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爱书常常被视为雅致,爱财常常被称为庸俗。我是既爱书又更爱财,勉强可算雅俗共享的人。</p><p class="ql-block"> 雅致从来就不是普罗大众的东西,这实在是因为它太好太难了。不雅致难免庸俗,可要普遍雅致不可能,庸俗却太容易。以爱书为例,记得我在大学阶段,常常在一本书与一月伙食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总是选择先俗而后雅。一介穷学生,偶尔能阔气一下,把从伙食费中节省下来的余钱,去到春熙路的书市或古籍书店,实在是高兴与尴尬同在。高兴的是一点小钱就可在书堆里愉快一个下午甚至一天,尴尬就像手头拮据的家庭主妇逛时装店,拿起久盼的时装,一看价格,又极不情愿地放下,再拿一件,复又如是,如此反复,最终只有比着包中的铜钱换回不算最爱的时装离店,却总是一步一回头盯着依然不舍的那件时装。个中滋味,不是局外人可以体味的。这样的时候,真是爱钱胜于爱书了。</p><p class="ql-block"> 雅与俗的标准从来就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以中国戏曲为例,总有雅俗之论。曾经的乱弹——今天的京戏,代替了极雅的昆曲,在今天却登上了大雅之堂。瞿秋白《乱弹•乱弹(代序)》:“在同光之世,我们就渐渐、渐渐的听着那昆曲的笙笛声离得远了……而‘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了大雅之堂。”我国的传统戏剧曲艺常常是从俗而起,至雅而终,昆曲的兴起至衰落便是典型一例。由俗而雅,自野而文,这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若一定要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是不容易的。我记得一篇读过的文章中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刻意者俗,无心者雅。再就是雅俗有度,因为现实中多见雅人的太雅成俗,更有粗人的装雅成俗,也有粗人的极俗成雅。</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总有雅俗之分,雅俗之争,而雅总是寓于俗中,因为生活是由无数俗事构成,于是生活中就有了雅兴俗趣。黄庭坚在杜靖字说》中讲雅:雅,正也。如饥则受食,寒则求衣,渴则去饮,贫则受馈。有则言有,无则言无。出入坐起,无所不用情。此长者之教,童子之学,所谓雅也。君子坦荡荡,安雅也。</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因雅而物质匮乏,不因俗而精神空虚。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雅是文明发展的方向。长期以来以俗为美,结果是社会的下流化,导致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的低下。雅不抑俗,俗不拒雅,雅俗共享,否则,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p> <p class="ql-block">雅俗共享</p> <p class="ql-block">安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