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铜京运---昆滇历史人文之五

朱家角人

<p class="ql-block">【“今古奇观”】</p><p class="ql-block">今年1月,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制定了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加强保护传承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滇铜京运等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扎实推进集中连片保护发展试点示范工作。</p><p class="ql-block">滇铜京运,史称“南铜北运”,始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终于宣统三年(1911年),前后历时185年,是关系清王朝财政金融兴衰成败的要政、大政。</p><p class="ql-block">每年云南各府、州、县铜厂,完成额定的总计633.144万斤京铜,经由各地铜店集中,转运至东川铜店(东店)和寻甸铜店(寻店),途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然后转入运河,经山东,渡黄河进入河北,最后由天津进入通州,直抵北京。其间,途经今天的11个省(区、市),贯穿大半个中国,水陆联运,跋涉万里,故称“关山万里运京铜”。滇铜京运以其运程遥远、道路艰险、运量巨大、运时漫长、动用人力物力庞大,运制完备、持续长久,影响深远,贡献巨大,创造了“今古奇观”,在云南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璀璨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关山万里运京铜】</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云南每年运铜至京,所经陆路2200余里、水路8200余里。</p><p class="ql-block">原载《春城晚报》2022.06.07周二A08~09【昆滇风云】专辑,共二页。</p><p class="ql-block">以下4张图片及文字均为《春城晚报》所提供,向原作者致敬!</p><p class="ql-block">作者:刘鸿燕</p><p class="ql-block">作者单位: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滇铜丰饶】</p><p class="ql-block">《朝廷在昆明设立官营铜店》</p><p class="ql-block">清代沿袭明制,在京城的工部和户部分别设立宝源局和宝泉局,并在各省设立铸局。清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鼓铸“顺治通宝”铜钱。清前期的几代皇帝吸取元、明因开矿引起动乱的教训,一般都严厉禁止开矿。随着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迅猛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货币需求量随之剧增。因此,解决日益剧增的铸币所需的铜料,成为关系财政金融稳定而亟待解决的大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禁开放,中国铸币用铜就几乎全部从日本进口。但好景不长,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实行“锁国”政策,严禁船只出国,包括铜矿在内的各种矿产资源也严禁出口,清政府铸钱所需之铜只得转而依赖国内矿山。</p><p class="ql-block">云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铜矿储量丰富,“滇多矿而铜为巨擘”(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开采历史尤为久远,早在3200年前的商代晚期就已进行开采和冶炼,至明嘉靖年间所铸“嘉靖通宝”钱币则宣告滇铜铸币历史的开始。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云贵总督蔡毓荣上奏《筹滇十疏》,提出以滇铜之丰饶,应“鼓铸宜广也”“矿硐宜开也”的理财之策,建议大力增设铜厂,广泛开采铜矿,得到朝廷来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朝廷在昆明设立官营铜店,为各省采购京铜创造了条件,初步形成了云南铜矿业采、供、购一条龙的体系。</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到雍正八年(1730年),长达31年在东川地区进行的改土归流,极大地推动了东川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东川铜矿业进一步兴旺发展。雍正四年(1726年),东川由四川划归云南,同时增开汤丹等厂,铜厂大旺。一向注重矿山建设与开采的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朝廷:滇省增开汤丹等厂以来,铜产量大幅增加,除了本省使用,每年有余铜200多万斤,官方无力采买,建议朝廷动用盐税余款收铜,再“转运至江南等省,令收买还项”。这一奏疏得到朝廷批准:“将滇省余铜,令该督动盐务银六万两收买,委员以一百余万斤运至汉口,以备湖北、湖南采办之用;以一百余万斤运至镇江,以备江苏采办之用。”