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江大的十七年(魏坤口述史)

魏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初遇江大</font></b></h3> 大家好!我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一名老师,我于2005年来的江汉大学。早在2000年大学毕业以后,就任职于武昌一所高校,当2005年在职取得硕士学位以后,我就想能不能有更好的地方去发展,于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聘信息,那张报纸的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因为我觉得它非常重要,在我生命中具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br>记得当时报纸上写着《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招聘专业教师》这样一段标题,刚好我的专业是学平面设计,记得我之后选择了一个周末,第一次来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来到美丽的江汉大学,但那个时候的树啊草啊都还是相对来说比较稀疏和荒芜,经过17年的时间,我见证了江汉大学的春夏秋冬,见证了这里的树木花草一茬一茬地枝繁叶茂,就像我们每年送走的毕业学生一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现代艺术学院</h5> 当年我来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应聘的时候,记得是在艺术学院的一个机房进行的专业测试,还记得当年的试题是“现代艺术学院院徽设计”。试讲也是被安排在艺术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为什么我会提及这件事,是因为整个现代艺术学院的筹办过程中,离不开早期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场地的一些支持。当时的现代艺术学院教学楼还在建设中,里面的脚手架,有的都还没有拆除,我们2004级的学生们还借用的是江汉大学其他学院的教室进行上课。其实很多人还不知道2004级还有一个专业,叫通俗音乐,但是只办了一届,还有一个叫综合美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大为题字</h5> 如今的设计学院准确地说是2013年正式组建,就是在以前现代艺术学院的基础上整合了江汉大学整个艺术学科,包括以前艺术学院那边的视觉传达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专业的一些师资。我的理解就是以前是江汉大学艺术学院、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这两块蛋糕,然后把这两块揉成了一块,然后再把它切成三块,切成哪三块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而我在江汉大学的整个工作经历至始至终都是在设计学院这个板块里面。<br>我们之前在现代艺术学院工作过的一批老师们都习惯于称之为现艺,现代艺术学院简称现艺,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那几个字,也是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刘大为先生的题词,那几个字当时就放在现代艺术学院门口的左侧那面墙上,白色的这样几个字配上灰色的墙面显得非常漂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代艺术学院2004级新生入学教育</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代艺术学院综合办主任李瑞洪老师发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代艺术学院第一届新生入学典礼</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汉大学运动会上的助威呐喊</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现艺之星</font></b></h3> 说到现艺,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院级品牌活动——“现艺之星”,至今我们的“现艺之星”活动已经成功举行了十六届,从2007年第一届开始,每年举办至今。“现艺之星”活动的创办筹办是当时我们的常务院长宗微女士的一个创意和想法,因为以前每个学校包括学院都会举办元旦晚会,元旦晚会跳跳唱唱乐乐就结束了,就是大家在一起去唱个歌跳个舞,后来宗院长就说,我们这个晚会能不能让它变得有意义,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的好莱坞的奥斯卡颁奖晚会,走红地毯,然后有开奖嘉宾,有获奖感言,我们把元旦晚会和奥斯卡颁奖晚会结合在一起来策划这样一个活动,于是就有了“现艺之星”活动。“现艺之星”一共十颗,比如我们平面专业,就叫“平面之星”,服装专业就叫“霓裳之星”,还有“多彩之星”“产品之星”“环艺之星”“工造之星”等等。就是在每一个专业领域选择本年度优秀的一名学生,选择的依据就是这个学生在这一年中在专业领域获得的最高专业竞赛的奖励。一直沿用至今的“现艺之星”标志,就是当年我在时任副院长的夏金钟教授指导下设计完成的,标志由十滴水组成一个生动的人物造型,十颗星星的紧密相连,寓意着该品牌活动育人育魂的创办宗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艺之星校园广告宣传</h5> 我记得2007年的第一届“平面之星”的获得者是2004级的胡鹭同学。