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佛寺位于五台山南麓金岗库南蛤蟆石村,地处偏僻,香火冷落。由于年久失修,到了清末只剩下一尊泥塑佛像,经风吹日晒,雪打雨淋,面貌已看不清,大有“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命运,谁也认不清这是一尊什么佛,故把它叫作古佛。</p> <p class="ql-block"> 从南路进入五台圣境,所见的第一座寺庙就是古佛禅寺,也称古佛寺。古佛寺依山而建,坐落在金刚库清水河畔、蛤蟆石村边,弥勒佛山的怀抱。展开五台山千秋史册,只有历代修复古佛寺的记载,不见始建古佛寺的文字。可知古佛寺乃过去佛世所遗留。故有“未开天地,即有古佛,先有古佛寺即有五台山”之说。</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日中午来到古佛寺门前,呼叫住持,热情开门迎送,临别时发现对联曰:色相即逝,不在迎送。我领悟道,世界万物,瞬息万变;今日所有,非昨日所有;明日种种,非今日种种。或者,今日之我非昨曰之我;明日之我非今日之我。</p><p class="ql-block"> (住持,住于佛家,持于正法。久住护持,又称住职,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7年秋天来到古佛禅寺读高小也叫完小即初小四年制高小两年制。解放初教育资源短缺,农村大部以寺庙建校。当时校长是金刚库村的张太明,我在十六班,由此推算,1949年后建立金刚库完小。</p> <p class="ql-block"> 古佛寺牌楼背面留影。几代住持,八方僧侣,还有志愿者,己不是昨日摸样。手机上网,音响诵经,线上线下,无所不能。</p> <p class="ql-block"> 祖师殿己翻修一新。当年是我十六班的教室和寝室。土炕油灯,条桌条凳,几人连坐,挨挨挤挤,描红格,写大楷,命作文,写小楷。</p> <p class="ql-block"> 携来子女重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 <p class="ql-block"> 这些志愿者是来体验吃斋,打坐,念经的人,奇怪女性颇多。口头语曰,小和尚念经口是心非。时下流行网络佛媛,是利用拜佛作广告销售产品的女性姐姐</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冬季金刚库完小迁址石咀普济寺。清水河从寺前流过,夜里水磨声声磨面不停。宿舍里泥盆柴火伴我们度过寒冷的冬季。熄灯铃一响,我一口气将一米外的煤油灯吹灭,同学们谅讶的笑声后是一片寂静。</p> <p class="ql-block"> 校门口, 这是一株千年古树。当时没有这么古老憔悴。树的下方有简易的篮球场,是我课间玩耍的地方。而到冬天便堆满了我们上山打下的柴火。</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每个寺院的前殿,殿里有四大天神十八罗汉栩栩如生神采各异。我们从家里带的玉米面都放在这里,有各路神灵保护显得格外安全。</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过路红卫兵把所有偶像拔头断腿砸得粉碎。现在诸神初心未改得以恢复了尊位。</p> <p class="ql-block"> 善男信女,各类游客,他们怀着各自的心愿,不远万里,驱车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 普济寺前携子留影。法轮常转,祸患不生。</p> <p class="ql-block">1958年秋季,徒步往返上百里来耿镇中学笔试。手提木棍,打草惊蛇,攀羊肠小道,涉滔滔清水河,后观榜上题名,总在一二。</p> <p class="ql-block"> 耿镇中学停课三月,背行李徒步西天河大炼钢铁。与老友趣侃,遥想当年,《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妙语连珠,笑声不断。</p> <p class="ql-block"> 前往台怀镇,一路堵车,限客四万辆,左奔右突,时有擦撞。而路边的黄牛还是万年的虔诚,虽不劳作,仍然吃着草挤着奶,又把皮肉供奉肉食者。</p> <p class="ql-block">避开车流,稍作小憩,绿树青山,小溪潺潺,欢声笑语,忘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联想杜牧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今的五台山也如江南春一样,山沟里白墙黛瓦,新居叠加,牛羊成群,不惧车辆。还有那满山野花,姹紫嫣红,吞云吐雾,如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 昔日山坡上成群的僧侣白塔陵墓已被树荫掩没,草甸上黄牛点点增添了别样景色,要知道,解放前那是穷山恶水,时有土匪出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因堵车进亦忧,退亦忧,未及菩萨顶何时乐耶?于是道法自然,盘陟五台之巅。</p> <p class="ql-block">翻越东台与北台顶,百曲千转,天上地下;心惊肉跳,林暗花明,行程40分来到繁峙县伯强村,这是毛主席路居的地方。我当年住的房子正是毛主席住过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院落己修葺一新,改作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睡过的土炕,我的身上沾满了毛主席的光。</p> <p class="ql-block">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日月高悬,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游记联想(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佛教文化</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领袖,终其一生,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不解情缘,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他不仅从小就有接触、认知,其后更披阅佛经,精研义理,对佛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且时出惊人之语,令世人自叹弗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延安窑洞,头戴红军八角帽的毛泽东与同情中国革命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娓娓而谈。