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烽火邮运,联邮四海。中国抗战期间的国际邮运,是中国近代邮政史上的重要课题。在沙鱼涌邮史俱乐部近日出版的沈敦武会士《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1937-1945)》获奖邮集专著之中,便有沈会士从一件当年的邮封为切入点,论及中外国际邮路的研究,今转载于下与大家共同分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冲破封锁线 纵横三万里</p><p class="ql-block"> 沈敦武</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爭全面爆发之后,至1940年7月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的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多被日寇佔领,且中国沿海的海岸线和周边海域也多被日军封锁。而这一年的国际形势也对中国甚为不利,如德国在上半年已经相继佔领了除苏联和英国以外的大部分欧洲国土。与此同时,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於1940年9月27日在日本东京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妄图进一步侵略佔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战爭给人类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对邮政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内外邮路造成严重的破坏,邮件的安全迅速传递受到极大的威胁。本文通过一件1940年苏联寄至中国的国际进口邮封,来阐述这一时期国内外邮路的艰难,以及探索其所运递的辗转曲折邮路。</p><p class="ql-block">图1邮封为1940年6月10日从苏联莫斯科寄往中国,该封是由美国驻苏联莫斯科马霍大街13/15号的美国大使馆,寄到CHINESE INDUSTRIAL COOPERATIVES MA CHEONG S.KWANG TUNG (VIA KWANG CHOWWAN) CHINA ,即中国广东省“中国工合组织”的西罗多·赫曼(Theodore Herman)接收。由於该封的收件人地址祗採用俄文和英文书写,因而产生了曲折的邮路转运历程。难得的是封上加盖的31枚邮政戳记,清楚地显示出邮封输运的邮路足迹,为我们研究其时国内外邮路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依据。此件邮封从苏联莫斯科发出之后,抵达中国的第一站是云南昆明,封上加盖有7月23日昆明邮政局的中转邮戳。</p> <p class="ql-block">上面为图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么,邮封从苏联是走那条邮路输运到中国的呢?从该封后来在广东因投递不着,又再从中国退回苏联是走香港经埃及邮路来看,可以分析出该封从苏联莫斯科到中国云南昆明所走的邮路是:从苏联莫斯科先沿着西伯利亚铁路东行到现在俄国的萨马拉(SAMARA),再南行经伏尔加格勒(VOLGOGRAD,抗战时期地名为斯大林格勒)、格鲁吉亚的首府第比利斯(TBILISI)、亚美尼亚的瓦那佐尔(VANADZOR)、土耳其的祖鲁姆(ERZERUM)之后,就不再向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方向行走,而是往土耳其的巴赫切(BAHCE)、叙利亚的二个城市阿勒颇(HALAB)和大马士革(DAMASCUS)、黎巴嫩的贝鲁特(BAYRUT)。然后再沿着地中海边上的铁路继续南行,经过现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雅法(TELAVIV-YATO)到达埃及的首都开罗(KAIRO)。埃及地临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开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是同盟国之间的重要邮件转运地。最后该封才从埃及的塞得港乘海轮运到中国。</p><p class="ql-block">而此时运往中国的邮件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走海路船运到缅甸的首都仰光港,从仰光经火车运到腊戌之后,再改用汽车走“滇缅公路”运送到昆明进口。