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问题:<br> 本次参加信息技术2.0工程线上培训研修,我选的五个微能力点的维度分别是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以及学法指导。下面从学情分析这个维度回顾一下,线上培训研修的内容在自己课堂或者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帮助和启示。<br> 首先是学情分析这个维度,我共选了五节课,分别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情分析简介、技术支持下的学情分析、技术工具助力精准学情分析、记录成长更好的自己——云笔记和Excel高效规范采集学生成绩。通过培训学习我明白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活动,虽然也有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但都是比较肤浅的分析。这五节课的精深内容,让我不得不对学情分析重新思考。<br> 作为教师,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学生需要什么。就这一点来说我一直以来做的很不够。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教材上,尽力的分析教材,把教材的精神吃透,弄清楚明白教材想让我传授哪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教材要求去选择学生。因此把学生不愿学或学不好的原因归罪于学生本身。总觉得是学生的问题,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老师家长的“苦心”,尽力让学生接受教材。武断的把教材分析当做学情分析。<br>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才发现这样做是错的。我们要培养具有健康生命状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生理变化、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全方位的了解,进行详尽的学情分析后,再结合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分层次选择学习内容。<br> 二、成长及变化:<br>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义务教育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三门峡市湖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紧扣教学实际,明确了教学目标就是有鲜活生命的人,教师要围绕着青少年的良性健康终身发展并有的放矢地合理运用教辅资料,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线上授课的各位老师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全方位阐释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br> 经过线上线下认真的学习,个人认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将为课堂带来一场革命。首先是一些音视频进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整个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还有一些是老师自己根据课文描述的场景制作的动画或者小游戏,这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游戏,青少年学生往往是无师自通。现在让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游戏进入课堂,必会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好奇,兴趣也会慢慢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能最大程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让青少年在精神愉悦的前提下,自由健康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老师最喜欢看到的一种场景。<br> 其次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架起了师生、生生、生师沟通的桥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沟通学习随时都可以发生。比如问卷星、云笔记等,不仅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筛查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就为课后的补救工作带来便利。<br><br> 三、思考与展望:<br> 在此次信息技术2.0培训中,我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三个维度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让我猛然发现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后,会对学习的全过程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这种介质,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沟通达到无缝化连接的程度。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下面就我自己认为迫切需要改进之处做一个简单说明。<br> 首先是在学情分析时,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差异,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类型化的分析代替现实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不喜欢某一科目,原因是很复杂的,不能想当然地归于某一类人群。要通过和学生谈心、从家长或同学那里,全方位了解该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去努力找到症结所在,并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劝诫、指导,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帮助其制定纠错计划,树立信心,争取每天都有进步。坚决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认为该生无可救药,主观断送了一位天才的成长。<br>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不能以教材为中心,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进行知识分层。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呢?我个人认为,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就要改变以往以教材内容预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局面,而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目标要求,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的多与寡,应该由学生自己做主,而不应该由老师来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