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黑”里的“南昌鬼子”

江右茶客

<p class="ql-block">  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了,南昌人在江西其它地区人的印象中,口碑并不怎么好,他们说到南昌人时,往往讥讽为“南昌鬼子”。然而大多数外省人并不知道江西本地人会如此黑自己的省城,外省人只晓得江西人被称作“老表”,江西地区是老区。</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的初恋对象是鹰潭地区人,因此我这个南昌人经常奔波在旅客列车上,往返于两地谈着马拉松式异地恋。女朋友的同事和她的同学们,时常对她调侃说,找个南昌人处对象啊,不知道“南昌鬼子”良心大大的坏吗!我笑着问女朋友:南昌人怎么就变成“鬼子”了,你看我这位“南昌鬼子”坏吗?她答复说,不是所有南昌人都是“鬼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同事们都对南昌人背地里称为“南昌鬼子”。这事,都已经过往四十年了,至少在四十多年前,我就听到在江西境内的其他地区人员,称南昌人为“南昌鬼子”了。</p> “南昌鬼子”说法的起始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江西境内会出现“地域黑”现象,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我对此有过分析。一九四九年建国初期的南昌城区规模小,城区人口不超过26万,这个时候,人们都忙于生计,谁也没有闲功夫去折腾,人们普遍单纯。自建国之初至文革开始,南昌鬼子的说法仍未形成。但从文革开始至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之初,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人们的处世观念已经有了不小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程度显著下降,这个阶段,“地域黑”培育的温床形成,这是“黑南昌人”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确切地说,“南昌鬼子”的称谓正是始于七十年代,最初由少部分人提起,然后一传十 ,十传百的流传到全省各地。所谓“好事不留名,坏事传千里”,这大概是江西本省人开始黑南昌人,直至后来发展到黑南昌城的最早开端。去百度、知乎搜索“南昌鬼子”,可以看到很多评论,内容大部分是黑南昌人和南昌城。</p> 纯属臆测的“南昌鬼子”来源 <p class="ql-block">  “地域黑”现象在全国其它地方也十分常见,但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却被本省其他地方人以“南昌鬼子”形容,却是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被黑得最严重的。只要是经常浏览新闻、贴吧、微博、论坛社区的人,通常有这种经验,只要涉及到某个省份或城市文章时,后面的评论区总会看到有人留言,有的评论说某某城市的人不好,素质低下,有的直接表白,我十分讨厌某某地区,有的则口诛笔伐,进行疯狂的辱骂,像把南昌人骂作“南昌鬼子”这种,则属于故意以贴标签方式来进行定义,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对这座城市里的人伤害性不大,污辱性极強的中伤。</p><p class="ql-block"> 有传言说“南昌鬼子”的来源有二,一说来源于抗日期间,有当地南昌人充当汉奸,比鬼子还坏,由此败坏了南昌人形象,“南昌鬼子”由此而来。这说法完全虚构,纯属不负责任地胡编乱造。二说产生的缘由是因为历史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南昌是“新生活运动”的策源地,当时南昌人的生活习惯逐渐向西方靠拢,洋化程度大大提升。而当时中国习惯把外国人叫做“洋鬼子”,因此就把受洋化影响颇深的南昌人戏称为“南昌鬼子”。这个说法也完全是臆测,牵强附会地故作抬升。旧时的上海总比南昌更洋化吧,为啥没把上海人叫作“上海鬼子”,要知道“鬼子”两字,并没有半点褒义的成份在里面。</p> “南昌鬼子”说法形成的重要因素 <p class="ql-block">  “南昌鬼子”说法的出处,应该是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以来,南昌地域特征以及南昌人率直的性格特点在与江西全省各地的人交往或碰撞之后,由南昌之外的部分吃过南昌人亏的江西本地人,将对南昌人日积月累的愤懑,借以“南昌鬼子”来发泄自己不满情绪。本来兄弟城市之间,偶尔适可而止的开开玩笑,并不伤大雅,但分寸过度,就极易产生隔阂,进而互不珍重。抚州地区离南昌较近,但抚州地区的方言富有显著特色。南昌人在茶余饭后,却总喜欢拿抚州话来调侃抚州人,当作抚州人的面,学说着抚州方言,暗寓着黄色段子。如两姐妹中姐姐要出嫁了,母亲为大女儿配了银镯戴上,妹妹见了,也向母亲讨要,向母亲说:“姐姐何咯有银镯,我朗冒银镯,我也要银镯(此处用抚州话读谐音)”,母亲回答说:“捏俚,你还冒大,捏大了也有银镯”。这样笑话抚州人的段子,有点贬损他人的意思,而有些南昌人却当作搞笑的段子拿出来戏说。抚州人听南昌人讲这些段子,心里肯定会有不爽。另有将赣州人称为“西瓜皮”的说法,意喻赣州老城区人滑头滑脑,像西瓜皮一样,走到哪里滑到哪里。“赣州西瓜皮”同样是指过去赣州人为人处事狡猾,喜欢耍滑头,背后整人,欺负乡下人,报复心强等。这个“赣州西瓜皮”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鼓捣出来的,同样属于地域黑现象。这种给一个城市的人滥取外号的做法,实在是很没素质的作派。赣州离南昌路途远,倒是很少有看到南昌人黑赣州人为“西瓜皮”的。</p><p class="ql-block"> 南昌人好像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或者是自认为生活、工作在省城的原因。还是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发现有不少南昌人,把省内各地来南昌的外地人,统统概称为“乡下猴子”,更有少数不良商贩把不会说南昌话的外地人,当作宰客的对象,全然不顾南昌人在全省的形象。以至于我这个数代生活在南昌的地道南昌人,也不得不让自己外地来昌的朋友学说南昌话,外出时少吭声不要说普通话,不然的话,上街购物极可能挨宰。在那个年代里,本地话是通行证,讲当地土话,不会被当作“猴子”遭遇排斥。南昌毕竟比不了上海等外地一线城市,无论是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城市繁华,但想不明白当年部分南昌人,自己的优越感从何而来。想想看,江西其他地区的人来南昌,若听到“乡下猴子来了”蔑称时,会对南昌人甚至南昌城有好感?想必心里恨了“南昌鬼子”千百遍。</p><p class="ql-block"> 南昌人说话听起来很冲,因为南昌方言保留有很多古代入声字,但以南昌话为主的赣方言却是我国八大方言之一。知乎上批评南昌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的老年人,时常不分场合、不顾别人感受地大声说话,文化不高,修养不够。还有不少人抱怨在南昌车站、商场、的士等方面挨过宰甚至受过威胁,于是无差别的放大问题,唱衰南昌。缺德讹诈者,全国哪个城市都有,但毕竟仅是少数人。我们看事情,不能以偏概全,将少部分南昌人的低素质、不文明行为让全体南昌人去背锅,统统将南昌人划为“南昌鬼子”,这锅,确实让南昌人背得很沉重。</p> 特定的产物,需几代南昌人改变 <p class="ql-block">  随着南昌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丰富与充实,如今时过境迁,南昌城里人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已大幅提升、早已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 当然,“地域黑”现象不可能消除,在网络评论中将始终存在,因为人们看事情和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个人感受也不一样。“南昌鬼子”是一个特定时代产生的怪现象,需要南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