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民情结 蜜蜂情怀</p><p class="ql-block"> —— 记退休夫妇江先圣王玉华</p><p class="ql-block"> 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荚友根</p><p class="ql-block"> 清流县余朋乡芹溪村,有一条美丽的小河亦芹溪,弯弯曲曲,却始终奔腾向前;容量不大,却流淌了千百万年;默默无闻,却滋润了一方水土,孕育了万物生灵。</p><p class="ql-block"> 就象这条小河的平凡与韧性,芹溪村曾住过30多年的一对退休老人,业余爱好养蜂,几十年如一日,在蜂国世界里钟情奥妙,执着追求,领悟真谛。</p><p class="ql-block"> 他们就是清流县粮食系统退休干部江先圣和教育系统退休老师王玉华夫妇。</p><p class="ql-block"> 邂逅结缘</p><p class="ql-block"> 江先圣,1933年11月生,清流县长校镇小江坊村人,18岁参加土改工作,20岁进入公安系统,22岁担任政保股长,后因“反右”时保护受冤的老干部而受牵连下放农村当农民。平反后,他不回城,选择农村粮店当仓管员。无论干哪一行,他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偶然的机会,让他有个业余爱好——养蜂,他是那样投入执着,一发而不可收。</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老江当农民时,在观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现有蜜蜂采花过的农作物,产量就高,果实就饱满,品质就好。蜜蜂不仅能酿蜜,还能传授花粉,提高农作物产量。此后,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蜜蜂饲养,要做个象样的庄稼汉和养蜂人。</p><p class="ql-block"> 养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蜂种,他到深山里去寻找;为观察蜜蜂的习性,他经常被叮得满脸疙瘩;没有养蜂书籍,他就到处打听蜂农,求师学艺,不辞劳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他订阅国内十几种养蜂杂志,购买从中专到大学的养蜂教材,如饥似渴,刻苦攻读。短短几年,他的读书笔记和养蜂日志,就达几十万字,掌握了扎实的养蜂理论知识和技能。这对于一个既要承担八口之家生活重担,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 有追求就有欢乐,他人生的多少烦恼,被养蜂的忙碌而忘却;他生活的多少苦难,被养蜂的乐趣化为甘甜;他生命中的多少迷茫,被蜜蜂精神感悟而升华。</p><p class="ql-block"> 传薪造福</p><p class="ql-block"> 江先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下放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村对他有养育之恩,农民与他是患难之交,有深厚之情。他说,工作要努力为农村和农民服务,业余爱好也要为农村、农民着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花了不知多少的心血和汗水,才摸索出从找蜂、抓蜂、养蜂、壮蜂、分蜂、治蜂等一整套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收获来之不易。但凡是农民兄弟上门请教,不论远亲还是近邻,他都热心传授,精心指导。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他更加厚爱,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养蜂一技之长而脱贫致富。</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退休了,蜂群规模也扩大了(多时,达到100多群),收入也增多了,许多农民兄弟遇上困难常上门借钱借物,他也是解囊相助。</p><p class="ql-block"> 他的几个孩子都在城里工作,一再劝他到城里过清闲日子,他没有动心,仍留恋农村熟悉的山水田园,那甜甜的浓浓的乡音,那可亲可敬的农民兄弟,那一群群朝夕相处的小蜜蜂。他要用养蜂技术继续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农民兄弟奔小康服务。 </p><p class="ql-block"> 老江养蜂,虽然在清流县现代养蜂史上不算最早,但是他养蜂的阅历和经验却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尤其在留蜂、分蜂、高产、摇蜜机和蜂巢制作等方面很有创新,如果申请专利,可以产权等身。</p><p class="ql-block"> 老江退休后意识到,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一个人不管有多好的技术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把长期积累的养蜂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他带了许多徒弟,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养蜂技术人才。