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剧院魅影

傅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洲人的音乐素养是有历史传承的。大大小小的欧洲国家应该还保留众多的音乐厅、歌剧院,最熟知的莫过于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中国的多个歌唱家在此举办过独唱音乐会,而巴黎歌剧院则是另一座气势恢宏、在欧洲闻名遐迩的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听歌剧,大约沒多少中国人去欣赏、去体检过,我也是其中一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早听歌剧应是四十多年前,电视屏幕上播放《江姐》《红湖赤卫队》,那叫‘看’歌剧,不叫‘听’歌剧,也沒真真正正进入叫“歌剧院”的地方。当时的中国,人们习惯的最多也就是看“话剧”,如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岀》,郭沬若先生的《屈原》《蔡文姬》等。那时的舞台是多功能的,既可演出京剧,越剧,黄梅戏及豫剧等中国传统地方剧种,也可以出演杂技,魔术,相声,快板等曲艺节目,扯上一块白幕布就可放电影。总之,那时还沒有专门的歌剧院,老百姓对歌剧的了解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小触碰了一下“歌剧”是七三年在北京三舅家,家有一台老式留声机,是三舅五十年代留苏时带回一台留声机,我到北京就住在三舅家,他上班,我一人在家,无事做,偷偷的打开留声机,在数十张黑色胶木唱片里找岀几张中国唱片,其中一张是李光羲演唱的《茶花女》片段,那时还不知道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也并不知道李光羲是演歌剧,只知道他是在唱歌,在听着歌词里冒出了“啊,我爱你,啊我爱你,我的朋友我爱你……”,我被歌词“我爱你!”吓了一跳,赶紧关停留声机,那个年代这样的词语是所谓“封、资、修”的一套,是禁语。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那一声声“我爱你……”至今难忘。再听到李光羲先生演唱的歌剧《茶花女》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日子,我也阅读了小仲马的原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远了,这不人在巴黎,想想看,还有哪些景点是必须要去还沒去的?“巴黎歌剧院”是不二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上班,我和妻带着小外孙在巴黎的街道上看着街景慢慢悠悠向巴黎歌剧院的方向走去。虽是第一次去,但也不算难寻,打开手机上的谷歌地图跟着箭头方向走就是了。约走了半个小时,就看见了不远处巴黎歌剧院的侧影,不觉加快了步伐。我们来的早,买门票不排队,成人票好像是10欧元,小外孙免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拿着门票我们并不急于进,人少正好拍照。妻举着“苹果”对着歌剧院正门、侧面完整的拍了一遍,顺便也给我,我给她照了几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一个对摄影不那么钟爱的人,看见好的景观,更愿意用眼用心去抚摸,会印在记忆里。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跃岀记忆图库里的画面会逐渐减少,留下的定然是精品。年轮的旋转也会让画面慢慢变得模糊、朦胧,幻成记忆里淡淡的美,淡淡的忧伤,因为最美的期待已然也会戛然而止,而美好的事物及庄重仪式感的画面因你拍照留影而永存,永恒,如果还留有声音,那会是生活慷慨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侧门与雕塑</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正门</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众多门中的一扇门</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侧面</p> <p class="ql-block">绚丽的顶部和水晶吊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巴黎歌剧院前,我是做了功课:</p><p class="ql-block">十七世纪意大利歌剧风靡欧洲,称霸歌剧舞台,受此影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造皇家歌剧院,也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后毁于一场大火。直至近二百年后法国政府终于决定再建巴黎歌剧院,它是由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所设计,所以巴黎歌剧院全名也叫加尼叶歌剧院,它全长173米,宽125米,建筑面积11237平方米。巴黎歌剧院有着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时容纳450名演员。剧院里有2200个座位,演出大厅悬挂式分枝吊灯灯重约八吨,其富丽堂皇的休息大厅简直可与凡尔赛宫大镜廊相媲美。整个大厅装潢豪华,四壁和廊柱布满巴洛克式的雕塑、挂灯以及绘画,如同打开的精美首饰盒,奇世珍宝令你眼花缭乱。同时它又不乏浓郁的艺术氛围,所以是休息期间观赏、社交的理想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黎歌剧院建筑结构奇特且复杂,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门钥匙,它还有6英里长的地下暗道和地底层有一个容量极大的暗湖,湖深有6米,每隔10年剧院就要把暗湖里的水全部抽岀,换上清洁的水。