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温州也有20多个年头了,却没好好上街蹓跶,寻访一番那些散落在街巷里弄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炎夏周末,接友电话,说多时未见,是否忘了友?听此话,不敢怠慢,便约聚共进午餐。友夫妻俩在位于市中心的一家幼儿园做“夫妻工”,近日喜得贵孙,妻回老家照料,不知是孤寂还是想友,便打来电话相约。</p><p class="ql-block">约莫上午9时,骑着“雅迪”电动自行车从牛山往府前街方向而去,至仓桥街口,忽见夏鼐(音nai,大鼎之意)故居指示牌,心里陡生一种瞻仰之欲。</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进街口不远,便是仓桥街102号,夏鼐故居的门牌赫然悬于弄口。夏鼐(1910-1985),温州人,我国考古学奠基者,为我国考古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故居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门牌告知故居关闭正处维修状态。</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约莫两百米,拐入沧河巷26号,却见一座临街而建的民国时期合院式建筑,上书“郑振铎纪念馆”。郑振铎(1898-1958,铎音duo,大铃之意),温州人,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考古学家,又是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一生辛勤耕耘,誉满天下,有人称其为“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同样颇感遗憾的是,纪念馆也处关门维修状态。只能从网络上查寻其馆内布设情况:陈列布展营造江南庭院建筑“书香之家”的氛围,展厅共有“书生报国数十载”“心怀温州故乡情”“一代才华万古传”“鞠躬尽瘁为文物”四个单元,分别介绍郑振铎的生平、温州情节、交友及著作等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p> <p class="ql-block">对我国考古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夏鼐先生</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界最值尊敬的人”郑振铎先生</p> <p class="ql-block">文化巨匠郑振铎先生</p> <p class="ql-block">记述夏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记述郑振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闭门修缮的夏鼐故居</p> <p class="ql-block">闭门修缮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郑振铎纪念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对夏鼐、郑振铎两位名人稍显陌生,那么,其后邂逅的徐奭、高明、朱自清也许是你有过更多听闻的。</p><p class="ql-block">与五马街交接处的禅街口,不知何时,在似隐似现的温八中大门一侧,新辟了个“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据说温八中附近是温州古考试院址。例行刷过防疫码,戴好口罩便可进馆。馆内唯我一人,四璧图文并茂地介绍温州的科举制度、名人事例。展示馆正堂,或坐或站着整个科举时代温州产生的8名文状元的塑像,是该馆的最大亮点。这些状元分别是徐奭(shi,盛大之意)、徐铎、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周旋。甚感欣慰的是,位于榜首的是千年前的老同乡——徐奭(985一1030),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瑞安县木棉(今泰顺司前墩头)人。</p><p class="ql-block">小小泰顺,历史上走出如此一位重量级人物,实乃庆幸,值得称颂。</p><p class="ql-block">史载,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徐奭参加由宋真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所作《铸鼎象物赋》有云:“足惟下正,讵闻公練之欹倾;炫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后人将其解读为:鼎足平正,没有听说鼎中之美食倾斜倒掉的;王朝永固,取决于君王大臣的威严重信。好文的宋真宗见此两句大喜,钦赐27岁的徐奭为壬子科进士第一,状元及第。不久,徐奭请假回仙居岭下省亲两月余,留下诗文多篇。6年后(天禧二年)发生一件至今未解的事,让徐奭的人生陷入低谷: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时,不知何故私拆已弥封的试卷,事发后被贬为洪州(今江西南昌)税鉴,连降多级。或许是宋真宗惜才,5年后徐奭再获重用。或许天不遂人愿,人生之憾还是不期自来,天圣八年(1030),刘太后降懿旨封徐奭为翰林学士,署理开封知府未到半年,竟然猝死任上,年仅46岁,令人悲戚。这位宋代119位状元中惟一被封侯的泰顺人,以英年早逝、归葬故里(泰顺仙居岭下)而走完了华章辉耀而跌宕起伏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徐奭与宋名臣包拯、范仲淹同属一个时代,先后在京城开封府任职,一个是在唯一传世诗作开篇便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断案名臣,一个是引吭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谓群贤毕至,咸聚京邑</p><p class="ql-block">天圣元年至天圣五年(1023一1027),徐奭奉命督治太湖(苏州)水患,出使契丹,祭告黄河,政绩斐然,蜚声朝野,正处人生巅峰时期。而包拯则于天圣五年(1027)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又辞官回家赡养父母。10年后的景祐四年(1037),父母已离世的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则已是嘉祐元年(1056)十二月了,此时徐奭已离世26年。徐奭苏州治水十年后,苏州再发水患,因秉公直言在政坛正走背字儿的范仲淹,奉命移知苏州,回祖籍地治水,这年是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次年三月,治水有成的范仲淹回京担任天章阁待制,后改判国子监。是年十二月,范仲淹权知开封府,而此时徐奭已离世4年。就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坎坷的政坛境遇,造成三位贤达名臣在开封府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不久前,我到岭下参观状元纪念馆时瞻仰过其墓,看到一张开封府碑记的照片:在众多古人名列中,徐奭之名赫然排于包拯之前多位。该状元纪念馆系岭下老退伍军人林美龙个人出资费神所建,搜集了大量的史料。我多次到过岭下,对这位早于我参军的“老班长”肃然起敬。不可思议的是,多少年来,本地相关方面却对挖掘这一珍贵的状元文化,未见任何说法和行动,令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在馆内,还意外看到被坊间传为美谈的另一位泰顺人一一进士潘自强。