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忆旧之一百零一十一:艾蒲庄曾经是水乡

侯福志

<p class="ql-block">  原载2022年7月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艾蒲庄,今属武清区陈嘴镇,位于镇驻地东北2公里。据《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一书载,该村明永乐年间成村,先有黄、林、贾三姓人家在此定居,后续又有崔、李两家。因地滨浑河,多生艾蒿、蒲草,得今名。现分艾一、艾二、艾三等三个行政村,拥有人口合计五千余人。</p><p class="ql-block"> 在康熙年间编纂的《武清县志》中,艾蒲庄称“艾莆庄”(莆系蒲之谐音字)。乾隆年间仍称艾莆庄。光绪年间武清县志始更为“艾蒲庄”。1914、1939、1948年出版的武清县地图,均沿用艾蒲庄这个名称。</p><p class="ql-block"> 艾蒲庄旧为水乡,其村庄得名于水。据康熙版《武清县志》载,艾蒲庄村周边有一条河,称“艾莆庄河”,“在县南六十里,西南通鱼(渔)坝口河。”这条河今已不存。在乾隆年间,凤河在艾蒲庄东侧流过。据光绪年间《武清县志》载,凤河“发源于南苑一亩泉,自东南隅闸子口流出,经通州之马驹桥,大兴县之采育镇,至奶子房入县境,历堠上(今前侯尚、后侯尚),河渐深广,迤城北,东经韩村、桐林、三间房,南出泗村店、商村、南宫、柳巷(行)、东州(洲)、寺上、艾甫(蒲)庄,至东萧庄入大清河,达津归海。”</p><p class="ql-block"> 艾蒲庄村东侧旧有土桥一座,即在旧凤河上。至清乾隆年间,因三角淀淤塞,永定河才从武清县堤南一带入境。而这之前,艾蒲庄周边的河道主要是艾莆庄河、凤河,因此地名志有关明朝永乐年间,因“地滨浑河,多生艾蒿、蒲草,得今名”的说法并不准确。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地滨艾莆(蒲)庄河”。一个村庄拥有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河道,这在武清各乡村中,是十分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自清中期到民国年间,艾蒲庄属于浑河套的一部分,故该村经常受到水灾的困扰。如1939年大水,包括艾蒲庄在内的武清县堤南一带全都变成泽国。1942年7月24日,永定河在永清县梁各庄一带决口后,沿北遥堤以北倾泄而出。瞬间浊流滚滚,水流经安次县,进而波及武清县。由武清县七区黄花店迤北,往东流至护路堤后被阻,折转而向东南方向漫溢,七区境内的南双庙、北双庙、中双庙、邵七隄、胡营、周立营、青坨、眷茲、杨营、甄营、刘庄、西洲、茨州、豆张庄、小王村、艾蒲庄、厐庄子等村先后变成泽国,“平地水深一二尺至四五尺不等,田禾湮没,被灾区域达六万五千一百华亩,情形极惨。”由于发生了这次水灾,致使武清境内劫匪横行。其中艾蒲庄一带因地处水乡,而成为重灾区。</p><p class="ql-block"> 据1942年8月21日出版的《新武周刊》载,六区所属杨村镇居民马某,素以骑车贩卖牛羊肉为业。本月18日,他骑车行至艾蒲庄村北三里许,路遇劫匪二名。劫匪手持手枪,劫去马某30余元大洋而去。嗣后,马某赴艾蒲庄村公所报告,当时正驻防艾蒲庄邻村李场村的警察分队正巡逻至此,闻讯后一方面急行尾追,另一面电话通知在厐庄村巡逻之警察,二组警察小队对劫匪实施前后夹打击。劫匪被包围在了艾蒲庄村北口坟地内,他们向警察开枪射击并负隅顽抗,结果一匪被击毙,另一匪逃逸。</p><p class="ql-block"> 如今,艾蒲庄所处的环境已然改变,村东长长的增产河大堤护佑着老百姓的安全,旧时老百姓走浑河及劫匪横行的历史,早已成为人们的记忆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就天津地方史研究,接受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潮天津“栏目主持人采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笔名御河轩主、武邑等。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 </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十多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