这个胡露同学为什么可以获得这个“平面之星”呢,这里有个小故事,有一天我接到武汉理工大学的电话说我们的学生在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这个“艺苑星光”这样一个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当然我们不止一个学生获奖,除了胡鹭同学的一等奖以外,还有于洪清、张健等学生分别也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或者入围奖。当时我就把这个事情给宗院长汇报,她非常高兴,说我们的学生终于可以走出去领奖了。于是那天晚上我和宗院长、何轩还有杨巍四位老师开车带着获奖学生们一起就到武汉理工大学的大礼堂去领奖。这也是我们学院学生第一次走出校门获得荣誉,这次的获奖也让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的名字逐步向外传播开来。<br>我还记得当年胡鹭同学那件海报作品,它的名字叫《我是一只小小鸟》,作品以仰视的角度,四周都是建筑,房子之间营造出了一个负空间,这个负空间刚好就是一只鸟的形状,该作品主要传达出我们现在环境的恶化,我们的森林植被被过度砍伐,鸟儿的家园在慢慢地消失,作品旨在体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当时这个同学就是因为这件作品,在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艺苑星光”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当时她也就是因为这个奖励,最终捧得“平面之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次校外领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领奖现场师生合影</h5> “现艺之星”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就是每一年的“现艺之星”颁奖晚会都会有一个压轴的节目,这个压轴的节目就是由我们老师自编自导的歌舞表演,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有男扮女装的贵妃醉酒,也有跳过踢踏舞、芭蕾舞,还有当时由美术学院的郭晓东教授带领我们一起跳的迈克杰克逊舞蹈等等,这些节目每次都是备受瞩目、备受期待。安排穿插教师节目的意义在哪里,我觉得它拉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看到的不仅是讲台上严肃的老师形象,更看到了教师们和蔼可爱的另一面。所以说,在我们设计学院一直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营造着这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像孔子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认可一个老师以后,他会非常愿意倾听你所传授的一些知识和观点,我觉得通过“现艺之星”晚会上老师们表演节目的环节,是可以去活跃校园氛围,拉近师生关系的重要方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艺之星教师舞蹈表演</h5> 江汉大学的“榜样的力量”表彰活动,最初的灵感,也正是当时江汉大学的校领导,包括杨卫东校长、谭仁杰书记、王南南书记等老领导对我们现代艺术学院的发展非常关注与支持,后来就觉得我们“现艺之星”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要把它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于是由江汉大学学生处和校团委联合筹划与主办的“榜样的力量”则应运而生,以此表彰在这一年中优秀的学生代表,我觉得这个江汉大学“榜样的力量”这样一个品牌活动的创办虽然和我们现代艺术学院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觉得也是因为“现艺之星”这个活动激发了校领导的创意灵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艺之星教师踢踏舞表演</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学院教师户外拓展</font></b></h3>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学院每一年的春天或者秋天都会组织老师们去户外拓展,我觉得这个活动对于现代艺术学院曾经参与过的所有小伙伴们来说,都是非常非常令人难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增进了老师们之间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凝聚了老师们团结的力量。我记忆中的攀岩、徒步、速降、CS等拓展活动都非常难忘。我觉得这些活动对于一个“老现艺人”来说的话,是最能让我记忆犹新的。这种活动不仅在我们现在的老师团队中应该得到传承,我觉得可以在学生中也得到推广,我曾作为17级班主任时,当时就把学生带到九真山去做了一个户外拓展,我相信同学们毕业以后若干年再回忆起来,那一次拓展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忘的。<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团队在利川户外拓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团队在利川户外拓展</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第一次外出写生</font></b></h3> 提到学院往事,组织学生外出写生也是不得不提及的。