如今,清流县养蜂规模最大的老板荚基根、付茂春,一个个养蜂脱贫致富农户,上百号养蜂人大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得到过他的精传和指导。</p><p class="ql-block"> 老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他希望更多的人养蜂,更多的人脱贫致富。他说,清流县大部分自然村,森林覆盖率高,自然蜜源丰富,是养蜂的理想场所,一户人家养50群蜜蜂很容易,半个劳动力就可以。按一群蜂一年产50斤蜜糖,每斤50元计算,一群蜂可年获利2500元,一户人家就可年增收十几万元,养蜂不仅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好抓手。</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个受过许多挫折和磨难的退休干部的情怀和信念,这就是一个养蜂老人蜜蜂般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 人生历练</p><p class="ql-block"> 1951年,江先圣刚满18岁,就被分派到偏僻和复杂的清流县温郊乡吴地村、包地村做土改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办事公道、待人热情、方法正确、效率极高而倍受领导称赞、广为推崇,至今当地老百姓都还在念及他的好。</p><p class="ql-block"> 1953年,他进入清流县公安局工作,由于勤奋吃苦、精力过人、业务精湛、破案率高、工作业绩多,22岁就被委于政保股长重任。</p><p class="ql-block"> 50年代末,他被下放到嵩口镇大路口村当农民,正值大炼钢铁年代,由于善于学习摸索,烧炭技术一流,烧出来的炭又多又好,很快又成为烧炭能手,一人挣的工分可顶好几个强劳力,当时在大路口村盖起几百平方土木结构住房,不仅安置好一大家子人,而且成为地道和优秀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60年代,他被招聘到嵩溪镇当文书,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又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原则性强、正气凛然,捍卫公章的合理合规、合法使用的权威性,在清流一带成为正气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70年代,他正式平反后,组织上安排他回县城公安和司法部门工作,他却毅然选择到清流县最偏僻的余朋乡最偏僻的芹溪村,当粮站保管员。隔行如隔山,粮食保管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当时粮食储存条件差,场所一般是祠堂或祖屋,设备简陋,稍有疏忽就会引起粮食变质。粮食晒到什么程度才能保存时间长,收储粮食没有仪器设备检测,全凭目测和手感。他又狠下一番功夫摸索实践,很快成为清流县有名的粮食保管员。</p><p class="ql-block"> 90年代,他退休后,不回城关与孩子们安享晚年,而是到余朋乡的东门村裴家山脚下,租赁房子,流转2亩多地,专职养蜜蜂,种玉米、地瓜、大薯、萝卜、大白菜等各类瓜果青菜,养鸡鸭兔等各类畜禽。每天早晨6点起床下地到8点,吃完早餐后下地到11点多,吃午饭休息到2点后又下地到傍晚6点,然后才回家洗澡、吃饭、看新闻、学习、写日志、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了30多年,成为比农民还地道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他可不是一般的农民,他种什么养什么就买什么书,在学中干、干中学,掌握专业技术。因此,他种养的农产品产量都比别人高,质量都比别人好,口感都比别人鲜美。</p><p class="ql-block"> 为人处世</p><p class="ql-block"> 江先圣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p><p class="ql-block"> 他生活非常俭朴,衣食住行从不讲究。几套衣裤穿了又穿,非到破烂不堪才肯更换。老两口一日三餐坚持两菜一汤,只有一个荤食,但是对待朋友、子女、客人却很是大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客人一走,剩饭剩菜又要吃上个把礼拜。他饲养很多鸡鸭兔,平常都舍不得吃,只有客人来时或子女回家时,才舍得宰杀。凭着他的条件,到城里买套象样的房子轻而易举,但是他就是爱住在农村,因为他的心田已扎根在农村。他偶而出行,如果请子女或亲朋好友小车送送也未尝不可,但他都是去挤公交车、客车,从不给别人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他有三女一男,生活已很不容易,难能可贵的是在困难时期又收养妹妹的一男一女遗孤,而且把他们培养成人成才,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 他一辈子最大愿望就是能到首都北京走走看看,但是由于忙于工作,至今才去过三明、福州,首都之行仍是梦想。