从大山走出的潘自强,不仅秉承了大山的坚韧,也继承了父辈的善良与耿直。在京任职期间,发生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他心怀公意,挺身而出,与18位浙江籍京官上书都察院,终使冤案得以昭雪。</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走出展示馆,便想起距离我们最近的现代名人——被称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朱自清先生。朱先生是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与温州结缘是因1923年至1924年在温教书,租住在四营堂巷。在温期间,朱先生将写温州的四篇散文编为一组,取名《温州的踪迹》。中学时,读过他的名篇《绿》《荷塘月色》和《背影》,敬意陡生。</p><p class="ql-block">记得多年前我曾寻访过仙岩的“梅雨潭”,——那个朱先生笔下极尽溢美之辞的小小绿潭,结果大失所望,眼前所见分明是一潭没有丝毫绿意的黄潭。伫立潭旁,仿佛是在对一池潭水抑或对朱先生发问:绿在哪里?何绿可觅?上山后才发现是山上施工,把好端端的一潭绿水搅黄了。见此景,颇想写篇《黄》作,以禀告先生之灵。</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当我从禅街回骑找到位于墨斗社区四营堂巷的朱自清旧居,再次吃了闭门羹,没能一赏先生的美文佳作。不过,却意外地发现与朱自清旧居仅一墙之隔的南戏博物馆,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p><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博物馆外立面采取中西方结合的建筑风格,具有历史的质感,饱含建筑美学。</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兴起于温州的南戏,是中国戏曲之祖。而南戏之祖则是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明所作的《琵琶记》。此剧与地方民间传说故事《高机与吴三春》的凄美爱情故事一样,在温州一带妇孺皆知。它讲述的是汉代书生蔡伯喈离别父母、妻子进京赴试,考中状元被招婿难以归家,贤妻进京寻夫最后光宗耀祖大团圆的故事。我自然不会放过进馆一睹南戏异彩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以《琵琶记》扬名后世的戏曲作家高明的塑像,立于戏台背景后正中。高明是瑞安人,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后考中进士,进入仕途。据说他写剧本时,“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表明其创作态度是十分认真的。《琵琶记》描写人情,真实细腻,婉转曲折,能深深打动读者。剧中双线交错发展,以富衬贫,以喜衬悲,二者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矛盾,加强了悲剧的气氛,文词以本色为主而又文采斐然。尤令我钦佩至极的是,在宋代民间讲唱、戏文中,蔡伯喈是一个弃亲背妇的反面人物,高明却把他改写成孝义两全的正面形象而流传民间,这种再创作能力非常人能具备。</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通过十个展厅,对南戏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一个系统展示,使观者在不经意间受到了一次艺术的熏陶。据说,游人若是能赶巧的话,馆内戏台上偶有好戏上演。</p><p class="ql-block">已值中午时分,不远的园西巷、信河街,还有山水诗鼻祖一一谢灵运纪念馆,中国佛教史显赫高僧一一永嘉大师塑像,温州文化家族世代传承典型一一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只能留待下次相约。匆匆两小时与几位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的邂逅,我不知道这是偶尔的匆匆路遇,还是冥冥中与诸名人结下的某种情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温八中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温州市科举试院展示馆进口处</p> <p class="ql-block">温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泰顺人徐奭</p> <p class="ql-block">宋真宗敕令(状元徐奭)</p> <p class="ql-block">爱国忧民的状元一一王十朋</p> <p class="ql-block">博通经史的状元一一徐铎</p> <p class="ql-block">高才博学的状元一一周坦</p> <p class="ql-block">正堂八大状元塑像</p> <p class="ql-block">状元牌</p> <p class="ql-block">介绍泰顺籍进士潘自强推动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昭雪史实</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p> <p class="ql-block">荷塘之畔的朱自清塑像</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笔下绿趣迭生的小小梅雨潭</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散文集</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前</p> <p class="ql-block">南戏博物馆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明塑像</p> <p class="ql-block">戏台上的才子佳人</p> <p class="ql-block">描写爱情是南戏的一大主题</p> <p class="ql-block">南戏演出服</p> <p class="ql-block">南戏脸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室</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有人在寻访上海街巷深处的历史名人时写下一段话,也许是心有共鸣,特载以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城市的历史,不仅需要记载在文字中,更需要留存在携着先人生命讯息的故居里。历史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走进先人的故居,想象他们的生活场景,体味他们的情感,可以寻找到这座城市,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蛛丝马迹。而一座城市的魅力,也不仅来自于那些璀璨夺目的灯光,还源于曲折街巷中那一处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遗存——它们的斑驳,映照的是城市的另一种美。还有旧物可触摸,还有情感可寄托,还有历史可凝望,同时,日新又新——我想,这正是上海的迷人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总觉得,寻访者说的岂止是上海?</p><p class="ql-block">手机响起,友催了。当我汗涔涔的从朱自清旧居前走过,抬头却发现,旧居后不到百米,便是我友工作之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