另一条是走海路船运到越南的海防,再改火车经“滇越铁路”输运到昆明进口。前者是经斯里兰卡走海路直达缅甸仰光港,而后者到越南走海路输运,侧要绕过马六甲海峡才能抵达越南海防,大约要多走3000海里的水路。</p><p class="ql-block">但可以肯定的是该封的输送选择了后者,是舍近求远走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输送进入中国。其原因是,当时英国为保持中立和讨好日本,英、日两国於1940年7月18日在日本东京,签订了一个出卖中国的协议,其中一条就是封闭当时国际援华的一条重要物资运输线“滇缅公路”三个月。而此封抵达昆明邮政局的日期是7月23日,恰好是在“滇缅公路”封锁时间的范围内。由此,从时间节点上来看邮封祗有走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输送到昆明这条途经。</p><p class="ql-block">邮封在国外经历过千山万水的海陆路兼程输运,於1940年7月23日抵达中国云南昆明之后,便又开启了该封在国内曲折离奇的辗转输送,最后才顺利到达目的地。首先,该封从云南昆明运往广东战时后方曲江,后於8月2日到达曲江邮政局,封上加盖有该局的中转邮戳。但是,由於寄件人在信封上祗用英文和俄文书写收件人的地址,邮局人员在翻译时可能没有注意到封上所书写的“VIA:KUANG CHOWWAN”英文,亦可能是将“广州湾”地名误译为“广州市”,还将地址中的“MA CHEONG,S·KWANGTUNG”英文地名翻译为东麻(即东莞蔴冲),並於封上手书批注“东麻”地名。然后邮封便从曲江发往东莞蔴冲,8月16日经惠阳邮局中转,8月28日由东莞邮局接收,8月29日再从东莞发出,8月31日经新塘邮局中转,后於9月1日到达东莞蔴冲邮局。邮封抵达蔴冲邮局之后,邮局人员用蓝铅笔於封面手书注明“试蔴冲中国工业合作社”文字。但是,该封后因在蔴冲投递不着,经研究才发现该封的接收地英文“MA CHEONG”地址是广东遂溪县的蔴章。故邮局人员又用红色油笔在封面手书批注“遂溪、蔴章、乃合”的改投地名,並於9月6日将邮封从蔴冲转发往遂溪,9月10日经新塘邮局中转,9月24日到达遂溪邮局。</p><p class="ql-block">邮封抵达遂溪之后,邮局人员经过数天的寻找,还是没有找到这个“中国工合组织”,后来可能获悉这个组织是在茂名一带。故遂溪邮局於9月29日又将邮封发往茂名,10月2日到达茂名邮局之后,经询查才得知这个“中国工合组织”是设在法国租借地广州湾赤坎之内。因此,邮封又於10月4日再从茂名发往与广州湾赤坎比邻的寸金桥邮局,並於10月4日到达寸金桥邮局。寸金桥位於广州湾赤坎和遂溪的交界处,寸金桥始建於民国十四年,为遂溪县蔴章区的绅民所建,原名为赤坎桥,抗战期间重修並改名为寸金桥,其意为“一寸山河一寸金”。寸金桥之西为中国地界,向东则为法国租界。该封抵达寸金桥邮局之后,邮政人员很快就找到了这个“中国工合组织”的所在地,然遗憾的是它此时已经迁移往别处,邮封当然也就无法投递到收件人手中。至此,这件辗转广东各地的国际进口邮封,祗能按照无着邮件处理改退返原寄国。寸金桥邮局人员后於10月5日在该封上加贴“无法投递邮件批条”,並於批条左边竖式手书批注“查此社已迁日久无法投交退”改退说明文字(图2为改退签条),加盖邮戳后将邮封退返遂溪邮局並於当日抵达。</p> <p class="ql-block">上面为图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此封在遂溪退返苏联所走的出口邮路。其时广东邮区的国际进出口邮路有两条:一条是从遂溪经法属广州湾中转往英属香港或中转往越南海防出口,其中广州湾至越南海防方面,因其时广州湾和越南都是法国的殖民地,每天有轮船往来於广州湾和越南海防港之间,而海防港也有轮船开往埃及开罗。另一条就是从广东的沙鱼涌邮路往英属香港出口,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南方已经开通了一个秘密国际邮件互换局——沙鱼涌邮局,並开通了一条从广东战时后方国统区→河源→淡水→沙鱼涌→香港的国际秘密邮路(图3为沙鱼涌邮路图)。</p> <p class="ql-block">上面为图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沙鱼涌是广东惠阳的一个临海小渔村,沙鱼涌虽小,但其出海口直通英属香港,地理位置优越,在历史上每逢特殊时期,沙鱼涌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日军佔领沦陷之后,由於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日军不敢进犯香港,故其时国际援华物资和进口邮件,依然可以通过香港中转输运入国内。