大概是在2006年的时候我和凃丁老师等三人带着2004级的学生第一次到安徽婺源宏村去写生,一个是领略祖国的美好风光,感受我们传统的民俗文化,更多的也是锻炼的学生的一种感受自然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多年后很多同学回忆母校时光,都说那个时候我们在外面写生是最难忘的,这也是作为艺术类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近些年由于一些特殊情况,我们的学生多了,我们以前平面专业2004级只有一个班,约四十几个人,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仅仅一个年级就有普通班、国际班、专升本等约两三百多号人,组织外出写生考察也增加了一些安全管理上的难度,也把出省考察暂时搁置。但《专业考察》课也并没有被砍掉,我的观念是同学们能把武汉地区文化考察清楚就不错了,于是我们专业考察课主要组织学生在武汉范围内考察,但这个相对来说的话可能没有以前坐着大巴出省考察所带来的美好体验,曾经坐着大巴车,同学们一起听着歌、喝着可乐、吃着零食、欣赏着风景的岁月已成过去,现在只能作为一段美好的记忆封存起来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次外省写生考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届专科班学生外出考察时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齐云山师生合影</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第一次办展</font></b></h3> 我和现代艺术学院有很多个第一次,我专门做了一个文件夹“我与现代艺术学院的第一次”,把所有这样“第一次”的照片都进行了一个汇集。比如第一次带学生出去写生,第一次带学生出去领奖,第一次筹办学生习作展览……我还记得学生第一次习作展,就是我们写生回来以后,把学生的绘画与设计作品在学院的走廊里面做了一个展览和陈列,学院学生课程习作展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也成为学院一个传统,每门课程结束以后,任课老师都会举办一次小型的课程汇报。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今咱们学院还创设有“云上现艺”线上展出平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届学生习作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届学生习作展</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333333">第一个学生工作室</font></b></h3> 学院第一个学生工作室,也是在我的见证和创办下诞生。那就是被誉为设计学院“黄埔军校”的“零四工作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是因为我们现代艺术学院第一届学生就是04级,谨以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份。“零四工作室”当时是怎么组建的呢?我记得是由袁婷婷、李颖晶、王小男、隋宁宁等一批04级平面专业相对优秀并且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自发组建的。有一天,班长李颖晶同学们跟我沟通表达出想组建一个工作室的意愿,她当时在现代艺术学院学生会外联部任职,她是个广东的孩子,很有商业的头脑。我作为04级平面专业班主任,又作为平面教研室负责人,我理当全力支持学生们的这个想法。当年为了尽快把工作室筹建,我答应同学们把工作室地点安放在平面教研室,就在J7B310室。随即学生们就把纷纷自己的电脑搬过来,在教师办公室里面和老师们一起办公。当时的名字并没有叫“零四工作室”,因为我当时觉得太直白了,虽然是纪念04级第一届我们的平面专业的学生,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不可以想一个理念,让它和专业之间有一种契合,我觉得学设计的人应该具备“灵敏的思维、独特的视角”,说刚好这两句话里面我就取了两个字叫“灵视”,“灵敏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则成为早期“灵视工作室”的slogan,当时我还设计了“灵视工作室”的名片、LOGO等。到了2013年设计学院成立以后,为了能够继续的把“04”这个独特的年份进行纪念,当时我就说工作室还是叫“04”吧,于是就用汉字“零四”命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批零四工作室学生团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零四工作室学习现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零四工作室学习现场</h5> 正所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现在的零四工作室主要由王春旭老师负责,从以前的七八个人,到现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二三十人的学生社团,并且连续多年被评为了江汉大学“十佳社团”之一。我觉得“零四工作室”的创立对于我们整个专业乃至学院其它专业的建设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教学指导能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均得到全面提升,现代艺术学院“全国获奖专业户”的美誉也在优秀学子的荣耀之下得以奠定和远扬。<br>在“零四工作室”的带动之下,随后我们设计学院陆陆续续又有了数媒专业的“十井工作室”、产品设计专业的“九宫格工作室”等。