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新之烈士是栖霞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10月到山东聊城堂邑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1942年1月24日,在吕洞固反日军“扫荡”作战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吴新之(1913-1942),山东省栖霞县人。1934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3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在新八旅任二十二团政治部主任。1942年1月25日,在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战士们突围,身中数弹,牺牲在河北曲周县吕洞固荫村的战场上,时年仅29岁。</p> <p class="ql-block">吴新之(1913.7—1942.1)山东省栖霞市苏家店镇人。农民出身。1933年中学毕业后在家乡教书。1935年考取北平清华大学公费生,选修土木建筑工程系,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栖霞县立职业学校同学录》第3页:吴振民,号新之,16岁,集东沟村人。吴新之,本名叫吴振民,新之是他的号。</p> <p class="ql-block">范罗宾是吴新之在烟师的老师,据范罗宾回忆,暑假期间,他的舅父吴新之从清华大学带回《我们的队伍》(民先总部队刊)《少年漂泊者》《新青年》及《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嘱他阅读,他读后颇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该刊物是1937年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总队部后印,主要阐述了民先一年的发展,回顾,宗旨,以及今后的发展,规章等,一年来已由原来的三百多人发展到六千多人。这些“民先队”队员,放弃优越的生活,冒着国民党军警的阻挠和缉拿到,全国,到农村去宣传抗日思想,体现了民族危亡当头,这些队员敢于担当民族大任的爱国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备注:是研究,了解抗战时期“民先”这个抗日,进步,爱国,救国的组织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简称“民先”或“民先队”。中国先进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1936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于北京北平师范大学。其组织成员共300人左右,分成36个分队。后发展到全国30多个城市,1937年成立了全国总队部。在抗日战争中,队员们积极参加抗战。后并入青年救国会。</p> <p class="ql-block">少年漂泊者 作者:蒋光慈。中篇小说。蒋光慈著。1926年1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小说出版后即在广大读者、尤其是在广大进步青年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自1926年至1933年,先后印行了十五版。这是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书信体形式的小说。作品集中描写了佃农出身的贫苦青年汪中,在父母双亡之后漂泊四方,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饱尝了人间的冷暖,最终由自发地反抗逐步走上了自觉地为革命事业而英勇斗争的道路。汪中的命运表明了时代青年只有奋起反抗、投身现实斗争、献身革命事业,才有真正的出路,才有壮烈的人生。汪中的艺术形象以及整部小说,曾经激励过许多进步作家和时代青年走上革命斗争的人生道路。由于作品鲜明的进步倾向,这部小说从30年代起就一直成为国民党反动当局查禁的对象。《少年漂泊者》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最早描写人民革命斗争、最早歌颂党的领导以及最早塑造优秀共产党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小说完稿于1925年11月1日,及时而深刻地展现了从“五四”到“五卅”这一历史时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现实斗争。这是一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开创性的作品,因此被称作“革命的前茅”。</p> <p class="ql-block">《独秀文存》共三卷四册。分别为论文、随感录,书信。其中论文主要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作品,如《敬告青年》、《法兰西与近世文明》等。《随感录》多为数十字,乃至百余字的杂感,涉及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学术问题等。