因此,日军不断对广东沿海的海路进行封锁,企图切断广东与英属香港之间的联络。在日军层层包围和封锁的严峻情形下,中华邮政为了冲破日军的封锁,努力维持战时的国际联邮事业,特於惠阳的沙鱼涌设立“沙鱼涌邮局”,並由第七军邮总视察段第四分段的视察员张新谣(广东汕头人),亲自途步勘探出一条从广东战时后方国统区曲江至沙鱼涌往香港的国际秘密邮路,输运国内出口香港的国际邮件。1939年10月18日沙鱼涌邮局设立和“沙鱼涌邮路”开通之后,广东邮政管理局曲江办事处於1939年11月6日以“曲字第三/一七六号”快邮代电,通知邻省赣、湘、桂各邮区办事处,将寄往港澳和外洋的邮件,发往沙鱼涌邮局中转出口香港。曲江办事处在快邮代电中还特别强调“不再发由遂溪出海,以资快捷”(图4为曲江办事处“曲字第三/一七六号”快邮代电)。</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为图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述这两条广东邮区国际进出口邮路,前者从遂溪出口要通过法属广州湾中转,虽然是要经第三方间接转发,但邮封此时正处在遂溪,如选择走遂溪邮路出口无疑是最为便捷。但是,此时这条邮路卻发生了特殊状況。其原因是,当时中国的抗日战爭进入了相持阶段,而其时美、英两国提供的援华物资,不少是通过海路船运到越南的南部西贡,再在西贡由火车运到河内后走“滇越铁路”输运到昆明。日军为了切断中国从“滇越铁路”获取援华物资这条重要通道,於1940年初攻佔广西南部的龙州,目的是切断越南河内通往昆明这条“滇越铁路”生命线。1940年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30000多名官兵在中村明人中将的指挥下突然越过中越边界,兵分三路向越南进攻。后於9月25日攻佔谅山,打开了通往河内的大门。与此同时,日本军舰也抵达东京湾,並且在9月26日展开两栖登陆,4500名日军一举拿下越南海防。所以,其时这条邮路是走不通的。</p><p class="ql-block">因此,这件邮封祗能走沙鱼涌邮路出口香港此一途经,故邮封从广东的西南部遂溪转运到东部,然后通过沙鱼涌邮路出口香港。该封后於10月15日到达沙鱼涌邮局,封上同时加盖有两枚沙局26毫米汉英文“沙鱼涌、40、10、15、SHAYUCHUNG”中转邮戳。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封上所加盖的两枚沙局邮戳,其戳式和日期相同,但两枚邮戳的加盖位置和戳面的方向截然不同。由此可以得知,这两枚邮戳不是同时所加盖的,其中一枚应该是邮封抵达沙局时加盖的接收戳,另一枚则是邮封从沙局发往香港时所加盖的发出戳,且邮封的接收和发出均是在10月15日这一天,由此亦足见沙局人员处理邮件之迅速。根据蚁健先生在2019年编著出版的《沙鱼涌邮戳封片简存世考》专著中的统计(图5为《沙鱼涌邮戳封片简存世考》专著)。</p> <p class="ql-block">上面为图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迄今发现加盖有沙局戳记的封片简总共有92件。而在这92件沙戳邮品之中,在一件邮封上同时加盖有两枚日期相同的沙局汉英文国际邮戳之邮封,包括本件在内仅发现有三件,分别编列为Y014号、Y050号、Y061号(即为本件邮封)。沙鱼涌邮局在沙鱼涌村和叠福村两地作业期间虽然转运了近五百万封邮件,但由於保密和工作量巨大的原因,沙局极少在转运的邮件上加盖邮戳。迄今被挖掘发现的加盖有沙局邮戳之邮件仅仅祗有百余件,同时加盖有两枚沙局邮戳的邮封更是凤毛麟角。而加盖有沙局邮戳的改退邮封,则迄今发现仅见此件。由於此封的邮史内涵丰富,因而被蚁健先生选中做为《沙鱼涌邮戳封片简存世考》椽著封面的封图,並称为“沙封之王”。</p><p class="ql-block">邮封从沙鱼涌出口运抵英属香港之后,走中东邮路穿越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再跨越印度洋之后沿着苏伊士运河输送,后於1940年12月11日抵达埃及的首都开罗,另从邮封上所加盖的两枚邮检戳记,可以得知该封在埃及经历过两次防谍检查。之后,该封在埃及又沿着来时所走的土耳其、西伯利亚铁路输运,后於1941年1月20日返回苏联莫斯科,退回到美国驻苏联莫斯科大使馆的寄件人手中。至此,这件1940年6月10日从苏联莫斯科发出,在经历了为期7个多月和行程三万多公里的往返输送之后,终於结束了其艰难曲折的环球之旅。</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总会给人们留下几多苦楚,几多艰辛。