雍正五年(1727年),东川所产之铜外运汉口、镇江,然后转运北京,标志着滇铜京运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年(1738年),朝廷全面停止采办日本洋铜,更大规模的滇铜京运随即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会泽公园广场中央,矗立着一个髙达二十多米的大铜钱。</p><p class="ql-block">此图为汤东波摄。</p> <p class="ql-block">【自滇至京】</p><p class="ql-block">《运输过程包括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乾隆六年(1741年),清廷最终额定了云南每年运出京铜633.144万斤,分别运往寻甸、东川两个铜店,出境后转运北京,“自滇至京,长途万里”。滇铜京运的全过程,包括分运、递运和长运三个阶段。分运是指从各生产厂运送到收购和储存铜料的地点即铜店,递运是从各铜店依次运到四川泸州铜店的运程,长运是从泸州沿长江航道再转运河水道而达北京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云南负责京运铜的铜店为东川铜店和寻甸铜店。东川府所辖汤丹厂、大水沟厂、碌碌厂等铜厂,将京运铜由各厂经林家渡(今板河口下游)渡过小江,再经新厂、小江口、尖山沟、尾坪子、焦家坝、大村子、热水塘,渡以礼河进入东川铜店,或再由东川经待补、大水塘、功山至寻甸铜店。由东川铜店和寻甸铜店,分两条路线运往四川泸州铜店(泸店)。寻甸铜店路线:由寻甸取道宣威,经威宁、镇雄到泸州;东川铜店路线:大水沟厂、碌碌厂等铜厂的铜料沿播卡梁子运至小江口象鼻岭。</p><p class="ql-block">鉴于陆运成本较高,为节省运铜成本,乾隆五年(1740年),云贵总督张允随报请修浚金沙江为运铜水道,同时修整陆路。次年,水运开始。然而,金沙江滩险流急,巨石暗礁无数,运铜船只时有触礁沉船事故发生,铜料损失巨大,遂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停运。而后采取分段通航的方法进行水运,持续一段时间后,核算成本仍比陆运成本还高,于是,铜运上半程又改为陆路为主。</p><p class="ql-block">铜运改程后,铜料仍在象鼻岭集结,由马帮装驮,过小江,沿大湾子爬高家坪经云峰进娜姑达白雾,再由白雾至东川府城(今会泽县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巧家富绅刘汉鼎捐资修筑蒙姑坡石匠房铜运古道,古道起自小江口,终点为东川府城(今会泽县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成,“较旧近二十余里”,此后,铜运马帮和民间往来均改行此道。京铜运至东川府城(今会泽县城)办理通关文牒后,即由会泽北上昭通,经大关、盐津豆沙关直达泸州总店。至今,会泽县娜姑境内仍留存有两段保存完好的铜运古道,一段为蒙姑坡石匠房铜运古道,另一段为云峰铜运古道,均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滇铜运到泸州后,陆运基本结束,开始水运。运铜船队从泸州起航,至扬州仪征市大运河口起驳,大船满载京铜扬帆北上,在通州上岸,到京城户部和工部交货。至此,一次完整的滇铜京运始告完成。通常情况下,东川府每年运铜4次,从泸州至北京水运路段,每次有8支船队,每支船队13艘大船,每艘大船运铜6万余斤。陆运则需马匹9000余匹次。每起京运的期限,大约为一年,交铜后,从京城返回云南的时间限定为99天,延误或超期都将受到相应的严厉处罚。据《云南铜政考》一书统计,滇铜京运陆路2200余里,水路8200余里,全长万里之上。</p> <p class="ql-block">石门坎小田垻村山崖上的运铜古道。</p><p class="ql-block">此图片为会泽县文职供图。</p> <p class="ql-block">【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为清王朝财政金融作岀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清代东川乃至云南全省,铜矿生产占据了全国十分重要的位置,仅以乾隆、嘉庆时期来看,“云南作为全国的铜原料供应地,铜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5%”。滇铜京运保证了清廷铸币所需大量原料一一铜料的供应,为支撑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固提供了有力保障,作出重大贡献。《清高宗实录》载:云贵总督爱必达奏称:“其汤丹、大碌等各厂二十四五两年,办铜二千六百余万两,共得课息银五十余万两。”随着滇铜京运的进行,清政府每年向东川府所征税银由300余两增加为50余万两甚至到乾隆中期的100万两,其增长之迅猛,对国家财政贡献之大,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滇铜京运对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滇铜京运将云南与中央乃至全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云南在为稳固和促进清王朝财政金融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得以飞速发展,出现了“远人骛利纷沓至,运甓芟茅安井日。顿令空谷成市廛,铃驮骈阗车毂走”的空前繁盛景象。</p><p class="ql-block">政治影响。由滇铜京运带动形成的农矿并举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催生了一些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尤以享有“万里京运第一城”美誉的东川府(今会泽县)为显著。兴旺的矿业和滇铜京运,推动了东川府由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农矿并举的经济模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经济影响。