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医附院派驻援三河湖卫生院业务院长团队抗疫纪实

张明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起抗疫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p> 2022年3月11日,奥密克戎病毒悄无声息的袭击了滨州这片宁静的土地!滨医附院未雨绸缪,预备队早已建立起来,随时听从党的召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出身的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只是后来我被卫健委选中参加三河湖卫生院的支援,当我把冲锋陷阵的想法跟卫生院的张洪亮副院长说了后,他当即表示支持,而且医院病人此时已经不多,医院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抗疫事宜。派驻援三河湖镇卫生院业务院长团队马锋振队长也对我表示赞许,并叮嘱我做好防护,医院这边他替我当班。3月15日,当王涛主任通知我做好新冠疫情救治准备时,我知道离出发的时间就不远了。当天晚上通知我去接受院感培训并于次日早晨出发,还是比我预期出发的日子提前了,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告知父母和妻儿。我预感形势较为严峻,因为原本二线梯队和我们合二为一了。<br>  当天晚上让妻子帮我收拾行装,回来后不到11点不睡的孩子都已经熟睡。次日,妻子带我来到体检中心做一简单体检,排队和等待报告过程中,我突然感觉我需要换一双跟脚的鞋,因为按照规程脱下防护服特别是脚跟部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鞋子如果不跟脚很容易一起脱下来。体检合格后我们一行16人就做到了通往市立医院的大巴上。<br>  不远的路程,没有说笑,只有队长跟那边医院相关人员的接洽,感觉有点漫长。我们先被拉到一座办公楼楼下,楼下人不多,只有往来车辆在运送好似病人的被褥等生活用品,我们被迅速安排到一家附近的酒店。后面又来了两辆大巴,我们前后来到一个酒店安顿。原来,来自无棣县,博兴县,和市爱尔医院/市中医院的兄弟姐妹也到了,我们同住一个酒店。<br><div> 奥,是时候介绍我们团队成员了,这支医疗小分队共有8名医疗人员:赵希军、张明明、许玲、万金良、张艳君、任昕辰、刘哲、徐海晓,涵盖呼吸、循环、重症、肿瘤、儿科、中医专业,8名护理人员为丛薇、刘晓冉、李玉娇、张茜、张国叶、王文娟、黄凯慧、岳丹丹,都是精兵强将。由赵希军任队长,我和丛薇护士长任副队长,万金良任联络员,刘晓冉任院感质控员。稍作休整,我们便投入了战斗。</div> 我们接管的是整个新冠三病区,能接收90名患者。由于新病区目前主要是框架,很多细节还不到位,没有办公室、没有电脑、没有更衣室,传染病房必备的脱摘防护设备的第一脱摘区、第二脱摘区也没有。医疗队请院感专业人员负责规划病区病房、脱摘区、更衣室及办公区,大家齐心协力把病区改造好。没有办公电脑,大家自己安装调试;没有更衣室,大家自己抬来衣橱、鞋橱;没有脱摘区,大家打扫卫生、配备相应物品。只有达到院感要求,病区才算合格,才能更好地收治患者、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病区成功通过了院感组的验收。改造病区的同时,这支医疗队也在全力救治感染患者。在最初的时间,有时会一次来的患者数量较多,有时候是一家人,在不同时间里检测出来,先后送往医院,管理起来存在困难,我们为每个患者制定了信息表,包含了患者姓名,性别,住址,年龄,民族,确诊时间,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情况,当前症状(新冠肺炎十大症状,自己对照自身符合情况画勾),过敏史,患者要求等等,我们用污染区手机拍照上传到工作群里,方便病历书写工作,然后为患者新建一个群,每个入院患者扫码,哪个体温高了?哪个少卫生纸了?谁的饭需要调整了?谁的药吃没了?谁的网课上不了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都在群里反映,我们及时处理。工作之初,大家每天坚守在岗的时间十几个小时,但从来没有人抱怨劳累、辛苦。传染病房里不能吃饭、喝水,大家忍着饥饿、口渴,把工作处理完才回去;穿着防护服不能在病房小便,成人纸尿裤便派上了用场。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已经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不知道今天是三月几日或是星期几,医疗队按院感要求需要值班“四班倒”,团队所有人只有上午班、下午班、小夜班和大夜班的概念。 