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上杭一中一一我的故乡回忆(音频版)

米米

<p class="ql-block">音频制作人曾进英:原上杭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持国家语委甲等乙级播音员等级证书。退休后被上杭老年大学特聘为校艺术团常务团长。上杭一中校友(1980年-1983年就读于上杭一中,袁文彬初中同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新春回上杭和初中同学一起举杯祝福祖国,祝福新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新春上杭行》和初中同学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上杭一中初中同学作为亲友团到岭南美术馆参加《图像的维度》一一袁文彬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初中毕业合影。</p> 母校上杭一中一一我的故乡回忆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姐姐转发来一个美篇《回到那年/难忘的师生聚会》,那是两年前近十位上杭一中的老校友来姐姐上海别墅家中看望我九十几岁的父母,一群退休老人笑靥如花,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像年轻人一样开心地唱歌跳舞,展示厨艺,分享美食,每一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快乐,流露出历经岁月沉淀却依旧浓烈的师生之情。我知道这是父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过的一批学生,他们也在上海居住,这样的聚会有过多次。半个世纪过去,这份师生情依旧这么的情真意切,令我很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秋天又逢上杭一中的110周年校庆,我在微信群中看到很多校友写的回忆文章。姐姐叮嘱我也写一篇,毕竟我们父母在上杭一中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我们家四个兄弟姐妹都是在上杭一中出生长大,作为"一中的小孩"应该要有所表示。姐姐的话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很多回忆像一帧帧老照片浮现在我脑海,心中泛起许多尘封已久的故事,以至一时间又感到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对一般校友而言,上杭一中是他中学生时代的一段青春记忆,而对我来说,上杭一中是家庭历史和个人成长史的混合,像一壶陈年的老酒,味道悠远而醇厚,绵久而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小时候上杭一中百果园里的花草芳香,夏天桃子树上的蝉鸣鸟叫,龙眼树叶在微风中的婆娑摇曳。我们家厨房门前有一垄外婆开垦出来的菜园子,藤架上开满黄色的花朵,回忆起这些画面,我耳边仿佛又响起外婆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和她慈祥的笑容。民主楼前还有七八株高大的棕榈树,在大风雨过后总会掉下几窝羽翼未丰的小麻雀。傍晚在篮球场和沙坑里满是追逐嬉闹的小伙伴,操场边上有一口老井,井水清甜,冬暖夏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民主楼"是民国时期英国人盖的欧式风格的教会建筑,旁边那座高大的天主教堂被改造成羽毛球馆,高高的窗户上依然镶嵌着五彩斑斓的玻璃。我的两位姐姐都曾在这里学习打羽毛球,她们的队友周金灿后来进入国家队并获过羽毛球世界双打冠军,而羽毛球大满贯世界冠军林丹是我哥哥同班同学的儿子,这说明了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杭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客家人聪明勤奋,民风淳朴。上杭一中61届还出过一个全国高考理科状元邱维声(后来在北京大学被评为十佳教师),而上杭一中校舍有一部分就是清朝同治十年的武状元丁锦堂别墅旧址,故一时传为佳话,武状元府又出文状元,此地真可谓是文武双全的风水宝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上杭一中人才辈出。在前辈先贤中,刘鹏飞先生是最受尊敬的物理名师,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博学多才,在五十年代他跨界设计了上杭的三大建筑:县大礼堂、县医院大楼和至今矗立在县广场中心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并留传下"盖完大礼堂只富余几块砖"的神奇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邻居胡善美先生是地理老师,他发表了很多科普文章,八十年代中期他调到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当社长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赤脚大仙"外语老师蓝坤书先生,我经常看到他光脚赤膊地在校园里疾走,只有在冬天才会穿双老解放鞋,这旷达不羁的行为在小孩眼里简直像个疯子,但父亲告诉我蓝老师精通俄文英文(英文完全自学),学识渊博,翻译了大量文献,是位特立独行的高人。当年我姐姐是英文专业大学生,每次和坤书老师见面他都要用英文交谈。对不修边幅的坤书先生来说,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精神的修炼,他像圣雄甘地一样,物质极简,灵魂丰盈。听说先生去逝后还把遗体无偿捐赠,真是位超凡脱俗的高洁之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1940年的上杭省立中学(上杭一中前身),父亲赖元冲和十几位爱好文学诗词的同学共同创办了“漪丝社",老照片中依然可见这些民国中学生的英姿勃发。1948年父亲从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师大的前身)毕业后又回到上杭中学任教。年轻时的父亲不仅文采出众教学认真,还经常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有着很好的人缘和口碑,文革前他一直担任上杭一中的语文教研组长。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我父亲组织上杭一中师生排演话剧,扮演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已、阿Q、闰土、祥林嫂等人物,在留下来的剧照中,我惊讶于他们对人物的理解远超后来的影视演员。也是那段时间厦门大学曾为我父亲给上杭一中发过商调函,但当时的校长不舍得父亲离开而压下,使父亲错过了一生中重要的一次提升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1976至1986这十年间,父亲参与了十三卷《汉语大词典》的编撰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最为重要的大词典国家工程。父亲在1986年他59岁临近退休的时候调入龙岩师专,至此我们全家搬离了上杭。在2012年上杭一中100周年校庆时,当时的上杭县文化局长黄连池先生编写了一出话剧《雄鸡一唱天下白》并亲自主演,讲的就是"漪丝社"和文革中父亲因讲解诗词遭受批斗的故事。"