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人半的村庄

孟飞

<p class="ql-block">  一架无限生长的长豇豆,花儿静静地开着,偶有误打误撞的蚂蚁匆匆忙忙地爬过,蜜蜂却对豆科植物没啥兴趣,半天也看不到来一只。</p> <p class="ql-block">  一畦玉米,有很多蠷螋在玉米棒子上忙忙碌碌。</p><p class="ql-block"> 半畦生姜。旮旯里野生着洋姜、魔芋。</p><p class="ql-block">三五块菜园,半荒半种,毕竟整个小山村扳起指头数来也只剩下4户6人,随便种一点就够吃,种多了,已经下山盖新房乃至进城了的子女也没空来拿,猪,更是多年没养了。</p> <p class="ql-block">  石块垒起来的护坡上长着一株被砍了又砍的六道木,花儿盛开,蜂蝇闹嘤嘤的。最奇特的是一只通体黄色的蜘蛛:一只蓝色的野蜂横冲直撞地飞落在花朵上,蜘蛛马上小心翼翼地躲到花后,一只小小的蝇飞来,它又蹑手蹑脚地出来,没等靠近,蝇悄无声息地飞走。看了半天也没见它捉到猎物。</p> <p class="ql-block">  在市区里,有些路段的绿化也是六道木,也曾停步观察,却难得看到昆虫的。</p> <p class="ql-block">  在我流连于六道木的时候,一只丽脊蜥一直歪着脑袋看着我。</p> <p class="ql-block">  小村的最里向,有一幢挂了牌子的老屋。长满青苔的石雕门楼,正中嵌着八卦,周围主饰钱串串、如意。记得曾经从挂了锁的大门望进去,里头厅堂依稀,但见瓦头脱落,木构渐次霉烂。</p><p class="ql-block"> 去年因故来到这里,却见只剩下两堵颓墙一扇破门。老屋早已被拆得一干二净,连老瓦旧料荡然无存。满园的芦苇杂草令人寸步难移。一株枇杷疯长着,几乎掩映了两堵墙。</p> <p class="ql-block">  热心的老人家面对造访者,饱含着记忆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说,那墙上的斑驳空洞,是当年这儿作为兵工厂,校枪时打的。后来的孩子们稀奇,就用竹片掏弹头,就掏成这样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据说有关方面加大保护力度了,我不知道是花巨资保住这两堵墙(因为从文保的角度,遵循修旧如旧),还是能依据老人们的记忆恢复木构。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倘若那些出山谋生去的、当年掏过子弹头的孩子不再回来,不久的将来,当这几个老人老去后,还有谁会带着岁月的记忆来在乎这堵墙呢?</p> <p class="ql-block">  不晓得是什么时候,有关部门安排人员对这里进行了初步整理,房子的四至已经豁然。驴友们稍作逗留,正准备离去,眼尖的大官(读宫)一眼就看出南墙里壁上残留的“读书园”三个字。这个发现使得见识较广的群主大为感叹,他说,走了武夷山这么些乡村,见过有书屋的,从不曾见过有题写“读书园”的!</p><p class="ql-block"> 仰望揣摩,只见那些字题得很高,也不算大,即便抬头,视力不好是难以看清楚的。然而坐在曾经的二楼走廊或书室,平视就能看到。也就是说,题那些字本意就是当时的主人家绝无炫耀之心,而是自勉,或者勉励自家子嗣要静心修读的。若说当初,老屋因为它的红色印痕闯进我的视线;现在,曾经的老屋书香却震撼了我。</p><p class="ql-block"> 站在空无一物的老宅基地上环顾四周,略觉空间逼仄。依据门楼格局,当时的主家完全有财力辟地建园,或许是低调吧。那么是怎样的主家,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情况下,会放弃定居于通衢的村落而结庐远山呢?在这商贸几乎为零的偏僻山村,他们既要创造积累财富,更要低调地传承书香,那是多么温馨的家园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兵工厂退出来,在短短的西向窄巷里,一座不起眼的常年锁着的土木老屋,那是曾经的红军被服厂。</p> <p class="ql-block">  被服厂西南侧,残留着两座门,其中一座门,用精磨的大青砖砌成,气势宏大,可惜门楼不复。站在同样半荒半耕种的宅基里,依稀看得出这曾有毗邻的三幢民房。中间的一户,还借地势从后门建了一条天梯:既便于平时劳作,又利于土匪来的时候“跑得快”。</p> <p class="ql-block">  爬完石梯出来,依路折西,三步两步就到了“三聘书院”:同样的半园菜蔬,虚掩的苦楮门,一对刻在石门柱上的对联明证着江氏的曾经的辉煌:一隅新地利,三聘旧家声。</p><p class="ql-block"> 上联易懂:无非是主家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即是谋生记录,也讨个吉利。倒是下联,光光辨认最后一个字就裂了脑壳,后来经地方文史大佬的指教,大致明白了原来是早在宋朝时期,有个叫江贽的乡贤,一心修隐,多次拒绝了地方长官请他出山为官的邀请,武夷山主景区的叔圭精舍遗存,据说就是他的杰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见过些建造精美的民居,敢在门柱上这样铭刻的,第一次。何况在这样十几户人家的远山,说标榜,实在是鸡肋了。唯一的解释是秉承了江氏遗风。这样的人家是不可能不读书的,所以我称之为“三聘书院”。</p> <p class="ql-block">  眼尖的驴友官(读宫)二爷说门当户对上也刻了字,我说不可能刻字。耐心地扒去青苔,借老百姓家的锅刷清理一下,一组精美的石雕,依次是:知足(竹)常乐(禄?,鹿)。</p> <p class="ql-block">连(莲)年有余,花开富贵。</p> <p class="ql-block">松鹤延年。</p> <p class="ql-block">这个有点意思:图右侧是喜上眉梢,左侧呢,我的辨认是左上柳枝,右下帆船,应是“流芳百世”,或者“流传四方”,寓意老乡贤的思想行为必定流芳百世,同时也必将流传四方。</p> <p class="ql-block">  正事结束,还锅刷给老百姓,一眼瞄见他家挑梁上铺了几块老杉木板,板上搁着一个老旧蜂桶,蜂儿不用说是自来自去的,有蜜没蜜全靠老天。我和老头商量了:下次我做俩蜂箱带来换你几块木板,而且我会来处理空箱,保证大概率来蜂,那老头一口答应了,并且说那要是有蜜了,一人一半。我才不要他的蜜,我只是五行属木,喜欢动手,看见老木头,就像人家在大街上看到美女!</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只住着六个人的小小村庄,我肯定会不止一次地再去,不止为那曾经的红色,也不止为那曾经的书香。</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一天,你也有兴趣去看一看,那么加你我算半个,所以称它为六个半人的村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