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九轶事/挣勺把

女娲抟诗

<p class="ql-block">王老九轶事/挣勺把</p><p class="ql-block">文/王科(整理)</p><p class="ql-block"> 这里讲的这个故事,很有社会现实意义,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广大农民群众在辛勤的劳作中。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为人之本,永远不要忘记农民,因为每个人的生身可能都来自祖辈,不知哪辈都出身农民。</p><p class="ql-block">邢增娃,你胆子大,敢和老九拽勺把。</p><p class="ql-block">把你拽的高兴地,把老汉气的眼瞪地!</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顺口溜的来由,己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的1959年期间,当时的临潼政府部门对工作人员的工作餐限制伙食,且吃饭时规定八个人一桌共同用餐。记不清了某月某日,有一次开大会,中午大家都在政府饭堂准备吃饭,那时由于粮食短缺,开会人员规定吃饭时,每人只发一个杠子馍,稀米汤大伙自己随便拽,尽饱喝。记得当时饭堂由于人多,正在拽饭时,水利系统有个家在纸李叫邢增娃的人,仗势把农民诗人王老九硬挤在一边拽走了王老九的勺把。自己也不管其她人的感受,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站在一旁的王老九瞪着眼只好等着。看到此情此景,有人便在一旁编了几句顺口溜讽刺这不讲理的邢增娃。</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一生五进北京城,高兴地去北京开会,不仅写了名诗《进北京》,在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后,无比激动的心情。唱出了千古绝唱《伟大的手》。传唱经久不衰!时代的发展,一代诗人己经远去,他的传承者曾出不穷,在"王老九的精神和诗风应该永远继承发扬"(原陕西省文联、作协主席胡采题词)精神的感召下,宣炳建唱出了心声:</p><p class="ql-block">冬去春,阳气生,百花发芽枯木青。</p><p class="ql-block">伟大祖国要腾空,我老九越活越年轻!</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是新中国第一位农民诗人。临潼诗乡,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千家万户写诗、咏诗、赛诗唱文明活动,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农民诗人王老九走出全国,享誉世球。座落于诗人家乡相桥申东村、由著名报人刘志丹将军女婿张光先生题签的王老九文学艺术馆业已建成向公众开放,我几经多次召集纪念王老九诗歌会,学习参观诗人的生平业绩!多年来我在传承王老九精神和诗风的同时于1983年创办了渭北田园诗社(即王老九诗社北田分社),同时欣喜之余写了首微诗:</p><p class="ql-block">王老九</p><p class="ql-block">你的诗永世不朽</p><p class="ql-block">领袖接见总理敬酒</p><p class="ql-block">一部传奇农民诗圣</p> <p class="ql-block">农民诗人王老九: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符号</p><p class="ql-block">2017-05-24 </p><p class="ql-block">  文/ 杨志勇 </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原名王建禄,因在弟兄中排行第九,人称“老九”,出生于1894年2月23日,去世于1969年2月14日,享年76岁。曾作为文化方面的个人代表,出席了1960年6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教群英会,即当年的“全国劳模大会”。</p><p class="ql-block">  日前,笔者以追忆过去那些年月里“劳模”闪光点的角度切入,采访王老九有关的往事,但是包括他的孙子辈在内的很多人,对王老九曾经的“全国劳模”这个印象已经变得很模糊,然而提起农民诗人王老九,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在村里村外至今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之孙王澎先生自豪的向笔者介绍说:“我爷爷曾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周恩来还给他敬过酒,与郭沫若还和过诗,与老一辈文坛大家柯仲平、郑伯奇、老舍、臧克家、艾青、胡采等都有过密切来往”。王老九研究专家、国学学者、文化史学者刘荣庆介绍,在中国,说农民诗人就是指王老九,王老九就是中国农民诗人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由给丈人拜寿说口歌到编写快板诗</p><p class="ql-block">  说起王老九写诗,这里就有一个故事。