漪丝社"的十几位成员和我父亲保持着一生中最持久的友谊,九十年代还出了五本一套的《漪丝小丛书》,他们各自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最深的是杨祖诚先生的《哭不得就笑》,记录了他在文革中遭受的磨难,真实鲜活的文字令我深感震撼。父亲和他这些老友们的书信往来是他晚年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多年后我也成为一名教师,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的耳濡目染无疑对我影响很大,在潜移默化中,父亲已成为我的榜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小时候上杭一中校门斜对面有个小人书摊,一分钱看一本,加蜂蜜的仙草冻五分钱一碗,童年时代的我兜里要是有几枚硬币,放学时一定会到那里看几本小人书再要一碗仙草冻。因为我从小喜欢画画,父亲带我去拜访了他中学时的老师,八十多岁的老画家罗晓帆先生,罗公公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受教于刘海粟、丰子恺,是上杭城内最有名望的老画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又跟上杭-中的廖伟民老师学画,廖老师也是父亲文革前的学生,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我至今还留着廖老师于1976年大年初二护校时在传达室给我画的一幅素描肖像,八岁的我戴着一顶雷锋帽,乖乖地做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模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小学毕业后入学上杭一中,初中时的班主任是刚大学毕业的周老师,年轻美丽的周老师遇上正处于叛逆期顽劣的我,有几次差点被气哭。初一时的我还在校园干涸的游泳池里和同学打架决斗,决斗对手是赖先云,现在是国家税务局的厅局领导,去年春节期间赖先云兄带着他的老婆孩子来我在北京宋庄的画室,聊起当年的决斗往事,云淡风轻中己成为下酒的笑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代教我最长时间的是江庆隆老师,他是我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老师,因我痴迷画画严重偏科,很感谢江老师对我理解和爱护,在他的支持下1984年我高一时就考上了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我有篇获奖作文《我的家乡》就是在江老师辅导下写的,他教我查找资料,从历史写到当下:500年前明朝大儒王阳明曾在上杭修建"阳明桥"并留下手书石刻《时雨记》碑;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到上杭创办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毛主席在临江楼上写下《采桑子重阳》等著名诗篇,洋溢着"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豪迈之情,还有古田会议、才溪乡九军十八师的光荣历史;汀江河畔还孕育出华嵒、黄慎、上官周、宋省予等大画家,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上杭有"诗词之乡、书画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在这篇初中作文中我充满了对家乡古往今来人才辈出的自豪感。2018年9月江老师和我的几位初中同学以亲友团的身份参加了我在岭南美术馆的画展开幕式,江老师在开幕式致辞中还提到我作文写得好和少年时期就有的画家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也特别感谢我的美术启蒙老师廖伟民先生和他创办的上杭一中美术兴趣小组,当年上杭一中在龙岩地区和福建省中学生美展中获奖无数,培养出了一批批美术人才。我大哥是美术兴趣小组的第一批学员,他学生时代就能写一手好字,我开始学画也是受了大哥的影响。在高我几届的画友中,肖伟后来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现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他参与火神山医院设计,他设计的项目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出;师兄胡益通现任闽西画院院长,是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而上杭一中现在的美术老师吴绍庆,又是我在福建师大任教时的学生,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上杭的几十年间,我曾回过家乡几次。每次友人都会带我参观新校区和状元湖,但我最想去看的还是当年生活过的一中老校区,现已无人居住的民主楼和天主教堂,并到城西老街尝尝牛肉兜汤、肉甲子、仙草冻这些家乡的风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的上杭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和高速公路己非常现代化,美丽的汀江现在是龙岩市的水上运动中心,水天一色的山城美景令人留连忘返。林丹羽毛球馆修缮一新,肖伟兄设计的"客家缘”建筑群宏伟壮观,己成为新上杭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丘逢甲诗中美丽的上杭城作为红色圣地、客家古邑、生态福地,曾经的贫困县在2021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位列第64位。而我的母校上杭一中,也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子,上杭一中的校友遍布海内外,在各行各业中成为优秀的人才。在我这篇充满记忆碎片显得凌乱跳跃的文字里,寄托着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杭一中,我的母校!这里存放了我太多的青春记忆和梦想。我祝愿我的母校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并谨以此文向我的故乡和母校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袁文彬</p><p class="ql-block"> 2022.5.2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文彬, 1968年出生于福建上杭县,1980-1984就读于上杭一中(1984年高一考上大学)。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6毕业于中央美院助教进修班,2007年中央美院访问学者,现为天津美院教授、油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政协文史馆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曾在武汉美术馆、天津滨海美术馆、岭南美术馆、凤凰艺都美术馆、威海半岛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参加国内外许多重要学术展览。中央电视台11频道《翰墨戏韵》栏目曾十余次拍摄袁文彬个人专题及展览写生活动专题节目,并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及湖南、天津、四川等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画册八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