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央视国际频道每晚黄金时间八点档播出的栏目《国家记忆》,本周播出的是《七七事变》系列节目,昨晚播出的是第三集“箭在弦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终于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向驻守桥边的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开火,忍耐已久的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全面抗日战争终于在卢沟桥被点燃和引发。</p> <p class="ql-block">虽然“七七事变”话题很有些老了,似乎播出这样的题材并不太能吸引人,但纪录片还是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迄今最新和最有力的的学术发现和科研成果,通过文献记录和对史实相关人员的访谈,努力使所讲述的历史呈现新意,传播新知。昨晚这第三集里,在讲七七事变前后两国军政双方高层在各自谋划进攻和抵抗以及为大规模战争做准备而不得不先坐下来谈判的过程中,突然荡开叙事主体,讲到了一个小人物,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战地摄影记者,一位在抗战初期就以身殉职的人,他叫方大曾。片子里说,方大曾在卢沟桥事变一发生,就直奔现场卢沟桥,他拍下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英姿,拍下了被日寇用炮火摧毁的城市废墟,他也拍下了庄严的城墙。片子中虽然没有讲方大曾是第一个冲进卢沟桥战地的中国记者(不仅仅是摄影记者),但从他所发表出来的图片和通讯,他正是最早活跃在战场前线的中国记者之一。片子中引用了方大曾当年在通讯中最后说的一句话:卢沟桥事变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的伟大民族战争的新起点(大意)。编导非常肯定了方大曾的这句断言,并说,以后的历史发展很快就验证了方大曾的预言。</p><p class="ql-block">方大曾是拍了不少战地图片的,也写了很多战地报道。但随着他在战场上的失踪,他的文字报道就仅限于发表在《大公报》上的作品了,而他应该有更多的摄影底片,有更惨烈的战争场面和抗战将士们更多视死如归忘我战斗的感人瞬间。但所有这些底片,都随着方大曾的永远失踪而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在方大曾的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曾经另有三位与他一起穿插在枪林弹雨中采访拍摄的战友,其中就有一位是范长江。但范长江临时被报社叫回去了,另两位也因故折返了。所以最后坚守在战地的,就只有方大曾了。谁都说不清楚,孤身在战地奔波的方大曾后来又到过那里,经历了什么?由于战火的阻隔,他拍摄的新闻照片和写作的战地通讯,很难能传得出来。后来在方便的间隙,他的作品也个别传出来过,被《大公报》发表过,甚至在一处的群众集会上也被熟悉他的人碰到过,这位熟悉他的人后来回忆,经过战火硝烟的锤炼,方大曾更加英姿勃发了。但此后就再也没有了方大曾的消息,既不见再有他的作品传出来,也再打听不到关于他的消息。报社考虑到时间长了,方大曾身边的钱用完了,想寄钱给他,也不知道寄往哪里。到底方大曾是在什么日子、什么地方消失的,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一位热情的、奋不顾身的爱国者,从此就成为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一名失踪者。</p><p class="ql-block">但战友和亲人们一直记挂着他。战友范长江转年(1938年)就写了《忆小方》,文中说:</p><p class="ql-block">他的母亲、他的妹妹、他的女朋友、乃至关心他的朋友们都从我这里来打听消息,在上海和汉口,我曾会到千百个关心小方的人。</p><p class="ql-block">方大曾的另一位战友、著名战地记者陆诒在《怀念小方》一文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早在抗战前夕,他到过归绥、集宁、大同、张家口等地采访,在邹韬奋主编的香港《生活日报》;上海《生活星期报》以及《申报周刊》、《世界知识》、《国民》周刊、《良友》画报和《大公报》上经常发表通讯和照片,忠实地报道抗日救亡动态,深受读者欢迎。令人悲痛的是,他于当年九月底以后在平汉线不幸遇难失踪。抗战八年中虽经多方查询,仍无消息。他是抗战初期第一个在前线采访中为国捐躯的青年记者。</p><p class="ql-block">陆诒先生的这段话,说明了方大曾的朋友们,也包括当时的读者,都不相信,或者说,都不希望方大曾牺牲的消息是事实,他们是多么希望方大曾有一天能翩然归来,带着他的作品,带着他一身的战尘,但仍然神采奕奕。</p> <p class="ql-block">自然,对于方大曾的牺牲,最伤心的是他的亲人,其中就包括他的妹妹方澄敏。当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时,方大曾刚大学毕业,他就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了反帝爱国运动当中,正是在哥哥的引导下,还在读高中的方澄敏也参加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简称“民先”)的活动。她亲眼看到全面抗战发生前中国的局部抗战如绥远抗战、长城抗战期间哥哥方大曾的紧张忙碌:</p><p class="ql-block">绥远抗战的炮声打响后,小方带着他的武器:一支秃笔和一个照相机,到战地采访,所写通讯一篇接一篇的在《世界知识》上发表,有《宛平之行》、《绥远的军事地理》、《绥东前线视察记》、《兴和之行》、《从集宁到陶林》等等。