说到产品设计专业的“九宫格工作室”也非常有意思,这个工作室虽然隶属于产品设计教研室,但是它是由第一届“产品之星”获得者,07级平面专业的赵桐同学组建的,赵桐同学可以说是树立了第一个跨专业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他自身的平面设计专业能力也非常棒,但是他不断的去向其他领域的各个学科去渗透,向其他领域的老师去请教,真正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的学习。现在他成为上海云岛文创集团创始人,公司做得非常棒,我一直认为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面的表现和状态,可以看得出他未来在社会上的一种成就和状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3年现代艺术学院更名仪式现场</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学院更名</font></b></h3> 设计学院是在2013年正式组建的,由现代艺术学院更名为设计学院之后,我们设计学院的一些传统专业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根据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里面的要求,没有了平面设计这个说法,以前我们的专业叫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方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方向)等。2013年以后,就改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前我们的艺术设计(动画专业)这一批老师面临着专业的转型,以王颖老师、裘晓菲老师、王楠老师、杨毅老师为代表,他们转型为“现代数字媒体专业”。现代数字媒体专业现在是放在视觉传达设计系里面,目前我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在分两个方向,一个是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就是传统的平面设计方向,还有一个就是数字媒体设计方向,学科在不断的发展,学院在不断的发展,老师也在不断的进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3年首面设计学院飘扬</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3年设计学院揭牌仪式嘉宾与师生合影</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星星之火已燎原</font></b></h3> 建院之初,以前全院只有我们平面设计专业在参赛获奖这个赛道上一枝独秀,如今,我院学生参赛获奖由以前的“艺苑星光设计大赛”这样一个星星之火点燃,现在已经成为燎原之势。比如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文科计算机比赛、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等国家级重量专业比赛中的都能够见到各个专业学子获奖的身影。我觉得现在所有的专业都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奖,这是做为一个老现艺人愿意看到的景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届东+西海报设计大赛荣获学院最佳组织奖</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最佳团队</font></b></h3> “现艺之星”除了对于学生的奖励或者肯定以外,对教学团队也有一定的肯定,十颗星中特别设置了一个奖项,即“最佳团队”。自2007年起,我连续带领平面教研室获得了三届最佳团队,因为当时我们团队男老师多,那个时候都没结婚,年轻小伙子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最后离开学院,工作都非常拼命,也总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取得那么多骄人成绩也是理所当然了。曾经的“战友们”现在几乎都离开学院另谋高就,有的甚至在其他学院担任重要的领导岗位。我觉得不管他们走到哪里,身上都会带着曾经现代艺术学院敢拼敢赢的基因。就像当年我们的宗院长说了那句话:“我们学院哪怕是干得最差的老师,到其他学校去都是优秀的”。这句话虽然显得有点自夸,但是我觉得的确是这样,我们的老师非常的认真、非常的敬业,都是源自于对个人专业、对学生、对学院的热爱,才能够有那些成绩和收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佳团队领奖时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面教研室连续荣获最佳团队光荣称号</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服务武汉</font></b></h3> 再说一件与服务武汉有关的事,2012年学院刘晓明书记,接到市政府一个紧急任务——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成果展的策展与设计。当时是在汉口江滩即将举办一个重要展览,一个星期之后,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要来武汉视察。这个展览由武汉市发改委牵头,江汉大学指派现代艺术学院来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晓明书记即刻给我来电话,要求我迅速组织团队奔赴市政府投入工作。我记得当时接到这个任务以后,都来不及回家去收拾行李,马上联系了教研室丁一、莫子娟、杨巍等老师,我们几个老师带着零四工作室的谢申华、陆长淼、张书燕等同学马上进驻到武汉市发改委。