滇铜京运直接促进了云南地区采铜、冶炼、鼓铸、加工等铜矿业的迅猛发展,进而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城镇的繁荣鼎盛。仅以东川府来看,年平均铜产量达800万至900万斤,最高产量为1400万斤。从铜厂人数来看,汤丹厂“厂民曾达10多万人”。人流、物流、资金流高度聚集,使得矿区成为一个需要大量聚集粮食、燃料、生产和生活物资的区域。</p><p class="ql-block">文化影响。滇铜京运带来云南铜矿业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清代的移民浪潮,陕西、甘肃、安徽、江西、贵州、四川、湖广等10余个省份的富商大贾、贩夫走卒、矿工、工匠、民夫、文武官员云集于云南。云贵总督张允随曾于乾隆七年(1742年)和乾隆十一年(1746年)先后奏称:“外省游民流入滇境者不下数十万,皆赖开矿走厂度日。”“滇省……惟地产五金,不但滇民以为生计,即江、广、黔各省民人,亦多来滇开采。”滇铜京运带来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构建起了云南多元和谐的文化格局。如今,素有“万里京运第一站”之誉的会泽白雾村尚存的会馆、文庙、清代四合院以及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三坊一照壁等诸多建筑样式,就是滇铜京运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和谐共存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会泽文管所收藏的宝云铸钱局铜锭。</p><p class="ql-block">此图片为会泽县文职供图。</p> <p class="ql-block">纯铜建造的金殿(昆明)。</p><p class="ql-block">此图片为本报记者苏颖摄。</p> <p class="ql-block">【昆明金殿】</p><p class="ql-block">昆明金殿名胜区,因大殿用黄铜铸成,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而得名,又称为铜瓦寺。</p><p class="ql-block">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道教太和宫的一部分,始建于明代(1602年),是中国四大铜殿之一,且保存最完好。</p><p class="ql-block">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新修葺,历史悠久。金殿自然风光优美,小径穿林而过,苍翠树木遮天蔽日,偶有鸟鸣,深得道家文化之精粹。</p> <p class="ql-block">【南天铜都---会泽】</p><p class="ql-block">《300年前,全国三分之二的铜钱在这里铸造,成为中国的铸币中心》</p><p class="ql-block">会泽因绵延三千多年的“铜商文化”而闻名,素有“天南铜都”的赞誉,清乾嘉时期,会泽的冶铜业达到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及文字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感谢原创者!</p><p class="ql-block">版权属原创者。</p> <p class="ql-block">《会馆是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会馆是会泽古城的一大特色,记载着会泽铜商文化兴盛时期的历史回音。明清时期,各省商会在会泽建盖会馆、寺庙、祠堂共计108座,现保存完好的还有36座,古民居民宅117处,称“会馆之都”。</p><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财大气粗的江西籍商贾,不惜重金从北京求来图纸,又请来云南剑川的木雕工匠,要求木匠按照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台样式施工,所以,江西会馆古戏台,被称为“乐府仙宫”,即掌管音乐的宫殿,神仙居住的宫阙,这是戏台上的一幅匾额,也是对戏台的绝佳赞誉。</p><p class="ql-block">会馆又称江西庙、万寿宫,建于清康熙五十(1711)年,既是一座宗教建筑,也是江西人相聚和议事的活动场所。飞檐斗拱的门楼,精美的建筑,体现了江西铜老板的财力。</p> <p class="ql-block">【保持着古老的式样】</p><p class="ql-block">经济重镇、铸币中心,当年人来车往,市井繁荣。会泽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古街和二道巷、三道巷那片民宅区。故居被新居围着,没有其他城市的被拆迁的命运,也没用被强行翻新装修的遭遇,故而土味十足。</p><p class="ql-block">走进会泽古城,犹如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大街小巷,留有深深马蹄印的青石板大街,让人想到“天南铜都”的马帮、驿站;四合院青瓦木质古民居,让人想到明清时期大户人家的富足和安详;庄重、古朴的会馆、庙宇,让人想到当年商贾云聚的繁华和辉煌。</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老房子是幸运的,逃脱了被铲除的厄运。一条条东西和南北走向的街道组成的街坊,老房子仍唱主角。