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知青的🔥红青春 之二留誉下岔沟知青高俊兰回忆录

自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时代的召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历史的重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一知青生活片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留誉下岔沟知青 高俊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时光不能倒流,往事永生难忘,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半个世纪以来,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令人回味,特别是环绕心中的一桩往事,那就是我们的“知青”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全国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远离城镇,远离家乡,踊跃报名奔赴祖国边疆,奔赴农村,接受新型的教育——贫下中农的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75年初,正值我高中毕业之际,柳林县委在柳林东风剧场召开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动员大会,我们满怀激情参加了大会,毅然绝然的报名投身于这一光荣而伟大的战斗行列,到广阔天地插队落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975年2月1日(即大会召开的第二天),柳林中学校园内锣鼓喧天、人潮涌动,县委县知青以及领导、同学及群众,在这里为我们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我们这一批知识青年身背行李,胸带大红花,光荣地坐在大卡车,在亲人和同学的欢送下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奔向广阔的天地插队落户。和我一起被分配到柳林县留誉公社下岔沟生产大队的共四名女生,高俊兰18岁、张花兰17岁、刘玉生20岁、杨耀平17岁,在一路欢声笑语和汽车的颠簸声中,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插队的目的地——下岔沟村。下车后,我们受到了公社领导、村支书及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并设宴招待了我们,同时给我们安排了一孔窑洞,我们四人吃住在一起,就此开始了第二个家的生活。即“知青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曾经的青春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下岔沟村是距县城较远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那时村子里连电都没有,环境条件比较艰苦,唯一好的就是交通还比较方便,有一条县级公路,也就是“柳石公路”,横贯村庄。我们四名女知青,每天同住同吃同劳动,很是团结,真可谓,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煤油灯啊)。在如此的环境中生活,我们并不觉得孤单与寂寞,这里的农村群众勤劳善良、忠厚老实,对我们很好,关爱有加。为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日常劳动中他们教会了我们学农活,带领我们修田、打坝。春播至秋收,使我们掌握了最起码的一系列农业技术。更让我们享受了勤耕劳作收获的甘甜。同年10月,我作为下岔沟知青点的联络人,赴吕梁地区“五七干校”参加了一月之久的知青培训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虽然不再年轻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仍然精神焕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转眼到了1976年初春,当时留誉公社兴修水利工程(干渠),在各大队招收民工, 这绝对是苦差事,没人愿意去,我们下岔沟村的四名女知青首当其冲,身背行李又投身到兴修干渠的大兵团作战之中。直到1977年,刘玉生顶班替父,第一个回城到穆村供销社上班,杨跃平转插杨家峪公社,张花兰回村开了磨面机,高俊兰赶巧调公社,成为当时十大员之一【放映员】。并在之后荣幸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年底,全国知青大返城,高俊兰、张花兰分别回城参加工作,分配于柳林县庄上供销社,柳林穆村供销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至此,我们的知青生涯告一段落,也算结束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们中国知青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今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但在我们的心中却记忆犹新,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不仅历练了我们的意志,并体现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今生无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涉及万户千家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是历史的召唤,时代的产物,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我们在广阔天地的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俊兰简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高俊兰,女,1957年7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64年—1975年完成小学至高中学业,1975年1月柳林中学高中毕业后,于同年插队到柳林县留誉公社下岔沟大队。1979年分配到柳林县庄上供销社,1985年调柳林化肥厂。2002年企业破产下岗,2003年办理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知青生活感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五年的知青岁月,不仅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而且挑战了自我,为日后面对生活的艰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靠着知青经历,我战胜了工作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困难,体现了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向社会彰显了我们这一代人淳朴、善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风采,证明了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得起风雨,见得起世面的一代人。我不刻意找苦吃,但我绝不怕吃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