</p> <p class="ql-block">魅影</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繁复的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令人炫目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小外孙又看到啥新奇的</p> <p class="ql-block">帷幕降下的,游客也要感受一番剧院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5年1月5日第一部歌剧《犹太少女》在歌剧院上演并正式揭幕,不幸的是20年后歌剧《忒提斯与培雷》的演出中悬挂在观众席上方的水晶灯因电线短路走火坠落,一名观众不幸丧命。这件事后来被法国著名侦探、悬念小说家斯通勒鲁创作写下《歌剧魅影》,后拍成电影和音乐剧。巴黎歌剧院不仅建筑构造的奇妙,它的极尽奢华装饰,以及发生在剧院里的神秘故事现代人观览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不虚此行的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丽,金壁辉煌是巴黎的皇宫,博物馆以及与贵族有关建筑的共同特点。走进巴黎歌剧院,目光环绕四周,我在寻觅什么,其实眼中的一切都是眩目的奇妙的新鲜。我们沿着大理石的台阶拾级而上,正前方及两侧:各种生动而不甘寂寞的雕塑仿佛要跳脱岀他(或她)固有的已经非常显赫的位置与现代人做一番近距离的交流,诉说几百年来,人们对他们公正或不公正,准确或不准确的评价与描述,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存在感似乎已不那么重要,此时此刻,来到神态生动且又似带有体温的雕塑近前,谁不愿意心怀膜拜多看他们几眼,并用相机留住他们辉煌的存在,再次从记忆中搜索岀创造岀有如鬼斧神工般技艺的大师们,记忆与情愫对于令人傲娇的“存在”,永久不会留下遗憾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古董级的歌剧演出服</p> <p class="ql-block">什么吸引了小外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剧场来到休息间,这里还是过去装饰的模样,带着年代感,明亮宽敞。在恰到好处的空间,玻璃柜里展示着古董级的长裙,粉色、红色、淡绿……已失去了当年穿戴在剧中人物胴体上的绚丽,不再光彩照人!一件,二件,三件……件件如此,时间洗尽铅华,美好化作一缕清风,灰飞烟灭!好似还有飘浮的清影时隐时现,那历史文化的底蕴并未磨灭!</p><p class="ql-block">不知巴黎歌剧院近期是否还有歌剧的演出,很想透过辉煌的外表,看到她真正的精隨之耀眼光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是上午,剧场内却是夜歌剧或明或暗的氛围,小外孙独自进入了私人包间,包间里很暗,忽然想到当年的王公贵族侯爵、伯爵及夫人(或情人)定是这里的常客。此时的我像一个伺者陪在小外孙一侧,小外孙眼盯着斜下方的舞台,而舞台上什么都沒有,垂下的幕布遮掩,不再幻变出当年的舞台魅影,看不到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吕利的《爱神与酒神的节日》,斯特拉文斯基的《夜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想多了,这里确实上演了一幕幕精典的大剧,我们只是这舞台前的匆匆过客。这里只属于养尊处优的王公贵族、太太小姐们,他们平静的生活不缺少红酒、香滨,香肠,只缺少的是新鲜感的刺激和展示新做的漂亮晚礼服及风情万种之仪态,并相互间重复着无数遍无聊话题。整个剧场弥漫着扑鼻的巴黎香水味的气息。这是上流社会的人间天堂、特权和福利。而可怜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里的穷人还在巴黎下水道里为一片片面包发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两座雕塑守护歌剧院其中的一扇门</p> <p class="ql-block">高高在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老师在讲述歌剧院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岀梦幻般的时空,好似走出几百年,走岀巴黎歌剧院,现实的阳光扑面而来,在巴黎歌剧院大门外一侧,我的一个回眸,留下了至今难望的画面。初以为是人体雕塑,古铜般纯然一色,一动不动,定睛一看是一个真人,他手里拎着的小篮子里有少量欧元硬币或纸币,他很专业也很敬业,游客很少,他依然纹丝不动,我心怦然,顿生怜悯,他的艺术行为如此价廉,那些追着行人乞讨,让人生厌的乞丐却收获颇丰。我掏出一欧元硬币让小外孙放进他的小篮子里,我们不是富人,只能如此。看了这一幕,拍下小外孙与之合体的一幕,留下难以忘却的存在。心里慨叹,这个一动不动看着不再年轻的行为艺术家,他活着的意义,他有梦想吗?我们知道许多艺术家在成名前不为人知,生活的困顿艰辛非我们常人所能感受到和承受的。我们所知的许多画家音乐家都是在去世后才让后人仰慕。妻提醒道:该回去了。我却心意难解,频频回头,心心念念不忘歌剧院大门一侧,那尊雕塑似也,一动不动的“铜铸的魅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歌剧院似乎是高雅的艺术殿堂,歌剧也是充满“洋味”的美声唱法,美篇的朋友们,您到歌剧院听过歌剧吗?诚挚的邀请您参加说说歌剧在中国处与什么地位,中国歌剧能否普及的讨论?欢迎说说您对中国歌剧的见解和想法。</p> <p class="ql-block">小外孙和雕塑般的行为艺术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