这些老房也没有被刻意翻新,至今当地居民仍在其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会泽因铜矿开采铸币盛极一时 ,东汉时期会泽铸造煅打 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现存一枚直径57.8厘米,重41.4公斤,铸有“嘉靖通宝”的开炉纪念币,不论从直径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古金属之最。</p> <p class="ql-block">“嘉靖通宝”是在原型基础上放大 39 倍而成,高 22.62 米,重 7777 公斤,120米长的彩虹桥,从嘉靖通宝方孔中斜穿而过。为纪念这份历史上的荣誉和辉煌,一个硕大的钱币耸立在会泽广场,成为当地是抢眼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钱王之乡---会泽】</p><p class="ql-block">因为一枚钱币,被称为钱王之乡。</p><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及文字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向原创者致敬!</p><p class="ql-block">版权属原创者。</p> <p class="ql-block">“钱王之乡”</p><p class="ql-block">会泽,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历史上曾是东川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会泽古城,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历史上曾是东川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会泽有个霸气的称呼,叫“钱王之乡”,之所以有此美称,是因为一枚钱币。</p><p class="ql-block">“嘉靖通宝”,直径58厘米,厚3.7厘米,重达41.7公斤,是普通铜钱重量的一万倍左右,乃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钱,有着“钱王”之称。</p><p class="ql-block">而铸造和保存这枚铜钱的会泽,也就有了“钱王之乡”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铜钱在古代是作为一种流通货币使用的,而这枚“钱王”,八十多斤,想拎上街都拎不动,想必不是这个作用。</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这枚“嘉靖通宝”其实是一枚“纪念币”,明嘉靖三十四年,朝廷首次在会泽设立铸钱局,为纪念开炉,遂铸造出这枚巨大的铜钱。</p><p class="ql-block">后来便一直作为铸钱局的镇局之宝,悬于大门之上,以期望财富万年,长久不断。</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会泽铜产业更加兴盛,最鼎盛的时期,会泽铜产量曾一度占到全国的70%,乃是中国西南的铸币中心。</p> <p class="ql-block">会泽产铜的历史十分悠久。</p><p class="ql-block">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会泽就已经开发利用滇铜了。</p><p class="ql-block">那件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就是使用来自东川府,也就是今天的会泽所产的滇铜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因铜而兴,因财而聚的会泽,吸引着来自赣、浙、桂、川、黔等地的富商大贾和民夫工匠来此谋财、谋生。</p><p class="ql-block">富甲一方的商人们豪掷千金,在这里修建同乡会馆。</p><p class="ql-block">比如,下面这个,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是古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会馆。</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会泽的会馆不仅是各省在当地采办铜矿的办事处,也是商会性质的组织机构。</p><p class="ql-block">在做生意之余,也会给老家过来的同乡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从江西到会泽谋生的杨远庆,在路上被劫匪抢了盘缠,一路忍饥挨饿到达会泽后,便直奔江西会馆寻求帮助。</p> <p class="ql-block">【大铜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古钱币雕塑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谢秉漫教授创意设计,堪称又一世界之最,古钱币雕塑放大39倍后,立于城市的中轴线上,一座流光溢彩的“彩虹桥”跨水而立,桥身轻盈通透,从“线孔”中贯穿飞越,人走在上面,仿佛置身于时空的隧道之上,它屹立于天地间,俯视古今、贯穿未来,象征会泽辉煌的铜业历史,让人们遥想当年一山宝气钟千古、四野炉烟绕万年的盛世景象。</p><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向原创者致谢!</p><p class="ql-block">版权属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根据金正耀、李晓岑二位先生进行的同位素考古研究,会泽铜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3200年前的周朝晚期。