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痰饮”

王岭

<div align="left"><font color="#39b54a">《轻松学中医》阅读分享(10)</font><br><br></div><div align="left"> 学习中医知识,感受中医魅力。各位朋友,大家好!继续和大家分享台湾医师陈祈宏的《轻松学中医》。今天聊聊中医里的“痰饮”。</div> <div><br></div><div> 一、定义<br></div> 俗话说“滚动的石头不长苔,流动的水不生虫”。水占人体的70%,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物质。人体的水就像一股活水,中医认为是由三个脏腑“肺、脾、肾”来推动水液在体内的循环,以三焦作为水液的通道。<br> (对于“三焦”的解释,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民国知名中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了“三焦即网油”,有人解释的通俗一点,说三焦是人体胸腔壁、腹腔壁肌肉内层表面包裹的膜与各脏腑表面包裹的膜、以及腔隙间的各种膜。)<br> <div><br></div><div> 当脾把水运到肺,肺就负责把水分散到全身。因此,可以把脾看成人体外部与人体内部水分的转运站。肾可以把废水排掉,将有用的水再利用,肾阳可以提供津液代谢的能量。<br></div> <div><br></div><div> 痰饮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因为人体津液运行不畅,变成了死水,死水就生成了痰饮,也就是说,痰饮是肺、脾、肾功能出现问题以及三焦的管道不畅通造成的。<br></div> 痰饮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br> 1、有形的痰:是指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的实质上的痰和水饮,比如咳嗽吐的痰。 <div><br></div><div> 2、无形的痰: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疾病,其表现在外的症状,无法看到实质的痰。出现的症状有头晕目眩(痰饮在头),心悸气短(痰饮在心、肺),恶心呕吐(痰饮在脾、胃),神昏谵狂(痰饮在脑)。中医可以由舌苔腻及脉滑来诊断。</div> <div><br></div><div> 二、痰饮的致病特性及产生的症状<br></div> 1、阻碍经络气血运行<br> 痰饮随着气血在身体内外到处流行,若痰饮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的气血运行不顺畅,而出现身体麻木、手脚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的情形;如果痰饮结聚在局部,则易形成像颈部淋巴结或手部腱鞘囊肿等结块。<br><div> 2、阻滞气机升降出入</div><div> 痰饮会使气的运行不顺畅,也就是会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使脏腑功能失调。例如: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痰饮停留在肺,会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不适。一般而言,胃气宜降则和,若痰饮停留在胃,则使胃失和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br></div> 3、影响水液代谢<br> 痰饮本来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痰饮形成之后,会反过来更进一步阻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br> 4、易于蒙蔽神灵<br> 这里的神灵是指“心主神明”的功能,若痰饮侵犯心主神明的功能,即可导致昏迷、胡言乱语或引起精神发狂等症状,若痰饮进一步往上侵犯头、面等地方,则会出现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的情形。<br> 5、症状复杂 变化多端<br> 痰饮导致的病症很多,故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从发病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和脾胃关系较密切,“痰”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与五脏均有关系。痰饮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咳、喘、悸,目眩,呕、满、肿、痛八大症状。 <div><br></div><div>文字整理:王岭<br></div>图片:来源于书中及网络<br>(括号内非原书文字,为补充内容。)<br>如果涉及侵权,请告知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