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三合”来打卡

徐堂忠(草根作家)

<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梦想老家》</p><p class="ql-block">作词:徐堂忠</p><p class="ql-block">作曲:岳瑾(国家一级作曲家)</p><p class="ql-block">演唱:李佳(郴州实力歌手)</p> <p class="ql-block">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生活觉得很无聊,自驾出去走走,寄情于山水田园。重温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既锻炼了身体、又快乐了自己。还可以写写游记、拍拍照片,玩玩抖音,记录美好瞬间,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疫情肆虐不敢远游,郴州市区周边美丽的山水田园成了我悠闲散步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北湖区三合村是我来过N多次的地方。该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近年来依托自然生态,积极开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致力打造“美丽乡村,水上乐园”。对风雨廊桥和古戏台进行了修缮,沿河修了观光游道和河堤护坡。美丽自然而不失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一条西河穿村而过,一座风雨廊桥飞驾东西。漫步风雨廊桥,游览西河两岸,看阡陌纵横,古木穿天;望清泉北流,两岸绿柳成荫;赏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听林涛呼啸,泉水叮咚;幽深的河水清澈见底,好一幅乡村画卷。</p> <p class="ql-block"><b>1、风雨廊桥 </b></p><p class="ql-block">西河蜿蜒三百里,各类桥梁数以百计,但风雨廊桥并不多见。顾名思义,风雨廊桥即是桥上建造屋檐的廊桥。风雨廊桥不但可以保护桥梁免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和腐蚀,延长使用寿命;也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等用途。它静静地屹立在西河之上,连通东西两岸,为两岸路人提供方便。悠悠岁月,它不知见证了多少次悲喜交织的告别与重逢,是游子思乡的归途和眷恋。</p><p class="ql-block">碑文记载:三合村风雨廊桥初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1944年毁于兵乱,1945年重建。跨度约60米。石砖木结构,青瓦木梁、红漆长凳、雕花木窗,古香古色。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没有一颗铁钉,结构牢固精密。正看为亭,侧看为榭,俗称“花桥”。</p> <p class="ql-block">今天三合村人对这座200年历史的廊桥有着更加深厚的情感。它不仅是连接西河两岸通行的要道,更重要的是,它成了乡镇党员干部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的重要场所,成了一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赋予了风雨廊桥新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2、风水古木林</b></p><p class="ql-block">风雨廊桥西岸有一片约百余亩的树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有银杏、香樟、枫香、苦槠树等几十种名贵树种,百年古树有近百棵。其中树龄最大的有700余年,直径最大的120厘米,树林中央建有一个约150平方米的露天戏台,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古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达到“天人合一”。三合村沿河两岸的古树林,是一代代王氏族人基于保护“宗祠龙脉”的兴盛而进行人工栽植或“封山育林”的结果。因为风雨廊桥两岸是王氏宅基地龙脉的“水口”。龙脉,是指起伏的山脉走向,古代风水将住宅前后左右的山脉或道路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村庄座落朝向讲究风水,才能平安兴旺。村庄的左右两边一定要有山峦、小丘、古木或河流,形成青山合围、绿水环绕的风水格局。意为“左有青龙来包裹,右有白虎守明堂”。充分体现了祖辈人注重环境宜居的审美观念。与今倡导的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乡村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鸟鸣林愈静,水潺河更幽。村中蜿蜒而下的滔滔西河水,恰到好处地点缀了三合村这块风水宝地,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杰地灵的画卷,西河成了龙脉聚集的天籁之水,云露凝萃的甘露之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王氏子孙人风调雨顺,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如:清宣统年间曾担任兵部侍郎的王名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独立师参谋长王道连;民国时期有名的画家王兰等杰出人才。</p><p class="ql-block">三合村风雨廊桥和村西那片浓郁蓬勃的古树林,是一代代王氏族人传承家族文明的活化石,是荫佑王氏族人三百年的风水宝地,是三合村历史变迁的见证,是王氏祖先遗留的珍贵遗产,是乡风文明不朽的基石,更是今天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三合村的风雨廊桥和那片茂密的树林,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情感。它是西河风光带的一颗珍珠,一个亮点。它见证了几百年的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它是西河风光带独特的文化地标,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低估的。</p><p class="ql-block">我无法用文字来描述这种意境,借用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来结束这篇文章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诗人笔下的诗和远方,更多的是浓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7日星期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