1925年的一天,他陪老婆去给丈人拜寿,大女婿和二女婿送的都是点心和好酒,而王老九夫妻俩拿的是四个麦面做的寿桃。王老九老婆觉得失了体面,心里不高兴。走在回家的路上,老婆埋怨王老九:“跟上你,一辈子都甭想洋火”,王老九即兴给老婆编唱了一段口歌:</p><p class="ql-block">  你骂媒人把媒说,把你说的嫁给我。</p><p class="ql-block">  你父你母打听过,说我是个好小伙。</p><p class="ql-block">  老九好比薛平贵,你是寒窑王宝钏。</p><p class="ql-block">  夫妻恩爱结因缘,你爱老九庄稼汉。</p><p class="ql-block">  贺大寿,走丈人,老九手里没分文。</p><p class="ql-block">  美酒点心买不起,媳妇一路骂女婿。</p><p class="ql-block">  娃他妈,莫生气,不用骂我骂财神。</p><p class="ql-block">  年年月月把它敬,为啥光叫咱受贫。</p><p class="ql-block">  嫌贫爱富理不正,叫我老九落骂名。</p><p class="ql-block">  唱个乱弹大家听,叫上众人把理评。</p><p class="ql-block">  老婆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心头的怨气慢慢自然地消了。这段口歌后来被命名为王老九的快板诗《怨财神》,也是王老九创作的第一首诗歌。</p><p class="ql-block">  老王九的得意门生、《王老九诗社》社长,今年已经88岁的贺丙丁,在与记者交流时也谈到了这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出生在旧社会,自幼爱听戏,能背诵不少唱词,常将旧社会的不平之事编成顺口溜,在心底泄恨。遇到谁家有什么喜事,就去说一些吉祥、恭喜的话,很受当地群众喜爱。刘荣庆介绍,从1926年到1949年3月当地解放,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王老九,从开始编顺口溜到初期编的快板诗,大都是些劝人戒烟、戒赌和诅咒土匪抢劫等方面的内容,后来主要通过快板诗来讽谕时事,劝善惩恶,锋芒指向封建军阀和恶霸地主。这时的诗歌,具有民间歌谣的口头性、流传性的典型特色。</p><p class="ql-block">  比如他1946年的诗作。当年胡宗南任命秦颂丞为渭北“剿匪”总司令,秦颂丞更是横行无忌。一次,秦颂丞为催粮又将王老九毒打了一顿。他咬牙切齿,便在心底编歌唱道:“秦颂丞,胡蛮蛮,上下磨扇转得鑱,磨得百姓骨头碎,血榨净来汗抽干。有朝一日天睁眼,砸烂磨扇搁河滩”。又如,1949年3月家乡即将解放,王老九以诗唱道:“天昏地暗黑洞洞,乌云遮日路不明;一股大风从北起,吹散云雾太阳红”。</p><p class="ql-block">  刘荣庆认为,这是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一阶段。</p><p class="ql-block">  由发表《秦颂丞的画像》到中国农民诗人</p><p class="ql-block">  临潼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相桥开大会,斗争恶霸秦颂丞的侄子秦世俭。王老九当即上台,将他从前编的咒骂秦颂丞的诗歌全都即兴说了出来。他在前面说,却不知时任中共临潼县委书记的董实丰也在现场听着。会后不久,董书记就派人把他过去创作的诗歌抄了下来。三天后,一首署名“王老九”的诗作《秦颂丞的画像》刊发在了《群众日报》上,在全国开始引起反响,并在之后纷纷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 </p><p class="ql-block">  此后,王老九的诗歌创作热情高涨,同时通过学习和多方请教,创作的作品陆续在全国报刊发表。从1950到1957年,诗人被从痛苦的深渊里“拯救”了出来,开启了智慧的闸门,诗作不断地登上“大雅之堂”,如《七一颂歌》:“一颗珍珠土里埋,满身光彩难出来。一声炸雷天地动,挤出土来把花开”。常智奇评论说,这首诗一出手,就把他推到了一个时代的、民族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接二连三创作发表的诗作,如《除了肚里大疙瘩》《想起毛主席》《进西安》《进北京》《歌唱三户贫农》《年过六十能劳动》《伟大的手》等,都在当时的全国引起了轰动,并且因此奠定和树立了他在中国第一个农民诗人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中,1951年,王老九应邀出席了西北文代会,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者代表会议;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刘荣庆称,在王老九诗歌创作的这第二阶段,他的诗才横溢,抒情歌谣和叙事快板都获得了大丰收,而且刚健豪放、隽永清新的诗风基调得到充分表现,诗风臻于成熟,达到创作的旺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以儿媳为原型的诗作《张玉婵》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  4月10日,笔者在临潼区相桥街道办北王村,见到今年已经85岁的孟美蓉。