当我们在鉴赏这段惊鸿一瞥所留下的精彩邮封,蓦然回首这段产生於烽火岁月的特殊邮政史之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当年中华邮政员工和世界各国的邮务工作者,他们在历史的危急时刻和硝烟弥漫的战爭岁月裡,努力为世界各国邮政的联邮事业,以及维护各族人民的通信自由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本人对这件邮史内涵丰富的邮封,所做出的一点研究心得。而蚁健先生对这件邮封的转运邮路,也有较深和与本人不同的见解,有兴趣的同好可参见蚁健先生编著出版的《沙鱼涌邮戳封片简存世考》专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者又按:聚散总是缘,离合总关情。一枚枚承载着厚重历史和邮政史的封片,在集邮家们的精心编排下呈现出一部历史与邮史并重的史诗般邮集。但是,再好的邮集总有聚散之期,我们通过以出版邮集专著的方式,将优秀的邮集定格下来,供大家鉴赏,或许是一种最好的记录和永恒。与此同时,集邮家们的集邮心路和编组邮集的宝贵经验,也是值得记录大家借鉴的,在沙鱼涌邮史俱乐部近日出版沈敦武会士的《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1937-1945)》获奖邮集专著之中,便有沈会士论编组邮集之宝贵经验,今转载部分于下与大家共同分享。</p> <p class="ql-block"> 抗战邮史 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沈敦武</p><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我编组的邮集《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1937-1945)》在湖南举办的长沙2014第16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中荣获金奖加特别奖。随后,邮集又先后在2014澳门首届竞赛集邮展中荣获金奖加特别奖、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中荣获镀金奖、布拉格2018世界专项集邮展览中荣获大镀金奖。当数十年的集邮心血和理想追求,融化为一枚枚金光灿灿的奖牌之时,可以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光。</p><p class="ql-block">《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1937-1945)》邮集,是用邮品来诉述在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不畏艰险,冲破日军的层层封锁,不断开辟新邮路,始终保持着中国与世界各国通邮的邮政历史。下面谈谈本人在编组这部邮集过程中的点滴体会。</p> <p class="ql-block">我从上小学时代就开始收集邮票,初期是先从家父的公私信件上获取邮票,后来在父母的支持下订购中国邮政每年发行的邮票。之后,不论是参军、读大学,还是到企业工作,都一直乐邮不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集邮协会,並陆续举办各种集邮展览,本人所在的企业也曾举办过集邮展览。而那时候我的收藏已颇具规模,藏品中包括新中国人民邮政时期正式发行的全部邮票,民国时期中华邮政正式发行的邮票也基本齐全。此外,大清邮政时期发行的邮票,以及解放区人民邮政发行的邮票,也收集有相当的数量。但是,因一直没有自己特定的集邮主题,虽然先后也参加过市级和省级的集邮展览,然始终都是成绩平平。通过参展的实践之后,本人发现凡是能够在集邮展览中荣获高奖的邮集,都有明确的主题,以及珍罕的关键素材和精湛之研究成果。有鉴於此,我便开始根据自身条件,重新调整邮品的搜集方向,並在学习中不断充实邮识和提高集邮水平。在陆军指挥学院时,本人所学的专业是通信。且我还收集抗战题材的邮品,在查阅全国各级集邮展览的展品目录时,又发现中国抗战时期对外国际邮路这个课题,尚还未有集邮人仕展出此类邮集,可以说此课题还处於空白之状态。由此,本人便开始全力着手搜集抗战时期的邮品和资料。在此之后,为了收集相关邮品和档案资料,我多次赴各省市和国家所设立的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查阅了大量的邮政档案,还特地赴国内外当年多条邮路的进出口地,亲身进行实地走访和考察。在此过程中既收集到珍贵邮品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於是,就萌生了编组抗战邮史邮集和撰写专著之意念。