书信部分为主创《新青年》时期学生、教授、学者、文化保守主义者,《新青年》同僚写给陈氏的信件(不少为公开信),陈独秀针对来信的内容,或驳斥,或赞同,或辨析,内容精辟,深刻。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独秀文存》1922年8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先后多次再版。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因时光久远,这一珍贵文献逐渐消失,存世量很少,收藏价值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普通平房,屋前偏东有一口老井,井边有两棵大树。吴新之家住在第二进房屋的中间,推开街门,再穿过第二个过道,就进了他家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目前所发现的能反映吴新之在清华大学活动情况的有吴新之的成绩单和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刊载的有关吴新之的情况。吴新之的成绩单有两页,一是《国立清华大学学生历年修习学程成绩记载表》,另一个是《学生历年成绩片》。在这两张卡片的“学号姓名”栏,清晰地书有“2708吴新之”的字样,籍贯为“山东栖霞”,入学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关于吴新之在清华大学的活动,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从1935年5月到1936年5月的1年时间里,涉及吴新之的报道有6次。在清华的宫曰健先后两次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所以估计这一段时间,吴新之由宫曰健介绍入党,并跟随宫曰健开展党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北平6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请愿示威。“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清华的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师生发挥了先锋作用,宣传抗日、组织游行,大批骨干人才锻炼成长,许多人后来走向抗日前线,为国捐躯。</p> <p class="ql-block">水木清华北山上,这里有一座“祖国儿女,清华英烈”纪念碑。这是1989年9月,为永久纪念革命英烈,清华大学专门建设的。</p> <p class="ql-block">离开清华,吴新之开始了他不平凡的革命生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吴新之在平津党组织领导下,与“平津流亡同学会”同伴一起经天津渡海来到烟台,之后转赴济南。</p> <p class="ql-block">在济南,吴新之参加了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政训人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以韩复榘第三集团军名义开办的,但领导权完全在共产党手中。</p> <p class="ql-block">1937年十月十三日下午,齐燕铭宣布了去聊城同学的名单共计有二百四十名,还有二十多名被派到孙桐萱的二十师和李汉章的七十四师去作政训工作。训练班内的平津来的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及当地投考来的进步青年,除去百余名女生外,绝大多数都派往聊城了。因在韩复榘的旧军队里根本不能开展工作,宣布派到二十师和七十四师的同学以后也派到聊城来了。 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时,张维翰来到政训人员训练班,薛齐燕铭介绍,向去聊城的同学讲话。他代表范筑先专员,向同学们表示了欢迎之意,并介绍鲁西北人民如何强悍、朴实,那里枪支很多,正待同学们去发动抗日等。接着由姚第鸿宣布了编队名单,然后讲话说:“从今天起,大家不再是学生,而是军人了,军人就要服从命令;再就是行动起来要迅速、敏捷、快,……”下午一时后,由张维翰、姚第鸿、冯基民、邵子言,解彭年、于会川、徐茂里、吴新之等率领二百四十几名青年分成三批,离开了千佛山下的政训人员训练班。</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中旬结业后,吴新之根据组织的安排到聊城范筑先部参加抗战工作,当时,日军南侵,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下令南撤,吴新之等42位热血青年坚守聊城,誓死抗日。他们的行动,感动了范筑先使其坚定了守土抗战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13日起,240名学员分批离开济南。第一批80人,领队是姚第鸿、刁子言等,由牛连文用三辆汽车运送;第二批60人,领队于汇川、徐茂里,是徒步行军;第三批90人,由冯基民、解彭年领队。10月15日下午由济南出发,当晚宿营齐河,次日沿聊济路基向聊城进发。看到溃退下来的国民党部队,沿途翻箱倒柜,群众逃散的凄惨情景。