提及公公王老九,她说:“大人活着的时候,能下苦,晚上迟迟早早看他点着清油灯在炕上写诗,平时随口都是诗”。</p><p class="ql-block">  孟美蓉老人回忆,并给笔者讲到这样一个陈年故事:有一次,她正做饭,却找不到烧火用的钎,原来大儿子把钎拿到村里玩耍给弄丢了。她带着儿子在村子中找了好久,结果没有找到,回到门前的时候,便给大儿子说,去给你爷说让拿点钱重买个钎。而站在大门口的公公王老九,隔着几丈远,就对他的大孙子随口说道:“你妈做饭不用炭锨,做活不用线板子”。孟美蓉老人说:“我记清楚很,当时把人逗得笑的”。</p><p class="ql-block">  笔者问孟美蓉老人,“你知不知道《张玉婵》这首诗写的是你?”“知道哩,咋不知道,大人写时就说给听哩,‘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p><p class="ql-block">  在公公王老九的眼里,儿媳孟美蓉心灵手巧,贤惠能干,吃苦耐劳,孝顺父母,是打着灯笼找不着的好儿媳。碰巧,当年陕西日报的山川同志到他家约稿,要他写一段表扬农村劳动模范的快板,他便当即决定编一段表扬农村妇女模范的快板,晚上睡在炕上一段一段地编,记在心里,早起后经过几番修改就告成。这就是至今在临潼乃至关中农村还广泛流传着《张玉婵》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张玉婵,张玉婵,上炕剪子下炕镰;</p><p class="ql-block">  头发剪成“短帽盖”,大脚“活洒”一溜烟。</p><p class="ql-block">  又能挑来,又能担,纺线车子拧得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镰刀把上留着汗,割了一片又一片。</p><p class="ql-block">  回家忙拉“二尺半”,洗净手儿调白面;</p><p class="ql-block">  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在这首诗中描写塑造的张玉禅这个女性形象,生活原型就是儿媳妇孟美蓉,而且和王老九其它著名的诗篇一样,不仅在当时的全国脍炙人口,也成为了他的代表诗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头顶诗歌光环到以悲剧结束人生</p><p class="ql-block">  今年52岁的王老九之孙王澎回忆,爷爷王老九写诗的确是顺手拈来,出口成章。他的小名叫王仓仓,小时候喜欢吃玉米秆的甜味,但又分不清玉米秆和高粱秆,而爷爷取笑他,用的都是诗歌的形式:“王仓仓不要脸,成天爱吃包谷秆。见了稻黍(高粱)红了眼,压倒就拿舌头舔”。</p><p class="ql-block">  写诗给了王老九和家人的快乐,也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与光环。被刘荣庆划分的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62年这期间,王老九在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当选为理事;1960年先后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写诗给王老九的家庭带来了不幸,加之“采风”、“赛诗‘频繁,浮夸风盛行,诗人一度犹疑困惑,止步不前,公开发表的诗,其高亢奔放、幽默风趣的风格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p><p class="ql-block">  从1963年到1966年5月的第四个阶段,王老九看到经济迅速恢复,“左”的错误得到某些纠正,游历河南开眼界,重新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抒情短诗,并以惊人的毅力,日夜苦吟,完成了12章、4000多行的自传体叙事诗《泪海波涛》。</p><p class="ql-block">  而从1966年5月起的第五阶段,正当王老九思想上和艺术上更趋成熟,酝酿着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诗歌风格、祈求创作获得更大丰收的时候,“文化大革命” 给诗人带来了更大的心灵和身体的痛苦,本人四肢瘫痪,祖坟遭掘,两子被关入“牛棚”,妻、女忧郁而亡,孙子孙女均因成“黑五类”而辍学。王老九写诗的空间被剝夺,在1969年初含着委屈离开人世。对此,刘荣庆表示,王老九取得了非凡的农民诗歌成就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悲剧。</p><p class="ql-block">  王澎说,在他小时候并没有因为爷爷农民诗人的光环所庇护,而且因为爷爷,他三次被迫辍学,后来虽然也上了学,但一直被看着是另类。有一年他参加全县的一次数学竞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而新闻记者在报道他的学习事迹时,却被冠名为《浪子回头》《小淘气变成好学生》,在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爷爷曾经的光环下,他们子孙没有得到福利,并因他在当年受到了许多的委屈。