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0多年前的一个秋冬临界的日子,天空灰暗阴沉,西风卷着败叶,漫无目的地飘。萧瑟的秋雨叩打窗棂,令人心情悒郁。我常常想,晚秋真是一个绞杀灵感的季节吗?不然,怎么一到秋天便什么都不想写,抑或什么也写不出来呢?满脑子就是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那是秋瑾临刑的诗句。要么就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是李清照伤秋的词句。</p><p class="ql-block">忽然,眼前一亮,报纸上的一篇《蓝房子》,让人心绪立即晴朗起来。同是感怀伤世,同是排遣幽思,却又绝不颓废,只是坦坦荡荡地向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讲述着一种坚强的孤独。令人感受到了陈述者的真诚,体味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孤独,令人不能不生出悲天悯人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孤独是情感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无助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女人的孤独。</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左远红。一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女人,一位颇有灵性的女作家。</p><p class="ql-block">58年前的五常古镇拉林,一个普通的农家降生了一个普通的女婴。拉林,历史可上溯到金代。康熙二十三年,清朝为了抵御俄罗斯入侵,在这里设立了官仓,故有“拉林仓”之名。或许是因为小镇古老文化的浸润,才赋予了她优秀的文学基因。或许是因了拉林河潺潺不息的千年流水,才积淀了左远红与文学结缘的灵性。或许是缘于那片渗透着满汉文化的黑土养育,才造就了远红那纤纤如丝的清秀文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位嫁给了文学的女人,是值得尊崇的。</p><p class="ql-block">当光怪的时光进入了一些女人用下身写作的阶段,我不知道这是文学的不幸,还是时代的不幸。如果不是时代的沦落,就是对文学的亵渎。置身于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文化海洋,能像远红那样宠辱不惊,心如止水般躲进城市的一隅,向人们娓娓道着对故乡的情感,讲述着古老乡村对城市的哺育历程,这在一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在一个欲壑难填金钱至上的浮躁关头,在一个人人自危缺乏和谐的历史阶段,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操守?矢志不渝不辍耕耘于哪怕是杂草丛生的文学园地,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德?</p><p class="ql-block">作家,意味着承担历史义务,不论大小概莫能外。大作家理应铁肩担道义,小作家那便妙手著文章。远红感喟于少有振聋发聩之作,其实,作家本身就是一种造化,纵观举世,才高八斗者毕竟寥若晨星。大作家是时势所造,小作家是应运而生。企图拯救或复兴文学,在一个物质丰盈、人心贫瘠的时代,人们会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错乱。对于穷得只剩下钱了的富翁们,文学与精神,永远是他们所无法企及的财富。而能用手中的笔写出心中的歌,去真诚地咏叹生活的亮色,也就无愧于今生做了文学的儿女。毕竟,你已经尽了绵薄之力。母亲,永远不会讥笑苦爱着且吟唱着自己的儿女。</p><p class="ql-block">境界,是作家的阶梯。心地空明纤尘不染,是精神的至一境;而独善其身,则是检验作家境界的底线。成功的逃亡,是避开喧嚣与媚俗;灵魂的升华,是在清高的阴影中战胜自我。</p><p class="ql-block">初识左远红,是通过她一腔幽怨的《蓝房子》。</p><p class="ql-block">15年后,真正认识左远红,是通过她的散文集《时光叠痕》。幸运的是,当年曾经令人击节赞叹的《蓝房子》,也收在其内。于是,这部百篇散文的新著就更值得珍藏。</p><p class="ql-block">我喜欢左远红的作品,除了那浓郁的乡情,就是直率与真诚。对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不讳莫如深,用文学的方式献给世人,表现的自然是近于执拗的高傲风骨。虽不放浪形骸,却把那心灵的潮水袒露在阳光之下。终于,我读懂了那一缕缕淡淡的忧伤,如果不是文学的女儿,又去向谁倾诉自己那无奈的心事?一篇《六月,樱桃又红》,不由人想起了自己操劳一生的父亲。而用笔触抒发不完的愧疚,合着泪水的吟唱毕竟是苦涩的。而让远红终生不得释怀的是,父亲临终前洒落在村口那一担鲜红的樱桃。与其说父辈用尽了最后的心血,不如说为后辈留下了一片如血的诗意,让他的子女们莫辜负了这泣血的嘱托——落红不是无情物。当他乡的女儿彻悟了老爸的良苦用心,一定会在遍布荆棘的文学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终生不再回头。</p> <p class="ql-block">左远红,女,1964年5月4日出生。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有诗集《听水声远去》《离爱还有多远》,散文集《时光叠痕》。曾在《诗林》《人民文学》《北方文学》《鸭绿江增刊》《诗潮》《黄河文学》《浙江诗人》《散文选刊》等杂志发表诗歌及散文作品。曾获得人民文学杂志社举办的散文征文二等奖。诗歌曾入选《2020中国年度诗歌》《2019中国诗歌年选》《2017中国年度好诗三百首》《2021中国诗歌年选》等。毕业于辽宁文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