而我们这些赴聊城抗战的共产党员和爱国知识青年,虽然赤手空拳,但个个精神饱满,高唱救亡歌曲奔赴战场。这两种情景形成明显的对照。10月16日下午5时,我随第三批学员到了聊城,把学员们安置在第二中学。我即去专署向范筑先汇报。</p> <p class="ql-block">张维翰、姚第鸿等率领的一队于当日黄昏到达聊城。六区专员公署派员把我们安排住宿在聊城山东省立第二中学内。为了慰劳同学们的到达,范专员还派专署的职员送来肉莱和馍馍等食品。</p> <p class="ql-block">在东阿遇到四专署政训处长许德瑗。听说敌人已撤走。经大家讨论,28人于10月23日返回聊城抗战,誓死不后退。这就是鲁西北盛传28人守聊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28位同学回到聊城后,冯基民带着李育仁、吴洪渐、徐翼、黄白莹、郭澄之、苏长宗、阎戎等到了冠县成立政训处办事处。史钦琛、于笑虹、许言、成润、张德政等到齐子修营作政治工作,其余全部包括吴新之等,由解彭年带到堂邑成立堂邑政训处,并建立鲁西北第一支党的武装——第一游击大队。以后发展为机枪营。第十支队和筑先纵队都是以这些干部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为加强对范的工作,张承先任他的秘书。</p> <p class="ql-block">十月十七日凌晨,范筑先率领山东第六区专员公署的官员,保安司令部及所属保安营的官兵和政训服务员,约计八、九百人撤出了聊城,向齐河方向去了。我们这四十二个守聊城的青年政工人员,也在这时进驻山东第六区专员公署。范筑先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枪支,每条枪配备了二十发子弹,还给我们留下两千元的生活费。张维翰同志把我们安排在专员办公室偏东的一个挎院里,天也就大亮了。接着张维翰就集合大家点名编队。统计留下的有:冯基民、解彭年,高元贵、张承先、史钦琛、李福尧、成润、吴新之、陈中民、李育仁、吴鸿渐、于笑虹、许言、张少卿(张昭),徐翼、黄祖一、曾毅,叶笃成、黄白莹,王汝梅、张文山(张潭)、潘毓麟、郭鲁、刘昌、毕睿夫、林铎、张德政、郭澄之、袁科先、熊康。、苏莱周,晋士林、王式廓、苏长宗、简戎、刘甲三、刘昱、孙鹏程、靖实秋、张光和等四十人。点名后,张维翰即向我们讲话,他说:“范专员已奉韩主席的命令撤退了,临行前委我代理聊城县长,大家马上要武装起来,担负起守聊城的任务。不要看当前入少,将来我们会发展起很多队伍来的,各位同学将来都是游击队的队长。还有些人将来要派出去当县长。眼前我们人少,守城是有困难的,这也不要怕,我马上派人到冠县调民团来帮助守城。”讲完话就进行编队,将我们编为一个中队,临时指定毕睿夫为队长,并吩咐立即派人把四个城门和专署的岗站起来,然后派人去高唐方向侦察敌情。我们拿到枪后,非常高兴,毕睿夫一面分派同学们去把守四个城门,一面吩咐留在家的同学擦拭枪支。</p> <p class="ql-block">张维翰提出愿留守聊城,服务员中一部分人也主张留下,组织游击队,坚持敌后抗战。经过讨论,最后留下的有张维翰、解彭年、高元贵、冯基民、张承先、张潭、陈中民、于笑虹、史钦琛、吴鸿渐、郭鲁、刘昌、李福尧、王式廓、毕睿夫、李育仁、黄白莹、吴新之、晋士林、成润、黄祖一、张少卿、苏赖洲、许言、潘玉麟、曾毅、叶笃成、孙鹏程、徐翼、张德政、靖实秋、刘昱、郭澄之、王汝梅、熊康、林铎、袁科先、张光和、简戎、刘家三、徐德元等42人。范筑先委任张维翰代理聊城县长,并留下20余条步枪和子弹及2000元生活费。</p> <p class="ql-block">从东阿回聊城的二十八位同学,我和史钦琛、张承先、许言、成润、张德政等八位同学被派到齐子修营做政训工作。冯基民、李育仁、吴鸿渐、徐翼、黄白莹、郭澄之、苏长宗、林铎、王汝梅、简戎等去冠县设立政训处,当年冬天配合地下党许梦侠、王志浩、朱月桐等拉起了冠县抗日游击队;李福尧、陈中民、郭鲁、黄祖一、曾毅、吴新之、晋士林、刘昌、张文山、潘毓麟、苏莱周等随解彭年去堂邑县政训处工作。当年冬,李福尧、陈中民等联合堂邑地方党员黄汝汉、解树魁等发动凤凰集起义,在堂邑建立起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支队。以后又吸收了高唐、阳谷、寿张地下党拉起的队伍被敌人搞垮剩余的部分人枪合编为张维翰的山东第六区游击第十支队机枪营,以后,这支部队在八路军筑先抗日纵队,一二九师新八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第二十九两个步兵师均为骨干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光辉的战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聊城地区党史资料 一九八二年 第一期</p><p class="ql-block">1982年以来出版的《聊城地区党史资料》系列丛书,其中收录了吴新之当年的战友、后来担任国家重点工业部有色金属总局副局长张潭的回忆文章《一个质朴难忘的好同志》。文中介绍:“我和吴新之认识,是在1937年10月,我们刚到山东的聊城。当时原聊城的专员范筑先正要撤走。我们从济南来的240人中,愿留下就地抗战的四五十人,其中就有吴新之。范筑先撤走了,给我们留下几十条枪,我们便和吴新之等人一起擦枪、站岗……撤出聊城以后,决定留下来打游击的28人中,又有吴新之。”</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吴新之到聊城参加抗战工作,建立农民、青年等抗日群众团体,动员爱国青年参加游击队,发展抗日武装。11月,参与建立共产党鲁西北最早抗日武装——抗日游击第一大队,先后任一中队队长、指导员。