尽管我们与新冠病毒作战有3年的间接经验,但是面对这次突变株,我们并不是特别了解,从初步的资料看,此次病毒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比之前的德尔塔毒株传染性更高、传播速度更快、隐蔽性更强。它来势挺凶,但火力并不是很强,尽管如此,仍不能大意。而且,尽管我们全副武装,但病毒仍无孔不入,其他省份传来偶有医务人员感染的消息。医疗队的成员们天天和患者近距离接触,每一次给患者抽血、扎针、输液、查体时,都是与病毒的“短兵相接”,而且你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是,有一点,我们深深知道,它的传播途径注定了它的弱点,我们只要堵住了病毒的突破口,病毒便无计可施。<br>  在这支医疗队收治的患者当中,年龄最大的有97岁的老人,年龄最小的只有5个月。患者群体的年龄跨度极大,很多患者还有其他基础疾病。因此,医疗队必须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名患者,时刻问病、查体、护理。有些患者会存在情绪低落、焦虑的状态,需要医护人员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为他们讲解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识,鼓励他们保持乐观心态,引导他们正确的做好隔离防护与治疗。<br> 在这里还有一群人,那就是重症病人,他们年老体弱、抵抗力低,有的身患恶性肿瘤,有的基础病较多而又未打疫苗,生活不能自理,家属不能陪护,所以在普通病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随着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数量增多,重症监护室工作强度增大,工作时间更长,在其中工作的同事陆续出现身体上的不适,需要短暂的调整,因为我参与过新入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而且也是重症专业,所以我便成了接替的不二人选。如果说把这场战役比作一场冲锋战,那么重症医学队伍则是这场战役的敢死队。这里有开放的气道,中心静脉穿刺,有吸痰,有气管插管,有无创呼吸机,有有创呼吸机,有主动脉球囊反搏,有ECMO,医疗护理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我们坚强后盾的有专家组组长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前主任王晓芝教授和副组长滨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前主任欧阳修河教授两名大将,医疗组组长为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于立萍教授。而且专家组还请来了省新冠疫情救治小组组长千佛山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董亮教授,以及国家级专家武汉同济医院占成业教授,北京西苑杨志旭教授亲临指导,我们每日汇报病情变化,专家组详细会诊,讨论,解读,并指定详细可行的治疗方案。最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患者逐步好转。 重症患者治疗结束后,我再次来到普通病房小组,参与患者的救治。这时候患者救治重点工作在于患者转归的把握,此时患者住院时间比较长了,思家心切,但病情的转归有客观规律,而且有的病人结果有反复情况出现,看到有的来的更晚的病人出院了,有的病人开始按耐不住,情绪有些急躁,甚至在群里对医务人员表现出不满,所以在这里需要做到的是耐心的解释和严格的按照要求复查,尽快让患者按时出院,每个班次除了处理病情外,都要重新捋一遍患者当天核酸检查结果,根据结果安排后续的复查,为患者安排出院事宜。随着病人的减少,有的病人已经转阴,处于观察期,有的还是阳性,同在一个病区,有传染可能,我们反映上去后,经领导的慎重考虑,再次给病人分区,阴性和阳性的患者分开,减少复阳几率。得益于市卫健委和各医院领导有条不紊的指挥和通力协调,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新冠病人在一天天减少,我们心里也感觉越来越敞亮,心里也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最后的收尾阶段,我们科宁方玉主任带领队伍镇守,最后把每一位病人都安全的送回了他们家中。<br>  转眼间2个月过去了,在院患者全部清零,看到他们陆续出院时高兴的样子,我们倍感自豪,接到患者送来锦旗的那一刻,自是一切辛苦都是人间值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