</p> <p class="ql-block">依照广东省集邮展览和全国集邮展览的时间表,本人於2014年完成了《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1937-1945)》邮集的编组,同时也顺利出版了《冲破封锁线——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专著。並於当年参加广东省集邮展览,邮集荣获金奖加特别奖,专著荣获大镀金奖(本届集邮文献类最高奖)。随后,邮集便一鼓作气,在此后的数年之间,分别参加全国、亚洲、世界各级集邮展览,並荣获多枚奖牌,取得了满意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对於编组《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1937-1945)》邮集而言,邮品是否丰富,至关重要。本人所理解的丰富有三个含义:其一是邮品在数量上要丰富,这样编组邮集时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用邮品淋漓尽致地展示和诉述主题。其二是总体上要丰富,展示抗日战爭时期中国对外的国际邮路,就应该把这一时期中国所开辟的国际水陆路和国际航空邮路之素材收集齐全,方能全面反映中国抗战期间的国际邮运。其三是要有丰富的珍罕邮品,才能使邮集焕发光辉,把主题点缀得更加精彩。如例广东沙鱼涌是深圳以北十几公里处的一个小渔村,抗战时期中华邮政在这裡设立了“沙鱼涌邮局”,它是中华邮政战时特设的秘密“国际邮件互换局”,虽然它仅存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被日军封杀。但在这短短的时间裡,沙鱼涌邮局卻为世界各国民众和军政机关单位封发了近五百万件邮件,创造了国际联邮历史上的奇迹和光辉业绩。但出於保密等原因,沙鱼涌邮局封发的邮件极少加盖有该局的邮政日戳,迄今发现存世加盖有沙局邮戳的实寄封片,数量仅仅祗有百余件,係中国抗战期间珍罕的邮路戳封,更是编组抗战课题邮集的关键素材。本人在邮集中展示了两件沙鱼涌邮路戳封,其中一件加盖沙局启用的汉英文国际邮戳;另一件则是加盖沙局启用的全汉文国内邮戳,封上还加盖有一款“努力防止肺痨/便是造福人群”防痨宣传戳,这在迄今巳见的沙鱼涌邮路戳封中是绝无仅有的。另其它重要进出口邮路的珍罕戳封,邮集中也均有分佈展示。为了确保珍罕邮品的真实性,我对邮集中选用的重要邮品,都进行了鉴定並将鉴定证书附於贴片背面。</p> <p class="ql-block">凡参加竞赛级集邮展览的展集,必须严格按照FIP邮展规则进行编组。虽然以前本人从未参加过全国集邮展览,但每逢有机会时都会赴各地参观各省、全国、亚洲、世界级的集邮展览,观摩学习,累积经验。再者,更重要的是研究《FIP邮展总规则(GREX)》和《FIP邮政历史展品评审专用规则》,这是编组邮政历史类邮集必须参考的经典读本。熟悉编组邮集的各项规则及掌握邮展评审的标准,方能编组出符合参展要求的高水准展集和在集邮展览中获得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邮集的首页是由标题、前言、目录和引索所组成的纲要页。根据FIP的要求,邮集的前言编写,必须言简意赅。但如果为了填满页面,前言的编写过於啰嗦,这就有违FIP的要求,顾此失彼。我编组的邮集标题是《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1937-1945)》,该标题已经概括了邮集的主题和内容,且在目录中也标注出各条邮路的名称,既简明扼要,也是符合FIP的要求,但文字卻仅佔贴片的三分之二。为此,我在首页中展示了一件1937年7月7日由北京寄往日本的实寄封,解决了贴片空白的问题。虽然依照FIP的评审规定,展集的首页原则上不展示邮品,因为首页中所展示的邮品,无论其多么珍罕,在评审时是不予加分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毅然展示岀这件抗战爆发首日寄出的实寄封,为邮集首页的製作起到了画龙点睛和深化主题之作用。中国的国际进出口邮路,既可按水陆和航空的输运方式划分,也可按邮路的开辟时间为序。对此,本人经过斟酌之后,选择了前者做为邮集的编组主线,以水陆路邮路为第一部分,以天津做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分别展示中国抗战期间的各条国际进出口水陆邮路,並一直延伸到抗战后期最为艰难的西北中苏国际进出口水陆邮路。