1938年1月,成立山东第六区游击司令部十支队,任机枪营教导员。这是我党在鲁西北最精锐的武装,下属4个连都建有党支部。他率机枪营进攻馆陶县城伪军王金甲部,毙伤俘敌百余人,打通鲁西北与冀南的通道。1938年8月,十支队整编,他任十支队第二团政治部副主任,率部队开赴黄河以南,在长清、平阴、肥城、东阿等地,打击日军,开辟大峰山、泰西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击敌伪,帮助地方发展武装。1938年,他配合台儿庄战役数次破坏济南、泰安间的津浦路;保卫徐州战,积极配合作战,予敌以重创;武汉会战,进袭济南敌人机场,破坏津浦路泺口至德州段,牵制日军兵力。</p> <p class="ql-block">到聊城不久,吴新之与其它14名政训服务员一起来到堂邑县办事处,与地方共产党组织一起动员爱国青年参加游击队,发展抗日武装。吴新之从农村长大,对农民熟悉,他非常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张潭回忆:“到那里不久,群众就围上了他。小学教师来找他,小学生来找他,农民、散兵都愿意找他,连老大娘也来找他。因为吴新之的穿戴和乡下人差不多,没洋学生味,他说的话,群众听得懂,群众的心意他明白。</p> <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由吴新之参与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鲁西北第一支抗日游击第一大队在堂邑正式成立,吴新之任一中队指导员。张潭回忆:“那会儿正处在部队发展过程中,站岗放哨,组织伙食供应,做群众工作,动员枪支,扩军,检查群众纪律,样样吴新之都干在前面。这时,有的人有了匣子枪,有的有了手枪,有的有了汉阳造,有的人有了水连珠,而吴新之却背着一支本地打(土枪)。他的衣着表情,加上这支土枪,于是‘本地打’的名字就叫开了,有的人还加上‘老千万本地打’亲昵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汉阳造</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鲁西北特委在堂邑建立了第1支游击队。当时政训处派驻堂邑办事处的政训干部解彭年(共产党员、留日学生、堂邑人)和服务员张潭、陈中民、晋士林、黄祖一、曾毅、刘昌、苏赖洲、潘玉麟、郭鲁、吴新之、陈耀光、李福尧、周乐亭等共产党员分别在堂邑各乡发动群众。不久,宋哲元第1集团军从河北败退下来,经过堂邑南撤,城内风声鹤唳,国民党党政人员纷纷准备南逃。我各乡的服务员根据党的指示,迅速集中起来,和当地党员一起建立武装。张霖之、王幼平、徐运北和洪涛来到堂邑,宣布了范筑先的命令,命名这支队伍为“山东省第6区抗日游击第1支队”洪涛任队长,李福尧为指导员。从此,鲁西北有了共产党的武装。消息传开,人心振奋,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洪队”。支队成立后,即到堂邑城东南肖家厢房一带,动员群众,扩大人枪。</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与范筑先将军亲密合作抗战,共同创建了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1937年9月下旬,共产党员金谷兰就在高唐一带组建了冀鲁边抗日游击第七大队。11月22日,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支队在堂邑创建,洪涛任队长,两个月后发展成为共产党掌握的鲁西北抗日武装主力山东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p><p class="ql-block">图为洪涛。</p> <p class="ql-block">民团。</p><p class="ql-block">在支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方面的阻挠和破坏。1937年12月11日,支队在大觉寺被地主民团2000多人包围,在此紧急情况下,解彭年,黄汝汉(共产党员、北平中国大学学生)、解树魁(共产党员、清华大学学生、解彭年胞弟)闻讯赶到,对民团首领晓以大义。经双方谈判,遂得以和平解决。次日,支队向马颊河转移途中遭到了土匪的伏击。洪涛沉着机敏地指挥,打跑了土匪。12月,支队到聊城整训,加强党的建设,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洪涛调走,廖云山继任支队长。在整训期间,范筑先的参谋长王金祥趁范不在聊城,企图改编这支武装,扬言如不听令,就缴械遣散。支队作了应变的充分准备,挫败了王金祥的阴谋。</p> <p class="ql-block">1938年初,阳谷、寿张等县发动的武装并入第一游击大队,不久该大队又收编了馆陶、冠县的两支民团约2000人。2月,游击大队改编为范筑先部的第十支队,由张维翰任司令员,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此后又将东平、汶上一带发动的武装编为第十支队东进梯队,将河南省临漳地方党的武装编为西进梯队。是年夏,第十支队发展到5000余人,成为党在鲁西北地区直接掌握的最大武装。</p><p class="ql-block">图为政治部主任,王幼平</p> <p class="ql-block">吴新之的战友、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这样回忆道:“看上去貌不惊人、语不压众,可他对鲁西北的武装建设却非同一般。