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以传情 宁静以达理

开到荼靡

<p>  热爱是生活的源动力,形状相同的小石头,自然会聚在一起。今日,一群语言文字的践行者齐聚一堂,“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专题培训班”这个大家庭里温情缠绵。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动力,在没有功利驱使的时候,归属感激励着我们前行的路。</p><p>(一)浸染诗词 沐浴经典</p><p> 中国古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艺术的星空熠熠生辉。王兆鹏教授的报告《弘扬传承中国优秀语言文化—-古典诗词之美》带领我们浸润经典,从“字音层、句法层、情哲理层”的四大方面解读古典诗词之美。</p><p>1.音韵美 节奏美</p><p> 王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简单的三句口诀就讲清了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一句之类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二联之间平仄相粘。”实不相瞒,此前我对这个一直是一知半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写格律诗如戴着脚镣跳舞。”格律诗的韵律格式总让人望而生怯,而今日听了王教授的讲解后茅塞顿开,心中着实佩服他高超的解析能力。</p><p> 王教授用我们熟悉的楚调唱出了《登高》,平声悠长低缓,仄声短促响亮。在抑扬起伏、张驰有度的长吟短唱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p><p>2.形式美 结构美</p><p> 通过对诗词结构的赏析,我们感受到古诗词外型方正,内质圆融丰润;一种体形,却有多种句型结构;章句字数稳定,而组合方式多变; 外形宁静稳重,内在音韵流动变化;外在的字数整齐,内在的结构参差。</p><p> 诗词句法结构有整齐与参差,有对称与错综,既有规则又有自由。这便是中华“和而不同”文化内涵的最佳诠释。</p><p>3.情感美 画面美</p><p> 欣赏诗词,不仅理解意义, 更要想象和还原情境。</p><p> “要欣赏或批评词,光是了解字句、故事、章法等项是不够的,还得要有想象力。文艺和别的作品不同,一个作家不会把所有的话都说完。尤其是诗人,他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的部份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我们知道古生物学者发现一个兽类的牙齿或脊椎,便能算出它的头角该有多大,躯干该有多长。这可以说是一种还原的工作。我们读词,也应该有这种还原的能力。”</p><p> 王教授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带领我们进行“一句一镜头,一诗一电影”的想象。将古诗词与新兴科学技术融合,生动鲜活,更富感染力。</p><p>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聆听了王教授的报告,我们每一个语言工作者都感到任重而道远。</p><p>(二)智慧引领 认同共鸣</p><p> 美丽、知性、优雅的彭江帆老师带来的报告《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我们受益匪浅。</p><p> 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的相关学习让我们提高了认识“清晰度”。学习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让我们掌握了应用“规范度”。简介“十四五”事业规划,又让我们明确了任务“到达度”。</p><p> 如彭老师所说,语言文字工作不是大局却影响大局,不是中心却服务中心。文字是一座城市的立体名片,语言,是一个人的有声名片。语言文字是民族和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国家的形象和重要标志。语言文字是交际工具,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p><p> 每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只有忠于初心,以负责的态度、丰富的经验、创新的眼界,才能将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更好更新更有特色。</p><p>(三)声声入耳,句句动情</p><p> 湖北电台的冯悦老师为学员们揭晓《朗读者》节目做到声声入耳的奥秘。</p><p> 她从对吐字的要求、咬字的器官等各方面来教学员发音的技巧。她说吐字归音成“枣核形”,字头、字腹、字尾,出字、立字、归音到位,才能字正腔圆,而做到这些非一日之功,需长久的刻苦训练。之后,她指出朗诵是把书面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必须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使听众受到细腻感情熏陶,获得语言美的享受。</p><p> 最后,她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致橡树》,声声入耳,字字入心,句句动情。忽如行云流水,忽似清风轻拂,时而大潮汹涌,时而细语悄悄,深深地感染者学员们。</p><p>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文字能力是融合了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两天紧凑的学习并未让我们感到疲倦,那种身与心的满足感与充盈感让人无比幸福。热烈以传情,宁静以达理,我想这便是语言文字的魅力,精神家园的吸引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