</p><p class="ql-block">  当代农民诗歌的奠基人、先行者、旗手</p><p class="ql-block">  著名文学评论家、原陕西文学院院长常智奇在《陕西农民诗歌的记忆》一文中说,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从延安到西安,到北京,一路踏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进行曲,走来两支队伍:一路是臧克家、郭沫若、艾青、郭小川、贺敬之、柯仲平、玉杲、胡征、沙陵、雷抒雁等人;一路是王老九、李有源、韩起祥、谢茂公、李登峰、祁守业、贺丙丁、李强华、张志民、刘勇、刘章等人。这两支队伍,汇聚成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主潮,即中国古典诗歌加民歌的诗歌美学思潮。陕西当代农民诗歌创作水平,代表着中国当代农民诗歌创作的水平。陕西当代农民诗歌创作的高度,代表着中国当代农民诗歌创作的高度。当代陕西农民诗歌,承传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清新、明快、简约、朴素、自然、畅达的审美情趣,应合了延安革命文艺路线的思想,推进了群众性的诗歌发展。   </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是陕西当代农民诗歌的奠基人、先行者、旗手。当时,乃至其后,受王老九农民诗歌创作影响的诗人有:辽宁的霍满生、青海的韩友鹿、安徽的殷光兰、湖南的刘勇、河北的刘章,还有马秉书、李永红等人。在陕西境内,受他诗歌创作影响的有:长安的庞惠农、蓝田的张凤翔,还有周维新、刘玉明、穆志远、何成海等人。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农民诗歌创作流派,有人把这个流派叫做 “庄稼汉诗派”。</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是“庄稼汉诗派”的创始人,是新中国农民诗歌创作的开拓者。他一生写了《洋烟歌》、《打麻将》、《进西安》、《张玉婵》、《伟大的手》、《想起毛主席》等诗篇。他的诗,是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歌,是中国农民翻身得解放的颂歌。他的诗,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革命形式;他的诗,旗帜鲜明地站在广大农民兄弟的立场上,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给以深切的同情和诚挚的热爱。他的诗风,是从广大农民兄弟的爱好、情趣、欣赏习惯出发,广泛吸收中国民间文学特长和活在人民群众之间的口头语言,在此基础上,也适当吸取新诗作者同行们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形成自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秦腔英雄悲剧主义的粗犷和豪放,眉户、道情、小曲的清丽和婉约,有机地融化在王老九的诗风里,形成了他高亢激昂、欢乐明快、清新朴实、富于音乐性、节奏性的诗歌形式。</p><p class="ql-block">  刘荣庆说,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四万多首,而王老九一生写的诗不过四百首,但是他的文学史价值、民俗文化艺术价值、诗歌创作艺术价值却远远超过了乾隆皇帝。同时,他的诗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临潼、陕西的范围,并对中国农民诗的奠基、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一生公开出版的诗集有《王老九诗选》《东方飞起一巨龙》《带组入社》《进西安》《王老九的诗》《儿童谜语》《谈谈我的创作生活》《和青年朋友谈诗选》《看稿杂谈》等共有几十个版本,但因为文革期间的客观原因不便保存,后人目前保存的仅有的几本,还是从旧书摊上淘来的。</p><p class="ql-block">  诗歌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他的离世而终止  </p><p class="ql-block">  王老九去世后,他的诗作带给后人的影响并没有停止。 </p><p class="ql-block">  受爷爷的影响,王澎十五岁的时候也爱上了写诗,曾经写过一首长诗《飞上九天揽月亮》:我的名字叫仓仓/家住临潼北王庄/今年刚满十岁岁/咬牙恨透四人帮……飞呀,飞呀,飞上九天蓝月亮。当年的陕西广播电台少儿频道还把这首诗多次进行了广播。</p> <p class="ql-block">在王澎学着爷爷写诗的年代,临潼同时还曾经掀起了两年多的“学习王老九,建设新诗乡”热潮。当年主持中共临潼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副部长刘荣庆回忆说,在“四人帮”垮台后的1977到1978年,改革还未开始之前,面对文化宣传工作不知道如何抓,且在当时农村文化枯燥乏味的情况下,他主持发起,临潼县委向全县发出大力宣传农民诗人王老九,开展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当时这个活动受到了中共临潼县委书记李海亭、副书记及县委常委赵富秦、孙建英、苏国全、井苏民、郭安然、袁春发等领导,还有县委办公室主任杨茂森、文化局副局长王民学、文化馆副馆长宋宏钊等各部门负责同志的大力支持。