共产党在鲁西北建立最早的抗日武装——抗日游击第一大队,他任第一中队指导员;鲁西地区最精锐的抗日武装第一机枪营,他任教导员;鲁西北特委创建的核心武装——十支队,他任第一团第一营教导员;以后又任八路军某团党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运筹帷幄,骁勇善战。”</p> <p class="ql-block">任仲夷同志191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威县。青年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北平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西北区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鲁西抗日游击第三纵队司令部秘书长,泰西八路军六支队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山东聊城政治干部学校专职政治教员、党总支书记,冀南行署教育处副处长、处长,冀南区党委干部教育处副处长、党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冀南政治干部学校校长,冀南五地委、二地委常委兼专员,邢台市委书记、市长。</p> <p class="ql-block">我党领导的队伍:</p><p class="ql-block">一是馆陶县委组织发动的抗日队伍,名字为馆陶县抗日挺进队,1938年冬,馆陶县挺进队与冠县特务队、临西工作团(卫河支队)被编入八路军先遣纵队一团。</p><p class="ql-block">二是由区、乡和农村的抗日救亡团体和自卫队,救亡团体有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自卫队则是凡18 至40岁的青壮年男子都要参加,每天早晨进行训练,每星期名区组织一次大会操,成为我军有力的后备力量。</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范筑先队伍里,由我党直接领导的第十支队、东进梯队等武装,在聊城失守、范筑先殉国之后,这些队伍和其他残部在党的统一组织下组建成了筑先纵队。</p><p class="ql-block">1938年12月,八路军总部为了支持鲁西北的抗战而派出的八路军先遣纵队,虽然名为纵队,但仅仅是个指挥机关的空架子,其中的兵员则主要来自于馆陶一带的游击队及县委领导的乡村自卫队等组织。</p> <p class="ql-block">“艰苦工作都要吴新之来做,困难地方都要他去。因为他和群众、干部声息相关,血肉相连,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群众也信赖他。”张潭这样评价吴新之。1939年初,为了巩固地方武装,吴新之受党委派前往馆陶县郝国藩为团长的独立团去工作,担任这个团的政治处主任。郝国藩是地主家庭出身,这个独立团,实际上是地主封建势力组织的武装。组织上把争取这个部队的重担交给了吴新之,让他协助馆陶县委来争取和改造独立团,开辟这一带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到了馆陶之后,吴新之与郝国藩朝夕相处,对其加强影响,郝国藩思想上得到启发,不久主动提出要求加入共产党。他还举办班组长短期学习班,在连队建立支部,派指导员,营派教导员,建立正常的政治工作,加强纪律教育。这样一来,部队进步很快。1939年底到1940年初,独立团还到河北省打顽军石友三,参加了一场比较大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吴新之从中队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到团政治部主任,吴新之始终注重加强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他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功底得益于他的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张潭这样回忆道:“他有一个布背包,背包装的全是书籍和本子。每到一地坐下便学,他常在油灯下读书。他对部队情况最熟,战士的名字,家庭情况,他了如指掌,常住的村庄,房东姓名,村干情况以及道路情况,他都很熟悉。他写有不少日记和学习心得,在战争时期都埋到地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在练兵</p><p class="ql-block">第10支队是在与范筑先合作抗战的特殊条件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为纪念范筑先将军,继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争取其他武装共同抗日,经八路军总部决定命名第10支队为筑先纵队。1939年1月14日,筑先纵队(由第10支队及第5、6、7、16等支队各一部组成)在馆陶正式成立,张维翰任司令,袁仲贤任政治部主任,胡超仑任参谋长,共整编6个团和1个独立团。</p><p class="ql-block">独立团是原第10支队的独立团。