</p><p class="ql-block"> 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但是一辈子接济过的农民兄弟、困难群众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夫妻恩爱</p><p class="ql-block"> 王玉华,老江爱人,1937年10月生,清流县长校镇西坑村人,初中毕业后在城关幼儿园当老师,在当时算得上是文化人了,而且家庭条件较好,是长校一带有名的村花,贤惠善良,追求者无数,但是她就是喜欢上正直、能干、朝气的江先圣,义无反顾嫁给他,不论遇到多少坎坷和磨难,始终不离不弃、相夫教子、夫唱妇随、恩爱有佳。</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是有名的贤妻良母。她温柔贤惠,是老江每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强动力和力量支撑。她一辈子始终用慈母心、母爱情感化着孩子们的“不听话”和“叛逆”,每逢进庙入寺,都要为孩子们保个健康、求个平安,腰腿不便后,仍坚持每年到寺庙里为孩子们祈富贵求安康。</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有时出门办事或走亲戚一两天,就会情不自禁叨念老头子不会做饭洗衣服,不知饭吃了没有,衣服洗了没有,牵挂无比。</p><p class="ql-block"> 老江外出开会或办事,总忘不了给家里挂电话报平安、问好,就是生病住院也一直念叨着老太婆在家不知怎样,一人在家会不会担惊受怕。</p><p class="ql-block"> 虽然他们一辈子也常有嗑嗑碰碰、唠唠叨叨,但是他们却始终认为这才是爱情的圆舞曲和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蜜蜂情怀</p><p class="ql-block"> 蜜蜂,是勤劳奉献的代名词,它有不惧牺牲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蜜蜂有勤劳精神。蜜蜂短暂的一生中几乎从没有在工作中停歇过,迎着朝霞出,披着余晖归,既敬业又精业,博采百花之“蜜”,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p><p class="ql-block"> 蜜蜂有团队精神。蜜蜂内部机构精练、文明有序,各司其职且又能高效协作,非常具有团队精神。</p><p class="ql-block"> 蜜蜂有奉献精神。蜜蜂餐风饮露,采花酿蜜,以苦为乐,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哪怕在维权上,攻击对方拨出蜂针,面对自己即将结束生命也毫不犹豫。</p><p class="ql-block"> 蜜蜂有务实精神。蜜蜂与花为伴,与花为善,不厌其烦,精益求精,认真采撷每一朵花,精选能酿造好蜜的新鲜花粉,甘作月下老,使之花开满树,青果满枝,展现良好的务实精神。</p><p class="ql-block"> 蜜蜂有自律精神。蜜蜂洁身自好,时刻保持警惕,蜂箱里一旦有不洁之物,总是将它弃之箱外。</p><p class="ql-block"> 勤劳、团结、奉献、务实、自律的蜜蜂精神,是江先圣一生的追求和实践写照。</p><p class="ql-block"> 2013年春节,80周岁高龄的江先圣在裴家山蜂场欣然挥笔作诗《老叟养蜂歌》:“青山修竹古树下,我与蜂儿此安家。蜜蜂授粉公益大,保护蜂种责任多。养蜂健身人共识,动脑勤体胜药丹。夕阳虽好黄昏近,尽献余热笑顔欢。”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格局。</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愿江先圣王玉华老夫妇健康长寿、恩爱百岁!衷心祝愿他们的大家庭像蜜蜂王国一样团结、和谐、幸福!衷心祝愿他们在有生之年未尽事业未尽愿望早日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岳父母,谨以《农民情结 蜜蜂情怀》此文敬献给长期关注、关心、关爱我的岳父母,表达我与孩子们对他们的尊重、敬爱、祝福! </p><p class="ql-block"> 2022.7.5</p><p class="ql-block">江先圣王玉华夫妇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和小女儿外孙女曾孙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江先圣王玉华夫妇和小女儿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江先圣王玉华夫妇和媳妇小女儿外孙女曾孙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江先圣王玉华夫妇和小女儿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江先圣王玉华夫妇和外孙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父爱如山</p> <p class="ql-block">江先圣写的《老叟养蜂歌》</p> <p class="ql-block">敬祝江先圣王玉华夫妇天天开心快乐!</p> <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何惧是黄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