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11日是第十八个“中国航海日”,在此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整理了一下前不久去晋宁昆阳参观郑和纪念馆时拍的照片,以美篇留存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和(1371﹣1433年)本姓马,名和,小名三保,回族,出生于原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郑和自幼有才志,11岁时在战乱中被明朝军队掳去南京,遭阉割后成为燕王朱棣的侍童,在跟随朱棣的戎马生涯中,成长为能征善战的勇士,在复杂环境中深悟处世之道,变得卓尔不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05—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统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行程30余万里,远至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史《郑和传》中有确切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上述古代地名对应如今的国家有: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文莱、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阿曼、沙特、伊朗、索马里、肯尼亚、也门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郑和的家世,《明史,郑和传》中仅有“郑和,云南人”五字,未写明郑和生于云南何处,直至1894年,在昆阳月山上发现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碑文记载了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及其家庭出身等情况,并记载了永乐九年十一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专程返乡祭扫马哈只墓一事。自此才确证了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并追溯到其祖拜颜,道明了郑和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六世孙。赛典赤是元代云南的首任“省长”,治滇6年,死于任上,其功甚伟,深得人心。位于昆明柏联广场的“忠爱坊”即为纪念他而建。始建于他任上的松华坝水利工程至今还在惠泽昆明市民。</p><p class="ql-block"> 1936年,在云南玉溪郑和后裔家中发现了《郑和家谱》,是继马哈只墓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家谱》明确郑和以其兄马文铭之子立嫡,名郑赐。《郑和家谱》从一世祖郑和起,一直记到清代的十五代郑永生及其子十六代郑兴富、兴贵、兴旺;十七代即到保存家谱的郑绍明弟兄,十八代即当代的郑云良弟兄等。从而完整地保留了600年来郑和家族世系。郑和后裔主要有昆阳、玉溪、泰国和南京四个支系,家族世居云南昆阳州,其父亲和祖父都到过麦加朝觐,都曾世袭滇阳侯,郑和后裔现在昆阳已繁衍到二十一代,有百余人。其玉溪支系主要分布在东营、大营、石狗头村和州城,已至二十代,有数百人。郑和泰国后裔主要居住在清迈,有百余人,始祖郑崇林(在泰国叫郑松林)。郑崇林系郑和十五世孙郑永生胞弟,清朝未年跟随马帮来到泰国,定居清迈。南京支系据《家谱》载:“马文铭生二子不改郑仍姓马,长子移居南京三山街,名日马府街。”据郑和十九世孙郑自强1982年调查统计,郑和南京后裔已经传至二十一世,有3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和航海,早哥伦布87年,以其船舶之巨、船员之众、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航程之远,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开疆拓土,不曾掳掠邻国一寸土地和一分财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没有开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甚为可惜,以致有明朝官员抱怨郑和连年出洋导致国库亏空,这不应苛求郑和,而是明朝统治者出发点“宣扬国威,万国来朝,以证明朱棣篡位的合法性”所致。回看当年,郑和庞大的船队中除了军人外,还配备了翻译、医官、工匠、舵工、道士各等人才,船队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及各种特产,带去了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了解了各国文化和风物,也带回西洋文明,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文化的交流和融合。</p><p class="ql-block"> 云南人郑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2007年美国《商业周刊》评出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30名企业家。郑和榜上有名,而且是唯一一位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2002年,美国《生活》杂志在全球范围内评选 1000年来百位世界伟人,中国有6位入选,郑和名列前茅(其他5位是忽必烈、毛泽东、朱熹、范宽、曹雪芹)。邓小平赞誉郑和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梁启超先生称之为“海上巨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老先生到昆明讲学期间点名要到郑和故里晋宁。曾老讲《易经》,他认为郑和是世界上把坤道发扬得最好的人。他说:“公道自在人心。郑和受尽委屈,可他凭这句话,羞辱是你的感觉,当你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就没有羞辱。可见,郑和很有气度,像大地一样有无限的包容力,这正是坤道的精髓。”在逆境和困境中能够忍辱负重,自强不息,这是郑和最了不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出洋返航途中病逝,葬于印度古里。郑和的一生是悲催的,也是精彩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昆明北郊松花坝水库附近的赛典赤墓</p> <p class="ql-block">江苏太仓刘家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出发地,建有郑和主题公园并成为太仓的一张靓丽名片,很想有时间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在以各种形式纪念郑和,包括各类书籍、碑林、邮展、字画……</p> <p class="ql-block">云南本土画家刘宗琪先生,通过对郑和的潜心研究,创作并展出了长40余米的巨幅山水画——《郑和航海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