接着,再以国际航空进出口邮路为第二部分,展示中国抗战期间的各条国际航空进出口邮路,最后以“驼峰航线”国际航空邮路做为邮集的压轴,这是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最后仅存的对外生命线和国际航空邮路,故将其放在最后做为重点介绍展示。邮集将邮路按中国地图顺时针方向为序展示的目的,是让参观人仕和邮展的评委们,可以全面了解到中国抗战期间对外的国际进出口邮路及其在地理位置上之分佈。既反映了邮集所展示的国际邮路之全面性,同时也显示出邮集在构思上的条理性。</p> <p class="ql-block">在《FIP邮政历史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中,对参展邮品有专门的规定:邮政历史主题的实例共有16项。这裡所指的是邮集的主题,本人将这些主题内容发展成为邮品,邮集中选用了13项邮件来反映中国抗战期间的国际邮路。此外,考虑到抗战期间中国国际邮路此类邮集,过去在国内的集邮展览中从未有人展示过,观众对此类邮集或许会有陌生感。故邮集中除了邮品和文字的阐述之外,还辅以地图、邮戳图样等相关素材,来充分表述和强化主题。例如邮集中所展示的中越邮路,为了解决展示的实寄封所加盖邮戳不甚清晰,以及人们对抗战时期中国西南地区边界不甚了解的问题,便採取把邮戳清晰化处理和辅以地图说明的方法,把中越邮路和中越边界直观地显示出来。又如邮集中展示的加拿大经“驼峰航线”输送到中国的邮封,该封以封背所加盖的八枚中转邮戳,来说明其输运邮路之艰辛。再如邮集中展示的土耳其邮路,该邮路是太平洋战爭爆发之后一条可被利用的沦陷区通往欧洲邮路,但由於是处於战时的状态,故走此条邮路转运的邮件,极少有加盖中转邮局的戳记,而本人选用的邮封上分别加盖有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和维也纳的中转邮戳,是诠释此条邮路的难得珍罕佳品。还如邮集中为了突出战时各国对邮件的防谍检查,选择展示出多条不同邮路转运且各具特点的珍罕邮检封。通过各种技术性处理和大量珍罕邮品的使用,既增加了展品的多样化,同时也提高了邮集的水准,使之更具说服力和竞爭力。</p> <p class="ql-block">再者,在《FIP邮政历史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中,对展集的集邮及相关知识和个人之学习研究,此一部分总分为35分。从分数上可以看出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而对邮品素材的研究,还一定要体现在邮集之中。对此,我在邮集中叙述上海邮路之时,就採用了一件由美国纽约发出,走水陆路海运至上海进口之后转发往浙江杭州的实寄封。但该封在抵达杭州之后,由於战乱原因造成该封无法投递,故杭州邮局后来又将该封退回上海,再从上海邮局改退返美国。且在此张贴片上还同时展示出一件由重庆经上海中转寄往美国的实寄封,以反映当时从国统区经日佔沦陷区中转出口的邮史,以这两件邮封来显示其时上海邮路的特殊性。而在广东邮路方面,则选择一件由广东战时临时省会曲江寄往澳门交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女婿戴恩赛接收的邮封,当时戴恩赛先生住在澳门这个极为特殊的区域,虽然澳门这块弹丸之地早已被日军团团包围,但就在这铁壁合围的交界点上,卻存在着一个极为秘密的国际邮件互换局——前山邮局,这就为广东战时后方曲江与澳门之间的联邮创造了条件。另邮集在展示抗战期间开通的重庆至仰光的“渝仰航线”和昆明至河内的“昆河航线”这两条国际航空邮路方面,不但诉述其通航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还充分研究当时的邮资变化。並选用云南箇旧经河口中转往河内的邮封,表明中国昆明到越南河内的航线之间,还存在着两个中转航站。这不仅显示出邮品的珍罕性和收集难度,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其之研究深度。总之,通过对邮封的选择和对其邮资、邮戳、邮路的研究分析,挖掘出其所潜在的邮史内涵,既显示出邮集作者的研究深度和功力,也能使之更好地为邮集服务,从而使邮集在参加集邮展览时能够获得更高的评审分数。</p> <p class="ql-block">展集的外观印象,虽然祗佔评审总分数的5分,但卻是直接影响邮集的获奖成绩。且评审员在评审邮集之时,首先是看邮集的主题和外观的製作。以湖南长沙举办的2014年第16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为例,参加邮政历史类的展集共有39部,每部邮集为5框,亦即95框总共达到3120贴片。评委们在短短两天的时间裡,就要将这39部邮集评审出结果,如以每天以满工作量八小时计算,每一分钟也祗能观看3.25张贴片。由此可见,邮集的外观製作及印象尤为重要。