大家没日没夜的突击了一个星期,终于把这个项目落地。这一次展览,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当时省委书记李鸿忠、市委书记阮成发多次到展览设计现场指导工作,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阮成发书记拿着盒饭,在现场边吃盒饭边跟我们开会。一星期后展览如期开幕,胡总书记亲临现场参观展览,并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事后武汉市发改委领导还专程来校颁发感谢信给学院。这是我们当时接的非常重要的服务武汉的设计项目,高度契合了我们江汉大学服务城市的办学宗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任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导两型社会成果展览策展工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市两型社会成果展策展工作现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市两型社会成果展江汉大学师生工作团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位于汉口江滩的武汉市两型社会成果展</h5>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与了黄鹤楼景区的VI视觉系统设计,当时主要是由王心耀院长和夏金钟院长在牵头组织这个事,学院这边有我、莫子娟、陈红老师三位老师参与。我们多次到黄鹤楼景区去跟相关人员深度沟通,我还给黄鹤楼景区全体管理层员工进行了一个关于VI设计的一个讲座,让他们认识VI设计的功能和意义,这个项目在全体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也非常顺利的落地。到现在黄鹤楼景区依然还在沿用我们当时的视觉设计,包括现在整个武汉市的各大主干道隔离栏杆上面还有黄鹤楼景区的标志图案应用。关于黄鹤楼标志普遍应用的情况,我还专门问过黄鹤楼景区的余楚民老师,他说这和我们景区没有关系,但黄鹤楼作为武汉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其标志得到广泛传播是件好事,能够出现在武汉各个重要地段,这是也江大荣耀。<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鹤楼公园VI视觉设计项目工作小组会议</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黄鹤楼公园员工进行LOGO设计与应用知识讲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鹤楼公园VI视觉形象系统设计项目提案现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鹤楼公园VI视觉形象系统设计项目专家论证现场</h5> 还有一个设计项目就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在武汉召开,当时我和何轩老师分别创作的城运会官方宣传海报得到采用。一个是何老师做的以吉祥物为主体的蓝色背景的海报,一个是我以会徽为主题创作的黄色背景的海报。也是在王心耀院长的指导和牵头下,我们才得以顺利地完成了这个光荣的工作。<br><br>除此之外,还有湖北机场集团的VI主视觉设计,现在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各个地市州的机场内都可以看到我做的那套设计,这都不只是我个人的成绩,也是江汉大学的成绩。另外,武汉市教育形象视觉设计也是由我主创的,武汉教育电视台还到学校来进行了专访。还有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管的“武汉发布”官方微博当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微博标识,我见到该消息则主动请缨进行设计,最后被采用,长江日报对采用作品也进行了报道和刊登。 到江大来以后我最大的感受,一个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距离非常近,气氛非常好、非常融洽,第二个就是江大能给予我们年轻老师施展自己能力和才华的一个平台,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我在江汉大学的这十几年,江大在发展,自己也在不断完善自己,这是相辅相成的。我由衷感谢江汉大学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个人及师生们的专业能力得到这发挥与展示。作为一名江汉大学的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向社会去传播我们江大的力量、江大的师资、江大的专业能力,我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海报入选湖北省体育美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晨报报道武汉发布LOGO</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晚报报道武汉发布LOGO</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江日报报道武汉发布LOGO</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市教育精神标识采用证明</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江大校徽</font></b></h3> 下面我再来讲一讲我和江大的故事,在设计方面,我和江汉大学最大的一个情感的纽带,那就是在2010年新江大合并组建十周年之际,由我亲手创作的江汉大学校徽了。