忆及少年往事,他回忆说:“我母亲信佛很虔诚。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信佛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在他的进攻之下,我们只好退让,另想办法。”。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村佛教女性信众,虽然不识字,不能谈经论道,但她一心向善,虔诚信佛,持诵阿弥陀佛暨观世音菩萨名号,未尝一日稍辍。白居易有诗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使忙似箭,还是阿弥陀。”这正是千百年来,广大净土法门信众的日常修持。文七妹的虔诚信仰,连同佛教文化中的诸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深深积淀在她的内心和生活中,成了她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她慈悲大度,心地善良,博施广济,严已宽人,乡里四邻,无不夸赞。由于先前夭折过两个孩子,文七妹生下毛泽东后,为了让他顺利长大成人,她四处求神拜佛,恳请佛菩萨慈悲加持,保佑毛泽东,甚至虔诚发愿,吃起“观音斋”。母亲的影响是巨大的,童年、少年时的毛泽东耳濡目染,也成了一名虔诚的小信众。母亲生病时,他也到处求神拜佛,祈求佛祖保佑,而每逢年节,向观世音菩萨顶礼膜拜更是他不可或缺的“功课”。1919年10月,母亲突然病逝,时年25岁的毛泽东正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惊闻噩耗,五内俱焚的毛泽东星夜赶回湘潭老家韶山冲。他守在母亲灵前,一灯如豆,慈母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如在目前。毛泽东悲痛之余,挥毫写下一篇哀恸感人的《祭母文》,对母亲的慈悲情怀寄予了深深的思念:“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小大亲疏,均侍报赉。” 不久,毛泽东写信给好友邹蕴真说:世界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他母亲就属于这第三种人。毛泽东所推崇的以其母亲为代表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恰恰体现了大乘佛(大乘,译意为车乘,运载之义。谓之 诸大菩萨 将无量无边的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所倡导的“慈悲喜捨”、“舍己度人”的人格魅力与思想境界,这与毛泽东日后大力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又何其相似!(小乘,意如一人一车,只度自己。原罪即生来之苦,必须自我承受别人无法替代之苦。)</p> <p class="ql-block"> 游记联想(二)</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母亲是佛教徒,从小佛教文化植根于鲁迅的脑海中,据传曾买阅佛经80余种,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描写了对佛教态度的三种人:</p><p class="ql-block">一,和尚。</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 鲁迅是以嘲弄的语气来白描和尚们的言行举止, 他笔下的和尚大多对佛教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吃斋念佛、修习佛法而渴望得道的僧侣, 而是受现实利益驱使的披着和尚外衣的俗人。</p><p class="ql-block">二,名流政客</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 他经历了清朝覆灭、民国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日军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对鲁迅的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以后, 国民党政客戴季陶等人邀请当时的班禅作法, 举办了“仁王复国法会”、“普利法会”等活动。当时上海、北平等地的要人也纷纷联名发起所谓“佛法救国”的活动。国民党高官们打着学佛法行佛事的幌子愚弄百姓、收纳钱财, 表面上声势浩大, 内里藏污纳垢。一九三四年, 国民党高官戴季陶、褚民谊及下野军阀段祺瑞等人邀请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 活动在于劝人捐助“法资”, 或超度先人、或保佑父母、或为自己解难、或为他人消灾, 冠冕堂皇的旗号下是层层叠叠的利益。同年, 戴季陶曾捐款修建吴兴孔庙, 他既尊孔子又拜活佛, 必然是不信教的。由此, 国民党政客在鲁迅笔下鞭辟入里,丑态百出。</p><p class="ql-block"> 三,百姓</p><p class="ql-block"> 鲁迅笔下的民众常常是封建迷信的、麻木不仁的形象。他们缺乏理性, 遇事就去求神拜佛,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无奈地期待着他人的解救, 却往往想不到最应该做的是自救。佛法盛行的当时, 民众口中常出现“佛”、“保佑”、“阿弥陀佛”等口头禅, 然而其形式主义与心理安慰远大于真心念佛。他们甚至以自身的想象来曲解佛教, 如百姓们将“焰摩天”(指闫罗),“牛首阿旁”(牛头牛脚的鬼卒)理解为地狱的主任, 给他们定了官阶, 又创造性地发明了具象化的“无常先生”,(无常指变化不定终将灭毁) 甚至还为无常配了人间的妻子, 好让他们成双成对。毫无疑问, 他们对佛的认识不够深刻, 他们的“念佛”与形而上的思想关联不大, 反而是形而下的需求更多一些。鲁迅为了唤醒民智、破除迷信, 塑造了一个个表面拜佛内心可悲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作品里选取了一系列“信佛”、“念佛”的民众来填充故事情节, 这些人物深陷于封建迷信之中, 他们的拜佛源于对生活的担忧, 鲁迅借众生拜佛之态来叙写这个荒唐的世界, 荒唐的世界里处处念佛而处处无佛。</p><p class="ql-block"> 鲁迅认为佛教作为宗教之一并无恶意, 认为佛经里也蕴藏着大智慧, 然而经由政治势力抬举, 佛教已变质并且愈加成为封建迷信。</p><p class="ql-block"> 三,联想现实想说点什么?只说一点,共产党员不能参加任何宗教组织。就此辍笔,说多了让人生厌。</p><p class="ql-block"> 张仲贵记于2022年.7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