团长郝国藩,阎兆亨、孙建功、吴新之先后为主任,罗林为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范筑先牺牲后,鲁西北抗战局面发生了混乱和分化,中共中央对这种情况及时采取了应变措施,11月24日,由毛泽东等签署的《中共中央对范筑先部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应用一切办法团结与巩固其部队,实际帮助范区作战”,为此,决定派八路军主力部队前往范区,迅速促成以十支队为基础,团结其他部队,组成纵队,成为鲁西北抗战及团结范部之核心。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38年12月,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组织了八路军129师先遣队,先遣纵队司令员李聚奎,政委肖永智,政治部主任王幼平,参谋长王波,开赴馆陶、冠县一带。</p> <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在馆陶县七区万善召开军事会议,张霖之、张维翰、李聚奎、王幼平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商讨了建立“先纵”和“筑纵”的问题。1月14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第十支队改为筑先纵队,司令员张维翰,参谋长胡超伦,政治部主任袁仲贤,副主任巩固,下辖6个团,约7000余人。筑先纵队在名义上不公开打出八路军的旗号(7月6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筑先纵队正式明确由129师指挥)。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的成立,加强了鲁西北的抗日武装力量,使鲁西北抗日武装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标志着共产党八路军在鲁西北公开抗战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馆陶县地图</p><p class="ql-block">危及馆陶县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固派主要是石友三,1939年3月蒋介石任命石友三为冀察战区副司令,石友三受宠若惊,反共反人民更加卖力,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他在临、馆、邱一带设立了几十处招兵处,在馆陶县就有20余处,总站设在鸭窝,他们在集市上设钞桌子收税,破坏抗日政府的统一领导,并且石友三与日军南宫特务机关头目有旧交,其弟石友信往返平津领取日军的旨意,双方密切配合,不断对八路军进行挑衅,卡地方游击队的枪支,活埋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p> <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吴新之任“筑先纵队”二团政治部副主任,先后参加了费集、金郝庄等战斗,打开了鲁西北抗日局面。7月,“筑先纵队”三个团整编为5个营,他任第一营教导员。不久被派到民团改编的郝国藩独立团任党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在他的帮助下,地主出身的郝国藩思想进步很快,不久加入共产党,带领队伍到邱县、大名、曲周开展抗日游击战。</p> <p class="ql-block">我军以东进纵队主力、青年纵队七七一团及由冀中调来的刘(子奇)支队和一二O师在冀中的贺(炳炎)余(秋里)支队,张仲翰津南自卫军,冀南第四军分区部队(李荣部)等组成左翼队,由陈再道、刘志坚指挥,任务是将石军拦腰截断,由西北突击消灭郭固、董家庙地区之石军。 以东进纵队一团,青年纵队三团、先遣纵队一团、筑先纵队独立团(吴新之任政治部主任)以及三八六旅四团等部组成中央纵队,由徐深吉、吴富善指挥,任务是由南向北突击消灭郭固、董家庙地区之石军。 筑先纵队、先遣纵队及曾国华支队为右翼队,由李聚奎、肖永智指挥,任务是箝制高树勋部。杨勇支队到观城、朝城一带,逼近高树勋部主力,阻其北援石军。</p> <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吴新之率队消灭王金祥反动武装,收复范县、朝城等县城,使鲁西北、鲁西南广大地区连成一片。2月,歼灭国民党顽固分子刘中孚反动武装。3月,率部歼石友三主力一部,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他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帮助地方开展抗日工作,发动群众,多次粉碎日伪顽的夹击,创造以少胜多、杀伤敌军成功战例,为创建、巩固和扩大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贡献。6月,筑先纵队整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他任新八旅二十二团政治部主任,率领部队由鲁西北转战邯郸南北的平汉沿线和临清、大名间的卫河东西,多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他率团参加“百团大战”等战役,屡立战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与人民群众英勇顽强地粉碎了日军一次次“扫荡”、合围,歼灭大量日、伪军,先后攻克广平、肥乡等县城,保卫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6日,八路军先遣纵队、筑先纵队在朝城西北王奉一带,进行了整编,成为八路军129师新8旅,下设第22团、第23团、第24团。