当然,这个校徽也是在时任校长杨卫东校长的宏观思想的指导下,在当时我们王心耀院长的艺术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可能很多人还不太清楚,江汉大学刚刚合并组建时的校徽,是以江汉大学图书馆为造型,配上毛主席的字体。我们都知道毛主席书写的江汉大学四个大字,是能从毛主席的各种诗词里面去摘选,然后再把四个字拼出来。这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新学校校徽设计时非常惯用的一种做法。图书馆它这个造型非常漂亮,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江汉大学的图书馆。它不像武汉大学校徽中用的图书馆,那个传统的建筑形态是比较具有历史特征的。所以当时在合并组建十周年的时候校领导就提出,我们能不能能够做一个具有江大个性、江大特色的校徽呢?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学院,当时我也组织了很多学生和老师共同去参与创作。我们现在这个校徽,非常具有专属性和内涵性。校徽是由“江”和“大”两个汉字组成,左边三横我们用艺术的抽象思维去看的话,它其实就像三本书,右边则是一个“工”字。我们江汉大学的校训是立德、致用、兼容、创新,所我们在校徽中塑造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凸显”立德、立人“之意。这个人左手拎着三本书,右手是构建出“工”字,两者分别代表着技能与实践、理论与学术的兼容性。同时,造型上又宛如我们振翅高飞的翅膀。校名这四个字,是胡耀邦总书记当年专门为江大的题字,我到校史馆用相机翻拍后再把它矢量化,最终应用到校徽中。这个字现在还放在我们校史馆里面。<br>该校徽最开始是用电脑去做的,电脑做的相对比较生硬。后来王院长说,这个还是要把它再调一下,于是我就用毛笔书法的形式把这个字给写出来,同时赋予它一种残破的自然肌理效果,体现出人文与历史的厚重感。书法原稿现在还在我办公室保存着,我一直打算捐赠给咱们学校校史馆。我虽然设计了很多个标志,但是这个标志是我最有情感,也是最得意的一个作品。<br><br>我一直建议,江汉大学每一年的新生入学都应该去把学校的校徽和校训好好的认识与解读。要让学生们知道江汉大学校徽的意义和内涵,以及背后的故事。这是爱校荣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汉大学新校徽设计方案图</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一年一度的毕业季</font></b></h3>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们设计学院的毕业展,因为毕业展它可以说是检验这个大学四年学生的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也是向社会去展示我们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每年我们设计学院都非常重视这个毕业展。每年一度的毕业展我们可以追溯到2008年,那是学院首届毕业展。当年是采取轮展制,比如说,这周我们平面的展,下一周是环艺的展,再下一周是产品展……因为我们的专业很多,有5个专业,如果说一周一周的展览,得一个多月的时间,战线拉的比较长。若是别人过来看展览,专门去看一个专业的展览觉得又不过瘾,收获又不多。在2017年的时候,学院首次改变了这样一个轮番展出的策略,变成一起展。为什么我记得这么清楚是2017年呢,是因为“一七”谐音“一起",一起!所以当年我们的一个主题就叫“一起”,2017年所有的专业,同时开展!<br>我们设计学院的每一届毕业展也备受武汉市乃至湖北省范围内各个高校同行的关注,他们都会到江大三角湖畔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说到零八年的毕业展,我现在脑海里面依然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杨卫东校长、王南南书记以及学院的邵红书记当时各自拿着一瓶红酒,往一个容器里面去倒灌。当时我们别出新裁的做了一个容器,容器上面有几个字——“同学加油"。大家一起往那个容器里倒红酒,最后那个酒渗透到容器里面,就出现了“同学加油"几个字!这第一届毕业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一个好开局,为我们后面一届一届毕业展的顺利成功的完美的举办打下基础,预示着我们设计学院要加油不断的加油。<br>今年2022年毕业展还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创意,什么创意呢?那就是我们将开启在十年前存封在一个漂流瓶里面的寄语。十年前的2012年,那年毕业设计展览主题叫”启航“,当时我们买了一个大的玻璃瓶,让所有的老师和毕业生在小纸条上写上对自己未来十年以后的想说的话,然后把它折成的一只小船丢进玻璃瓶,再把它封存起来,等待十年以后再开启。恰好今年2022年,整整十年。同样,我们将会让2022届的毕业生写上他们对十年以后的寄语,再把它封存起来,让我们共同期许设计学院下一个十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2年毕业展览开幕式现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2年毕业展览开幕式现场</h5> 我总会有这样一个比喻,学校或者学院就像一个泡菜坛子,泡菜坛子里的水其实就是我们历久弥新的学风、校风,一种老师和学生的精气神,它应该得以传承,不断往好的方面发酵与演变,这个泡菜坛子的水就会越来越陈,越来越香。<br>学院每一年毕业季,会让我们的学生回到A203阶梯教室,然后由我们的老师、院领导、班主任在那个环境之下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为他们送行。