首先是邮品的陈列要得当,在FIP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形式要灵活多变。再者是选用的邮封除了品相整洁,规格大小适当和避免纸张色差较大,造成影响视觉的不良后果之外,贴片与贴片之间也应相互协调,最后还要注意整框和整部邮集的总体效果,外观是应从每片每行每框乃至整部邮集统畴处理,切莫只专注於极部而顾此失彼。其次是文字说明应精湛扼要,字体大小和位置应适当,尽量充分利用贴片的空间,以及邮品和文字佈局上的协调,确保展集的总体外观美感。</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本人在编组《中国在抗日战爭时期的对外邮路(1937-1945)》邮政历史类邮集的做法和点滴体会,根据评委和集邮同好给我提出的修改意见,邮集将不断修改和提高,祗有通过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和不断充实的邮集,才会在集邮展览中获得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鱼涌邮史俱乐部出版的俱乐部成员获奖邮集丛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获奖邮集丛书第一辑:</p><p class="ql-block">蔡少明会士荣获中国武汉世界集展览大镀金牌奖《华侨银信(1894~1949)》邮集专著于5月15日出版。</p><p class="ql-block">这是迄今中国荣获最高奖的华侨银信邮集,书中收录整部获奖邮集,一共八框(中文版),每个贴片一页,全面展示整部邮集的原貌。</p><p class="ql-block">本邮集从清代至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海外寄中国华侨银信进行系统性编组,全面反映福建、广东各大侨区的华侨银信邮政史,每个课题一框,其中清代时期和抗战时期占有重要份量,也是华侨银信的最精华部分。</p><p class="ql-block">本书全彩色精印,分有平装本和精装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侨银信》获奖邮集专著平装本封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侨银信》获奖邮集专著精装本封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获奖邮集丛书第二辑:</p><p class="ql-block">沈敦武会士荣获世界集邮展览大镀金牌奖的《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対外邮路(1937~1945)》获奖邮集专著一书,于2022年7月1日出版。该书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为沈敦武会士多年来编组邮集的精湛心得,从邮集的选题到定位,从主题的拓展到深化,从邮品的取舍到使用,从编组的要领到处理,从研究的表述到标注,以及各种编组邮集的精湛心得,具有指导性、参考性和实用性。</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为沈敦武会士的最新抗战邮史研究成果,包括抗战前期的中外国际水陆路邮路,以及抗战后期中国通往欧美各国的主要航空邮路“驼峰航线”等课题。并辅以大量的珍罕邮封、邮政文档、地图照片,尽善尽美。</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为沈敦武会士荣获世界集邮展览大镀金牌奖的《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対外邮路(1937~1945)》整部邮集的中文版全部贴片,每个贴片一页,以最大的尺度完整展示整部邮集的全貌。</p><p class="ql-block">本书全彩色精印,分有平装本和精装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鱼涌邮史俱乐部出版的抗战邮史专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战邮史专著第一部:</p><p class="ql-block">《中国抗战期间广州邮局香港分信处暨沙鱼涌邮史研究》</p><p class="ql-block"> (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本书是迄今研究抗战期间广东邮政在英属香港特设的“广州邮局香港分信处”之专著,全面研究和反映抗战期间中英两国这段共同抗击日军封锁的重要邮政合作,全面对“广州邮局香港分信处”这个特殊驻港机构的设立过程和秘密内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珍贵邮品,内容精彩绝伦,研究精湛,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本书的岀版,填补了中国抗战期间这段辉煌邮史专著之空白。