</p><p class="ql-block">在公元2世纪中叶开始的100年时间里,会泽铜商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时期。</p><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发现的会泽生产的堂螂铜洗(铜盆、铜锅、铜壶、铜鼓等器皿类生活用具),其出土的范围,最近的在云南昭通,最远的在陕西勉县,这说明会泽所生产的器具已享有盛誉,输往全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了。</p><p class="ql-block">在交通、物流艰难的时代环境下,铜洗的广泛流传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铜商文化雏形。</p><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至现代,是会泽铜商文化的第二个高潮时期。</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的近200年时间里,会泽铜矿业逐渐兴盛,采矿、冶炼、外省采办、本省鼓铸、京运等,来往会泽之人络绎不绝、大量聚集,“一业兴而百业旺”,有力地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使会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经济开发区”,“铜都”的美誉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这也被认为是会泽铜商文化的真正形成时期。</p> <p class="ql-block">会泽铜商文化的物质基础包括铜矿的勘探、开采、冶炼和铜钱的鼓铸、铜的外运、铜艺的发展等方面。</p><p class="ql-block">如铜矿的冶炼,据统计,自1705年至1806年,云南省共报开144个铜厂,常有30余厂,而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46厂为最多,多数开设在古东川地区,鼎盛时铜厂达33个,占全国铜产量的64%。</p><p class="ql-block">这些铜厂,大多就地设炉冶炼,最高年产量达千万斤以上。</p><p class="ql-block">又如铜钱的鼓铸,会泽铜钱的鼓铸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前后历时200多年,有新、旧“宝云”两个铸钱局,是仅次于北京宝源、宝泉的中国第二大铸钱局。</p><p class="ql-block">铜的外运,更是形成了边陲会泽万里运京铜的壮丽景观。</p><p class="ql-block">会泽铜艺更是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产生于西汉中期,鼎盛于东汉时期的堂螂铜洗,继承和发展了薄壁铸造技术,显著特征是腹有弦纹,底部有花纹和铭文,其在全国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时尚潮流。</p> <p class="ql-block">根据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堂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这是人类历史上关于白铜生产的第一次记录,早于欧洲1500年,说明当时会泽铜艺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明代东川府铸钱局铸造的纪念币“嘉靖通宝”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最重的金属古钱币,是吉尼斯纪录的钱币之最,会泽因此有钱王之乡的美名。</p><p class="ql-block">产生于明代的斑铜艺术品,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无需冶炼就能锻打而成的金属器物,被誉为中华一绝。</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漂炉”和“乌铜走银”等技艺,见证着会泽铜艺的丰富多彩和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昆明的钱王街】</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云南,地处中华大地之西南。仰望京城,千里万里之遥。</p><p class="ql-block">不要说是千年以前的时代,即使是明清以来,也是路途艰辛,望而生畏,所经陆路2200余里,所经水路8200余里,水陆联运,跋涉万里,真可谓“关山万里运京铜”也。</p><p class="ql-block">滇,云贵髙原,不仅生物多样,而且矿藏丰富。</p><p class="ql-block">铜,在古代,价值仅次于金、银,在大众货币上,铜币是占第一位的。云南,为中华财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华文明书写了辉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是为“后记”。</p><p class="ql-block">记录人:俞经农2022.07.07小暑日</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读!</p><p class="ql-block">版权属原文原创者</p><p class="ql-block">编制者:俞经农</p><p class="ql-block">制作日期:2022年7月7日小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