</p><p class="ql-block">早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方大曾就是一位著名的、以战地报道为主的记者了。对了,这里应该补叙一下,我本文一直称“方大曾”的全名,是受了我家里的一本书《寻找方大曾》的书名的影响,但当年无论是范长江还是陆诒,就是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在晚年也都称她哥哥为“小方”。在全面抗战之前及初期,“小方”之名名噪天下,因为方大曾当时所有的作品,都署名“小方”,所以当时人们说起“小方”都知道,说他的本名反而陌生。至于方大曾为什么要取“小方”为笔名呢?这是因为方大曾虽然身材高大魁梧,但性格开朗,单纯热情,跟谁都合得来,大家喜欢他,都叫他“小方”。尤其是他看到孩子们在嬉戏,他也会参加进去,这一幕就很有趣:一个个子这么高的大青年和一帮小孩子玩在一起,所以家里人也都叫他“小方”了。据妹妹方澄敏回忆:方大曾自己也认为“小方”这个称呼不错,方者,刚正不阿也,小,则含有谦逊之意,正是为人处世之道。所以不但在生活中大大小小人们都叫他“小方”,他自己给报社、通讯社发稿,也都自署“小方”笔名了。</p> <p class="ql-block">在终于确认哥哥牺牲之后,方澄敏用一生的守护为哥哥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就是保护哥哥留在家里的、放在一个木盒子的两千多张底片。这些底片都是方大曾大学毕业以后、尤其是“一二九”学生运动之后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怒潮后他在各地拍摄的珍贵照片。方大曾对这些照片也非常牵挂,他曾经给范长江写信:“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还有许多摄影材料工具不能带出来。我现在成为无家可归的人了。”信里所说的“许多摄影材料”主要就是指这些底片。好在方大曾有这位配合默契的好妹妹。过去方大曾一回到家里冲洗照片,方澄敏就一直做哥哥的助手,所以他知道哥哥放底片的木盒子。为了保护这些底片,几十年来,她用心良苦,虽然这几十年风云激荡,但在方澄敏的精心守护下,这些底片经过了战乱、运动、浩劫的岁月,而终于完好无损地保护了下来。方澄敏守护着它们,就像守护着哥哥的灵魂,在她内心深处,她还在盼望着哥哥有一天能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还是那么年轻和英俊!</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之后,最先发起寻找方大曾的是海峡对岸的著名摄影家阮义忠,时在1993年,他第一个来到北京方澄敏的家来采访她。到了2000年,央视的动静很大,专门组织了一个摄制组,计划拍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当年的编导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叙述拍片的缘起:</p><p class="ql-block">大约1999年底,我们接到中国摄影出版社发来传真,说:抗战初期活跃在国内的一位战地记者、卢沟桥事变的报道者、多家报刊的供稿人小方,1937年9月失踪在华北抗战前线。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摄影家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和大师水准的作品几乎被历史淹没,只有他的胞妹珍藏着哥哥留下的近千张底片,在孤寂中默默地守候。出版社拟将方大曾的作品合编成书,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出版社给央视发来传真的目的,自然是希望央视一起加入到寻访的队伍中。央视自然非常重视,在当年7月9日晚上播出之后,紧接着《中国电视报》连续两期介绍了方大曾和纪录片的拍摄情况,《中国青年报》、《中国摄影报》、《凤凰周刊》等都跟进报道,牺牲半个世纪多的摄影记者小方,犹如一颗出土名珠,被擦拭之后,重新回到人间,熠熠闪亮。</p> <p class="ql-block">据方澄敏回忆,哥哥从小就喜欢摄影,他在七岁时,就用长辈给他的七元压岁钱买了人生第一台照相机。这也是方大曾的幸运,他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还是一位资深外交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就组织了一个摄影社,还主编了一份小刊物,所以他不仅很有摄影天赋,从小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所以他后来的报道都是图文并茂,用现在的话说,他是最早的融合报道和融合传播者。而且,从一开始摄影以来,方大曾就明确了自己的拍摄方向,显示得那么与众不同。当时的摄影界要么拍摄风景,要么拍摄香艳题材,但方大曾虽然出身富贵,但他从小就对社会大众充满同情,他的镜头总是对准这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矿井里的矿工;背纤的纤夫;贫民窟里的生活等。而“九一八”的国耻,开始激发了这位年轻人的爱国热情,此后日本侵华的脚步步步进逼,不仅吞并了绥远热河,还迫使冀东“独立”,现在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野心昭然若揭,所以这个时候,方大曾就携笔、携机(照相机)从戎,成为了一名新闻战士。可惜的是,在抗战初期,他就血洒疆场,为国捐躯了。</p><p class="ql-block">2022.7.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