此项活动同时还受到了臧克家、赵朴初、胡采等诸多文坛大家的大力支持。他与时任《延河》编辑部诗歌编辑雷乐长先生曾在王老九村里蹲点,并由中共临潼县委行文,召开了全县学习王老九办诗乡的工作会议。活动在全县形成的氛围和效果,不管是识字不识字的,上到博导下到不识字的农民,都能随便背诵王老九的很多名诗或者名句,全县的人都在写诗,能写诗。当时临潼为此还办了一个诗刊,名叫《临潼诗刊》,都在全国引起了轰动。</p><p class="ql-block">  刘荣庆说,当年他离开宣传部后,这个活动就开始受到冷落。此后王老九之子王继洲和当时县文化馆的副馆长张陶渊、时任《延河》诗歌编辑雷乐长先生找到他,要办王老九诗社,他在背后默默支持,并在门生贺丙丁、诗友祁守业、张肯堂等同志的共同参与努力下,《王老九诗社》于1979年8月7日在临潼油槐公社的一个农家院成立,并同时创办了诗社的内部交流刊物《庄稼汉》,大家推选贺丙丁为社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民结社的文化群众性团体。先后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200多名诗歌爱好者加入诗社成为社员。</p><p class="ql-block">  从1979年到今年,时光已经过去了35年。记者在临潼区油槐街道办海王村看到,《王老九诗社 》的牌子更加鲜亮,诗社办的《庄稼汉》累计出刊一百二十多期。三十多年来,诗社举办了多次活动,也多次被国内外媒体采访报道。刘荣庆说,在没有任何经费的前提下,贺丙丁把《王老九诗社 》这个旗帜坚持能扛到今天,并在继续发挥着影响力。同时,以苏国全为社长的骊山诗社,也是在多年来坚持弘扬农民诗人王老九精神,并在临潼成为了一支社员众多而富有活力的群众文化社团。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农民诗人王老九先生诞辰120年,由刘荣庆和王澎等人发起,目前正在筹备建设的“中国农民诗人王老九文学馆”,届时在临潼将会树立一个中国文学的记忆符号。</p><p class="ql-block"> 责任编辑:梁冰清</p> <p class="ql-block">临潼有个王老九(诗歌)</p><p class="ql-block">文/高五幸(灞桥)</p><p class="ql-block"> 临潼山川多灵秀, 当年有个王老九,</p><p class="ql-block"> 誉享三秦美名收, 进京和毛主席握过手! 农民诗人王老九, 心随百姓喜和忧, </p><p class="ql-block">魂绕故土歌出喉, 唱出生活的新节奏!</p><p class="ql-block"> 歌颂党的好领袖, 吟唱农家康庄路,</p><p class="ql-block"> 生活佳酿绵香酒, 奉献出佳作一首首。 忆及老九创作路, 贵在本真有追求,</p><p class="ql-block"> 心血浇铸描锦绣, 好一本乡村乡情回忆录! </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创作指引路,“双百”“双为”记心头, </p><p class="ql-block">文学陕军壮志酬, 初心不忘书描新春秋!</p> <p class="ql-block">读王老九轶事挣勺把感</p><p class="ql-block">文/钻石</p><p class="ql-block">王老九,似东坡。他在富平有传说, </p><p class="ql-block">传经送宝情谊重,更为咱们留赞歌:</p><p class="ql-block"> “富平是个诗窝窝,诗歌还比牛毛多。</p><p class="ql-block"> 唱了三年六个月,还没唱完个牛耳朵”!</p> <p class="ql-block">读王科老师《王老九轶事》感</p><p class="ql-block">文/曹军</p><p class="ql-block">德高必有芳邻,品厚必有知音;</p><p class="ql-block">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p><p class="ql-block">我骄傲,我是临潼人 </p><p class="ql-block">骊山举火戏诸侯,渭水之滨好家国 。</p><p class="ql-block">我自豪,我是临潼人</p><p class="ql-block">七里关山八里屯,十五里岳阳跑死个人 我骄傲,我是临潼人</p><p class="ql-block">过一腊八长一叉把 ,过了油槐到交口 </p><p class="ql-block">我自豪,我是临潼人</p><p class="ql-block">银桥乳业叫的响,神东村里寻老九 </p><p class="ql-block">我骄傲,我是临潼人</p><p class="ql-block">北田产业人人夸,精准扶贫到农家 </p><p class="ql-block">我自豪,我是临潼人</p><p class="ql-block">田园牧歌新农村,一代诗圣王老九 </p><p class="ql-block">我骄傲,我是临潼人</p><p class="ql-block">民风淳朴说诗乡,广种薄收庄稼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