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境界”著就《百年涟漪》

萬卷書樓

<p class="ql-block">作者:李树生</p> <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北京颐和园投昆明湖自沉荡起的涟漪余波,在国人心中,特别是在文人心中回折近百年。多少年来,无数文人学者,无不为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追忆和惋惜。</p><p class="ql-block">近日,中国作协官网对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进行公示。我市作家,长治市地方史和文化研究学者田秋平新作《百年涟漪》通过初审,入围参评序列。由此,王国维生前“长治避难”这一尘封近百年而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以及当时在京都的长治籍文人学子、潞商精英、社会名流敦请王国维“长治避难”的诸多难解之谜,在该书中首次向读者披露。</p><p class="ql-block">在中华大地乃至海内外,大凡喜欢诗词的人,一定都读过或持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本书被誉为中国国学经典美学名著。著名文学评论家傅雷在《傅雷家书》中写道:“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有幸的是我在二十多年前购到了一本由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九二八年重印的罗振玉等著名学者定稿的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在该书中王国维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三种之境界近百年来,为无数文人学者铭记和禅悟。</p><p class="ql-block">而秋平先生在创作《百年涟漪》过程中所付出的“独上高楼”、“人憔悴”、“终不悔”的学者之心,真如风霜雨雪,含辛茹苦,终究得以面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秋平先生选择王国维“长治避难”这一题材,时间跨度长,可参考之史料稀少,写作难度大,是众多学者想写又望而却步的百年课题。</p><p class="ql-block">秋平先生以《百年涟漪》为书名,实为“独上高楼”,知难而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秋平先生博览群书,彻夜伏案,漂洋过海,专程到宝岛台湾,专访了百岁高龄的王国维女儿王东明先生。该书中,秋平先生将长治潞州这块宝地从古至今厚重的历史文化,以犀利的笔法,严谨的文态,逻辑与思维相统一的文风,以王国维“长治避难”为引导,将长治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体现了一个地方文化研究者的学识和文采。日前我向秋平先生求书,数月未曾蒙面的他似乎消瘦了许多,让我再一次禅悟了做学问,做事业的人的艰辛和付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回百转,天道酬勤,佳作入佳景。</p><p class="ql-block">《百年涟漪》入选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参评名单,此种结果非常人可获,印证了王国维大师所论“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的哲理此时此刻,如果能穿越时空,宋代时期的著名词人晏殊、柳咏、辛弃疾等,会对秋平先生的佳作而赞美,而国学大师王国维也会为秋平先生用不懈之努力,向国人告知他“长治避难”的曲折百转而未能如愿的遗憾而欣慰。</p><p class="ql-block">秋平先生数十年笔耕不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作品曾获首届“紫禁城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优秀图书奖,获“共和国脊梁杯”优秀文学作品金奖,获第一、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海外潞商》曾参评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次新作《百年涟漪》再次入选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参评行列。</p><p class="ql-block">秋平先生藏书著书别具一格,在当地被读者称为奇人奇事奇书。“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体文,各自擅其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名片。《百年涟漪》以王国维“长治避难”为题,用大量的史料,将这一近代史上难解的谜团层层“解码”,最终锁定邀王国维长治避难的是清华大学国学院长治籍毕业生卫聚贤。该书还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坛巨匠、文化名人梁启超、郭沫若等与长治的文化情缘,向读者披露,使该书的可读性与知识性相统一。</p><p class="ql-block">《百年涟漪》采用长篇报告文学的体裁写作而成,全书十七万余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可读可藏的好书。我为有秋平先生这样的书友文友而自豪放歌。因此我用拙笔向广大读者推荐《百年涟漪》这本奇书、好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