</p><p class="ql-block">八路军129师新8旅的组成情况,旅长:张维翰,政委:肖永智,副旅长:王近山,政治部主任:王幼平,参谋长:王波(后为周光策)</p><p class="ql-block">新8旅第22团:团长:田厚义,政委:史钦琛(牺牲后由于笑虹接任),副团长:徐国富,参谋长:赵小舟,主任:于笑虹(后为吴新之)</p> <p class="ql-block">第22团是由原筑纵骨干5个营和先遣1团合编。曾为范筑先队伍的第十六支队。十六支队是临清城东四区吉占鏊、李占海,城西六区郭长海、王明贵、孙明远等小股武装组成的,组建时就有三四千人,共辖三个团,1938年3月正式成立十六支队,司令部在临清,吉占鏊为司令。1939年春,日军占领临清后,撤出到临西农村活动,遇日军遭遇被冲散,于笑虹领导了其中一部分部队,后编入八路军卫河支队,后又编入先遣纵队第一团,1940年5月和筑先纵队一团合并成为129师新8旅22团。图为八路军进行军事训练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吴新之所在的部队被合编为八路军129师新8旅,从此,这个部队由鲁西北转移到冀南地区活动。吴新之任新8旅主力团22团政治部主任,他率领部队转战邯郸南北的平汉沿线和临清、大名间的卫河东西,多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他还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他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英勇顽强地粉碎了日军一次次“扫荡”、合围,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保卫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先后攻克广平、肥乡、磁县、成安、丘县、鸡泽、南和等县城。</p> <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筑纵与先纵合编为八路军129师新8旅,旅长张维翰,政委肖永智,副旅长王近山,政治部主任王幼平。</p><p class="ql-block">吴新之,任新8旅22团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从此,这个部队由鲁西北转移到冀南地区活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英勇顽强地粉碎了日军一次次“扫荡”、合围,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保卫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先后攻克广平、肥乡、磁县、成安、丘县、鸡泽、南和等县城。</p> <p class="ql-block">1940年,吴新之赴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p><p class="ql-block">图片为中共北方局党校旧址</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附近的上北漳村。</p> <p class="ql-block">老宅照壁文化芝兰圃中共北方局党校旧址清一色的砖瓦房和四合头楼院</p> <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22日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开始,至10月上旬结束。这一阶段冀南部队的任务仍是破击德石路以及邯郸至广平间公路。26团、27团为第一破击队,由新九旅旅长桂干生指挥;19团、25团为第二破击队,由易良品指挥;赵义京指挥五分区游击队配合,继续破击德石路。新八旅22团、23团等部队由肖永智指挥,破击邯郸至广平间公路。炸毁了许多公路和桥梁,切断过平汉铁路,拆毁了很多的铁路和电线,将铁轨拆下运到后方的兵工厂去造枪造炮,用来打击敌人。</p> <p class="ql-block">长眠吕洞固。1941年夏天,日军开始采取铁壁合围、赶鱼落网的战术,加紧对我各抗日根据地的分割、蚕食和扫荡。1942年1月23日,敌独立混成第1旅团长铃木纠集了5000多日伪军,在大炮10余门、坦克6辆和十几辆汽车的配合下,合击我冀南3分区,妄图歼灭我冀南第三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及八路军129师新8旅22团。</p> <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23日午夜,新8旅22团宿营于广平县北下堡,被敌人合围了。情急之下,团政治委员于笑虹和政治部主任吴新之一起指挥部队向东北邱县方向转移,24日凌晨在西张孟村、侯村等地均与敌交锋。当我主力离开西侯村,向正西聂阳固冲击时,又与强大敌军部队相遇,当即展开激战。在这次冲杀中,吴新之不幸光荣牺牲。据张潭回忆“当时,新之同志率一排战士在前沿掩护部队,隐身在沟道里。