,很少见了。<br>🔽 </h3> <h3>这种过道上的装饰,说明主人讲究美观。<br>🔽 </h3> <h3>牛腿的木雕也很精美。<br>🔽 </h3> <h3>看到一架被高高搁起的水车。水车是过去为抗旱提水灌溉农田用的。水车高搁,是有讲究的,一是防霉腐,二是讨彩头,寓意水车弃之不用,即无旱灾之虞。<br>曾听说过一个小故事。过去有家农户,做了一架新水车,公公叫来三个儿媳妇,嘱其各说一句好话,讨讨彩头,彩头最好者今后管家。大媳妇说我家水车做得全村最好;二媳妇说从此以后任其大旱不怕了;小媳妇说这水车勿要用的,让它万年高搁算了。小媳妇的话说到公公的心坎上,从此管了家。<br>嵊县有句方言俗语,叫“打双屉”,意即两件事轧在一起僵住了。现在很多人只知其意,不知其出处。这“打双屉”就是水车上来的。这水车上有很多木屉,踩动水车后,这木屉就在长长的车槽内转动起来,把池塘或溪中的水连续提到高处需灌溉的农田中。而这些木屉有时会损坏,往往两个木屉轧在一起卡死转动,就无法工作了,谓之“打双屉”。<br>🔽 </h3> <h3>残破的景象<br>🔽 </h3> <h3>居然看到一块光荣牌,太平公社颁发的,也可算文物了。我们上年纪的人,看到它,就会勾起怀旧的思绪。<br>🔽 </h3> <h3>引水甽入村,以资村民饮用、洗汰、消防。<br>江南的村落,大都有引入村内的河甽,只是因地势不同,而引导不同而已,其中不泛闻名全国的河甽杰作。这就叫“因势利导”。<br>🔽 </h3> <h3>村办的水电站,在大跃进年代所建。我小学生时,曾来参观。那时规模很小,只能解决自村碾米磨粉和晚上一两个小时的照明,已经很了不起了。当时农村中很少有电,石砩村有这个建设成就,在全县有名的。<br>🔽 </h3> <h3>现在经过升级扩建,有三台发电机组在发电,看这丰盈的出水,就可知发电量不少。这是电站发电后的出水口。源源不断的清水,还将为农业生产再作贡献。<br>🔽 </h3> <h3>“万金堤”,在石砩村东,高5米多,宽8米多,长近千米,明末清初所建。是太平乡乡民除水患兴水利的杰作。所垒巨石,都就地取材。几百年来,万金堤虽几经考验屡毁屡建,至今乃屹立不倒,其惠利于太平乡,何止万金!<br>过去,这段溪滩中,铺满了这样的巨石,直至六零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作为建筑材料取走,现在找不到了。<br>🔽 </h3> <h3>这是在村西头的寨墙,二百年前的先人,为防匪防盗防山洪,保卫村寨所筑。现在尚存三十多米,可能还有作用,被村民留存。这墙上部为黄泥所筑,听说还留有弹痕,下半截为巨石垒成,很坚固,匪盗无可奈何。<br>看这巨石,与万金堤的石料别无二致,都是在村前溪滩中搬取。这说明先人善借山川之利,善取因地之材的智慧。<br>🔽 </h3> <h3>通向村外的大道,变成了舒坦的沥青路。<br>🔽 </h3> <h3>再见,石砩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