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年我们都会煮很多饺子,每人一个小碗,碗里面放着饺子,碗底下的我们会精心的印上一排字——“常回家看看”。我们也会在屏幕上面去播放同学们大学四年来点点滴滴的照片影像,以及老师对莘莘学子的寄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有”常回家看看“字样的饺子餐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院毕业季为学生准备的饺子餐盘</h5> 每一年栀子花开的时节,也是伤感的季节。毕业季的一系列活动,这也是校园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是对学校的依依不舍的眷念之情离开。我经常会跟毕业生们说:”我永远在江大,在设计学院、在现艺等着你们王者归来的那一天“。我在这里送走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真的就犹如那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年我都见证了很多学生离开,在九月秋天的时候,又见证一批新的学生到来,掐指算来,迎来送往整整十七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院毕业季现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院毕业季现场全体学生起立集体道别母校</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院毕业季与母校道别的学子们</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最后想说</font></b></h3> 很多昔日战友们都离开江大另谋高处,而我一直心怀感恩之情,坚守在这里。因为我觉得一个是感恩,我非常感谢宗微院长、王心耀院长、曹琳院长等一批学院领导对我个人的栽培和培养。第二个就是我觉得自己从2005年二十七八岁来到江大,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里,我离开它就是一种背叛,背叛我自己,所以这也是我一直没有离开学院的原因之一。我也一直信奉一句话:是金子在哪都发光,在哪里干都一样。只要你有一颗爱岗敬业的心,一种对自己本职工作的敬业和热情,在哪里你都可以发挥你的才华和能力。<br>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留在这里,我们的学生回到学校,还能够看到曾经熟悉的面孔,我也觉得很欣慰。经常会有毕业很多年的同学回母校办事,比如要学校开个什么证明之类都会找我,因为他们其他老师都不认识,所以说作为老师,他就是这个学校、这个学院的一个灵魂。我们现代艺术学院,我们设计学院这样一个灵魂不能没有。我也希望更多的学院老师能够真正的把学院、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当做自己这个事业发展的舞台去砥砺前行。<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江汉大学任职后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h5> 记得我2000年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那个学校的老校长跟我说过一句话:当老师,如果你要想发财,就不要选择这条路,因为老师他是非常清贫非常辛苦的,至少不能像外面公司或者自己创业那么挣钱。所以我也一直想对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毕业生们说,你自己想好这一辈子想要什么,你是要真的对教育,对学生有热爱,有情怀才可以去选择老师,你才会干得舒服。我们有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女怕选错郎。其实我个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坚持比较执着的一个人。我初一的时候,已经坚定了我想学美术这条路。高中的时候已经坚定了我想学平面设计,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坚定了我想从事高等教育。所以我经常会把我的这些经历跟学生说,我说:就像我们现在都在谈理想理想,人只有有了理想,就像我们出海,你一定要有一个目标,否则的话,你就会在大海里面不断的漂泊,找不到航向,找不到方向。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跟学生谈的不仅仅是专业,我更多的是会把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和理念给学生去传播,言传身教,这是作为老师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最后用北宋的思想家张载的一句话结尾吧。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老师的职责也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我个人的职责和使命。 <br><br><br><br> <br><br> <br> <br> <br> <br> <br><br> <br><br> <br> <br><br> <br> <br><br><br> <br><br> <br> <br> <br><br> <br> <br><br> <br> <br> <br><br><br> <br> <br> <br><br> <br><br> <br> <br><br> <br> <br> <br> <br><br> <br> <br> <br><br> <br> <br> <br> <br><br><br><br> <br><br> <br> <br> <br> <br><br> <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