新之同志正抬起身来,带领部队冲杀时,被敌寇的子弹打中了头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百团大战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实施残酷“扫荡”,敌后根据地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1941年下半年,由于部队损失很大,冀南军区将新8旅22团由大团缩编为小团,由3个营11个连缩减为4个战斗连队,一共400多人。徐国夫时任22团代理团长。图为徐国夫。</p> <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下旬,22团在广平县北部的吕洞固村一带活动。23日傍晚,新8旅通信员送来旅部命令:据情报,广平、肥乡日军24日将对吕洞固村一带进行扫荡,要求22团掩护群众转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有两种形态:一是扫荡,一般是从1、2个方向进攻,意在驱赶我军;二是合围,即四面包围,意欲吃掉我军。当时,上级在类似命令或通报中,会区分这两种情况。</p><p class="ql-block">接到旅部命令后,徐国夫反复考虑:日军到底是扫荡还是合围?徐国夫不放心,在黄昏时分把侦察排派了出去,并要求查明情况,尽快报告。可直到24日天将拂晓,侦察排竟无一人回来报告,徐国夫有种不祥的感觉。就在这时,徐国夫发现村子四周的几个方向同时出现许多汽车灯光。徐国夫立即判断,日军要对22团驻地一带实施合围,而不是扫荡。</p> <p class="ql-block">当时判断,吕洞固村一带的南、西、北三个方向都有日军重兵驻守,唯东边日军兵力略为单薄。情况紧急,徐国夫立即布置向东突围。凌晨5时左右,他亲率3连在前面开路,2、4连依次,让政委带1连保护机关后勤最后跟进。</p><p class="ql-block">可是,原来日军在东边也布置了重兵。徐国夫率部先是向东、后改向西北方向拼命突围。可打了整整一个白天毫无进展,部队伤亡重大,团政治部主任吴新之也牺牲了。下午5时左右,徐国夫被迫率部退回吕洞固村。后来得知,此次日军合围22团,共动用了5000兵力,并配备4辆坦克、60多门大炮及迫击炮、30多挺重机枪,并以大批汽车输送,行动非常迅速。</p> <p class="ql-block">此时,日军包围圈越收越紧,已经逼近吕洞固村东,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徐国夫对政委于笑虹(1961年晋升少将)说:日军已经逼上来了,此时不能有一刻停留,我带领4连先向小庄村冲一下,你稍等一会,如果我能撕开口子,你们就快点跟上来;如果撕不开,再想办法。这时大家都明白,此一去凶多吉少。但为了22团突围,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p><p class="ql-block">和于政委告别后,徐国夫率4连40多人,猛然向小庄冲去,并很快越过村子,向西南方向突围。日军发现后,立即调动吕洞固村周围兵力,并调来坦克,向4连突围方向追过去。冀南是平原地区,坦克行进速度很快,突围队伍多被冲散,一部分被日军围住,徐国夫与10多位战士被日军俘虏。</p> <p class="ql-block">1942年初,日寇对我冀南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企图消灭我军主力。1月23日夜,日寇以五千余兵力、四辆坦克、几十辆汽车“扫荡”冀南及曲周、广平、肥乡根据地。二十二团顽强奋战,掩护后方机关、医院、工厂和群众突围。1月24日,处在敌人合围中心的二十二团在曲周县吕洞固村与日伪军2000余人经过一昼夜激战,毙伤日伪军千余名,胜利突围。在这次战斗中,他率一排战士在前沿掩护部队突围时英勇牺牲。吴新之从中队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到团政治部主任,始终加强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工作经验,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严格进行军纪整顿,严肃部队纪律,有力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2020年9月2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吴新之为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4日,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了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吴新之位列其中,生前职务为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8旅第22团政治处主任。</p> <p class="ql-block">烈士长眠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习近平2022年8月16日至17日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p><p class="ql-block">(播报:文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