更是对名扬海内外沙鱼涌邮局的前身“联邮组”之设立经过,进行全面的研究,以及“联邮组”后来从香港撒往深圳到蜕变为沙鱼涌邮局,后至沙鱼涌沦陷,沙鱼涌邮局又返回香港分信处这段内幕进行系统的研究。</p><p class="ql-block">书中收录大量珍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的邮政密档、珍贵邮品、稀罕地图、稀少照片、绝密文件、电报等珍贵资料,大多数为首次公开面世。对于英文原件的密档,均附有中文翻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全套三册,分有平装本和精装本。</p> <p class="ql-block">第一辑封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辑封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辑封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战邮史专著第二部:</p><p class="ql-block">(内容介绍)</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随着上海、天津、南京各沿海城市的失守,中国的国际进出口邮件中转地,仅存英属香港一处口岸,一直维持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为止。因此,在抗战的前期,中国的国际邮运,集中在广东和香港。</p><p class="ql-block">本系列丛书大全套第一辑至第十辑共10册。内容从抗战前期的香港、广州分信处、沙鱼涌,并由此所延伸到东南亚的侨批侨汇邮史,抗战后方国统区的曲江、遂溪和沦陷区广州,以及抗战后期的重庆、昆明、迪化等邮政史,进行系统性研究。每一辑专著,为一个课题,内容独立。大全套第一辑至第十辑,连贯构成整个抗战期间的邮政史。</p><p class="ql-block">本系列丛书,从2019年4月20日至2022年3月20日,历时近三年,圆满成功出版。每一辑专著,均由中华邮史泰斗、沙鱼涌邮史俱乐部导师、年晋百岁高寿的潘安生(晏星)先生,亲自把关,题写书楣,赐写序文,惠赠贺词,尽善尽美。</p><p class="ql-block">本系列丛书中收录大量珍藏于国内外各博物馆的邮品、信札、地图、照片、文件、电报、密档等珍贵资料,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展示。</p><p class="ql-block">本系列丛书出版之后,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高等学府、历史研究机构、邮品拍卖行等单位,多有购买收藏,引用,成为中国抗战邮政史研究的必备专著。</p><p class="ql-block">大全套第一辑至第十辑的书名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辑《抗战期间香港邮政史》</p><p class="ql-block">第二辑《沙鱼涌邮史新探》</p><p class="ql-block">第三辑《沙鱼涌邮戳封片简存世考》</p><p class="ql-block">第四辑《中国抗战期间沙鱼涌邮政史》</p><p class="ql-block">第五辑《香港日占时期邮资史》</p><p class="ql-block">第六辑《二战胜利初期马来半岛免资邮政史》</p><p class="ql-block">第七辑《中国抗战期间潮汕侨批邮史》</p><p class="ql-block">第八辑《中国抗战期间福建侨批邮史》</p><p class="ql-block">第九辑《中国抗战期间邮政侨汇史》</p><p class="ql-block">第十辑《中国抗战期间曲江邮政史》</p><p class="ql-block">本丛书分有平装本和精装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购买邮书可添加微信号1890273409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