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语言的方程</p><p class="ql-block">——闲谈猜谜民俗</p><p class="ql-block">姚文学</p><p class="ql-block"> 猜谜现象,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一项趣味盎然的智力游戏。所谓“谜”者,就是以“言”表达种种巧妙的“迷阵”。安徽江淮地区民间的说法是,“我打个命给你猜”。有人认为,用口语表达的谜,称为“谜语”;以文字表达的谜,称为“灯谜”,其实二者并无明显界限。面对五花八门迷人的谜语,常常让人如入迷宫,如坠迷津,猜知不晓又欲罢不能,一旦破解谜底,总会获得一阵恍然大悟的开心欢乐。</p><p class="ql-block">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尤其是与汉字相结的猜谜,更是我国所独有。一条谜语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个部分构成。谜格是提示猜谜的附加条件,即一种特殊规定,或特定的猜谜公式。谜语在古代被称为廋辞、隐语、灯虎、灯谜等等。猜灯谜雅称“射虎”,据传来源于汉朝名将李广射虎的故事。“射虎”是百发百中的象征,民间用它作为猜谜的代名词,猜中即为“射中”。</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每逢元宵佳节,观花灯,吃元宵,猜谜语,是中国人习惯的生活方式。这种欢度节日的喜庆民俗活动,由古代传承至今,方兴未艾。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从猜谜中寻找乐趣。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谜也。”由此可见,猜谜活动自汉魏时期就已开始盛行了。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描写才子杨修猜中曹操所写“合”字,即“一人一口”之意的细节。《红楼梦》更有多处写到大观园里的猜谜趣事。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小说《张居正》中,作家熊召政安排过两回关于猜谜的故事,一回是“众言官吃瓜猜野谜,老座主会揖议除奸”,一回是“猜灯谜说龙马精神,献颂诗免百姓欠赋”,说的都是猜字谜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偶见街头算命先生胡编乱造骗人钱财,信口打出一道谜语:“上无半片之瓦,下有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嘴里阴阳怪气”,当随行者半天猜出谜底是一个“卜”字,无不捧腹大笑,又深深折服冯的才气。清代学者纪晓岚,博学多才,性格幽默,在民间享有盛名,被誉为“铁嘴铜牙”。纪晓岚聪明超人,不仅擅长对对联,也是猜谜、制谜的高手。他曾以“猜谜”二字为谜底,以长篇对联的形式,制出这么一幅谜面:“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也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细细品味这则谜语,对仗工整,文词优美,句句贴切,念起来也朗朗上口,真乃连珠妙语也。</p> <p class="ql-block"> 许多民间故事里穿插有对联和猜谜的细节,往往大大地增强了故事的阅读趣味性。其中有一则说:两个进京赶考的举子,途中走进皖中小镇一家饭馆准备吃饭,见老板娘模样俊俏,便不怀好意搭讪。老板娘笑问:“客人从哪里来?请里边坐。”一个举子答:“我俩人进京赶考,我嘛——床底下劈柴,姓西北风。”老板娘略加思索,笑答:“噢,原来是南(难)阳(扬)府(斧)的韩(寒)举子呀,失敬,失敬。”两人不免一惊。饭毕,另一位举子又嘻皮笑脸追问老板娘尊姓大名。老板娘看出了二人的心思,严肃答道:“土下七上一把刀,左女右良永不抛;若喊三声白管饭,不喊照样把钱掏。”两举子琢磨出“老娘”二字,顿时面红耳赤,匆匆结账灰溜溜地跑了。</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猜谜娱乐,在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圈子里流行,在民间更受到一代又一代男女老幼的广泛喜爱。田间地头,堂屋庭院,夏夜月下,冬阳墙根,随时随处,都能看到老者打谜给少者猜想的欢快场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几代农家后代幼小时都受到过这则谜语的开蒙,无不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素打荤猜”与“荤打素猜”是谜语中的另类。“富开味,穷开心,打个谜语提提神。”男人之间,聚集一处,为了掀起娱乐高潮,往往会玩起“荤打素猜”的猜谜把戏。“你不动我不动,你动我也动,你动我高兴,我动你出水。”这个谜面容易让人错误地联想到男女之间的床第之欢,当得知谜底是“钓鱼”这项业余活动时,全场哄闹。猜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像一支短笛,野调无腔,却能消除人们生活的寂寞,驱除体力劳动的疲惫。谜语,通过汉字音、形、义的无穷变化扣合谜面和谜底,扑朔迷离,曲径通幽,常常引起人们探微索隐的浓厚兴趣。</p> <p class="ql-block"> 猜谜,在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属于民间口头民俗学的范围。它具有趣味性、疑难性、知识性、文学性等显著特点。谜语与文学的关系尤为密切,许多谜语本身就是一首诗,例如“悲”字的谜面,“一条木船两根桅,九只燕子绕船飞。六只落在桅杆上,一只直往舱里坠。还有两只无着落,木船左右各徘徊”;许多诗也可以说是一则谜面,例如郑板桥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采用短诗形式的谜语,大多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多种文学手法,形象生动,有韵有律,含有艺术逻辑的原理,文学色彩浓郁。随着时代的发展,谜语文化早已进入民间文学的范畴。青少年通过学习猜谜识汉字、猜谜语记成语、猜谜语赏诗词、猜谜语知典故,既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能锻炼脑力,启迪心智,还可从中获得满足好奇的无穷乐趣。</p><p class="ql-block"> 张扬民俗文化,涵养城市文明。2018年元宵佳节,首届中华元宵灯谜节在安徽合肥繁华的淮河路步行街隆重开幕,展出的万条灯谜深受广大市民喜爱。这次灯谜节由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合肥市总工会、庐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目的在于“让传统文化走入群众生活,让人民群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合肥市灯谜协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团结凝聚了一大批老中青灯谜爱好者,在会长吴家宏先生(兼任安徽省民俗学会灯谜专委会主任)的带领下,协会送谜进校园,送谜进机关,经常举办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大型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如今,“庐州灯谜”在海内外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祝愿灯谜这张民俗文化的名片,将来能给合肥这座大湖名城增添更加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几年,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中国谜语大会》,各地纷纷举办节日猜谜活动,人们通过这些途径接受传统民俗文化的洗礼,大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心。谜语就像一道道数学的方程式,猜谜,就是一个绞尽脑汁求解的过程。解方程,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猜谜语,除了学会掌握猜谜技巧,也需要储备渊博的文化知识。人生多苦难,偶尔猜猜谜语,苦中作乐,一笑解千愁,便能品尝到人生另一面包含的美妙趣味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