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万年从这里说起……

用脚步丈量城市的凌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7月的第一个双休日,我从南昌市出发,来到鹰潭市的余江、上饶市的万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余江,我首先去了县城“中国血防纪念馆”,了解了我国血防工作的不平凡历程;其后坐公交到了锦江镇,参观了余江的古县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万年,“天下第一陶博物馆”开始让我不得要领,随着第二天参观了仙人洞遗址和稻学文化研学馆,一个地理名称上的万年与时间概念上的万年,才让我豁然开朗。</span></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今天要讲的旅游故事就由余江、万年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余江,从第一面红旗说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七版专栏发表文章《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的经过》,报导:江西余江县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给祖国血吸虫病科学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毛泽东读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七律两首 送瘟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血吸虫病是一种传染极广、危害极大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已流行两千多年。全国有12个省市,1100多万人受害,1亿人民受威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余江县蓝田坂地区过去由于血吸虫病为害,在近五十年内,蓝田坂有三千多人因患血吸虫病死亡,有二十多个村庄完全毁灭,有一万四千多亩田地变成了荒野。剩下的人也大多挺着大肚子,面黄肌瘦,能吃不能劳动,整个蓝田坂地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11月,毛泽东于杭州专门听取了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情况汇报,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重点疫区,江西余江人民大胆提出“苦战二年胜千古”的消灭血吸虫病计划,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1956年,几万余江人开始了大规模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在防治过程中,消灭钉螺和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同步进行,经过两年奋战,4000多名患病者全部得到治疗,恢复了健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第四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会议中,中共中央防治血虫病九人小组报告:去年全国出现了十五个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的县市(区),说明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吸血虫是可以消灭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余江消灭血吸虫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万年,从一封群众来信说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10月26日,江西省文化局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写信的是省政法部的干部龙俊,他在信中写道“万年县陈营区大源乡源头村附近有个很大的石头山,在山根上有个天然的大石洞,这个石洞进口处有两个房门那样高宽,洞内较宽又平坦,可容纳四五百人……据群众说石壁上有猪等动物形状,我本人没细致看过,此洞内是否有供考古研究的东西,我还不敢讲,我认为天然洞这么大是很稀少,因此把此情况反映给你们,你处可否派人去了解一下”,正是由于这封不寻常的来信,尘封了万年的仙人洞才得以一步步走进到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殿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凭着这封信来到万年县,对仙人洞进行发掘,通过对出土的800多块陶片分析研究,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陶罐的诞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2年6月,美国《科学》杂志宣布:世界最早的陶器出现在距今2万年至1万年前的万年仙人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当人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第一馆的第一件陈列品就是万年仙人洞出土复原直口圆底罐,其烧制年代距今约有2万年左右,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考古学家们在距今1.2万年的地层中,发现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则证明仙人洞的古人播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粒稻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12年沧海论坛上,亲笔写下了”野稻驯化 万年之源“八个大字,确定了万年在人工种植稻谷领域的源头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仙人洞出土的鱼骨镖,其年代有的早于农业和陶器产生的时代。鱼骨镖上刻有大量的记事、记数符号,发现的契刻符号,多为长短横线,有的还刻成米字符,按一般解释,一道表示一,二道表示二……,但也有一短一长,或二短一长,这之中或许有原始数字概念,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萌芽,它们是我们国家最早的骨刻符号,提示了仙人洞的古老神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在邻近山岗的吊桶环遗址,则发现了大量鱼骨和兽骨,这既是远古人狩猎时的临时屠宰场,也是他们将猎物进行分配、互相交换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专家们指出,这可能是世界最早的猎物分配、货物交易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的传承从来就不是孤立的。10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一种被称作“芒谷”的水稻在万年县的裴梅镇荷桥一带悄然出世,明清时更是被确定为贡品。“万年贡米”骨子里保留着一万多年前稻谷的野性,具有典型的“三八”特征,即:稻杆高1.8米,生长期180天,稻穗长1.8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0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当在万年县遇到万年前的陶罐和稻谷遗址,当最早的稻米和最好的稻米在万年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相会,这会是怎样一种情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我想下面的文字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二万年前,当全世界还只能吃烧烤的时候,江西万年人就已经能用陶器煲骨头汤、煮杂粮粥了,这就是万年文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