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下扬州”。自驾车游览扬州美景。过润扬大桥,镇江的桥头曾经是我祖藉镇江高资七摆渡,整个村子因为建造润扬长江大桥而拆迁,村子里早己没有亲人,只是留在记忆中的祖藉而己!</p> <p class="ql-block">兴化市,江苏省辖县级市,由泰州市代管,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地腹地,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兴化市中心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重檐翘角四方亭,即四牌楼。四牌楼内外悬挂着四十七块匾额,表彰兴化历史上出现的英才人杰。匾额多由当代著名书画家题写,堪称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亭内四边挂满了横匾,是兴化历史名城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街头文艺演出</p> <p class="ql-block">兴化市古建筑街区。</p> <p class="ql-block">保留完好的县衙</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牌楼北路2号。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1993年11月新建馆舍为古典式建筑,迎门为大型花岗岩郑板桥全身塑像、郑板桥兰竹石大理石壁雕。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p> <p class="ql-block">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p> <p class="ql-block">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p> <p class="ql-block">“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句,也是他为人处事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墓</p> <p class="ql-block">兴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兴化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了解这座小城历史最好的去处就是“兴化市博物馆”。博物馆虽不大,但却是泰州唯一的国家级博物馆。整座建筑群为三层高的仿古的建筑群,这里的建筑群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竹林幽幽、回廊相连,看起来格外的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兴化在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属楚国,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称“昭阳”、“楚水”,《楚水流长》展览馆陈列了兴化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历程,是了解兴化发展史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同时还陈列有数量众多的古文物件,其中馆藏文物2000多件,包含有青铜器、陶瓷器、金银玉器、儒学祭器、书画字帖等,其中国家二级文物42件,三级文物36件,数量之多足以使游客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兴化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要数郑板桥的书画真迹及出土的唐代银锭,这些都可以在博物馆中欣赏到。</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还有一座3D实景影片模拟的明清时期的兴化,明清时期是兴化最兴盛的时期,当时的兴化均隶属于扬州府。那时的兴化可谓是名人辈出,期间就有200多人中举,90多人考中进士,1人中得状元,为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泰州兴化市宋县署两庑。兴化县署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间。北宋天圣年间范仲淹任职兴化,筑海堤、建学馆、兴城市,实践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平生抱负。二零零九年兴化市对宋县署进行移址重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了正门、谯楼、仪门、大堂、两庑及当年范仲淹所建梅岭、梅亭。在两庑设立了范仲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画像。</p><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元末明初文学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因《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施耐庵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p> <p class="ql-block">有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家族墓的出土文物是兴化博物馆的独有文物。其中《故处士施公庭佐墓志铭》是当代研究施耐庵的最重要的文物,一向为学术界和社会所瞩目。</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笔下的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郑板桥生平展示</p> <p class="ql-block">江苏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由于江苏从昆山到南京的各个城市的景观照片未能保存下来,许多美景不能呈现,十分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