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的凌海市(原锦县)石山镇域内有个小山村叫驿马坊,驿马坊村西偏南方平地突起一团山峰,大大小小共有十三个山头,古时人们称此地为十三山,逐渐地,人们把“十三山”称为“石山”。<br> 驿马方村西的十三峰山属医巫闾山余脉,自古就是风水宝地,有一年乾隆皇帝御驾故都途经此地并留有诗作“巍峨天外见芙蓉,夜雨新添罗黛呈,自是闾山行尽处,画图云拥十三峰”。十三峰因此而得名。 我的老部队,原中国人民解放军81404部队,就驻防在凌海市石山镇驿马坊村石山脚下。 这就是81404部队(原步兵第117是坦克团)简洁威严的正门,该部队于1996年10月撤编。此门默默守护和见证着这座军营数十年的兴衰与变迁。 这是团部大操场,南侧墙外即是张作霖墓园 <br> 我曾在此服役20余年。在这座绿色营盘中,我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团职军官。<br> 我在基层连队任主官期间,所在连曾于驿马方村结为军民共建单位。在团司令部机关工作期间,曾多次陪同上级首长及兄弟部队的领导参观张大帅墓园。 团部大操场与张作霖的墓园只有一墙之隔。墓园被大片的苹果园包裹着。看果园的申老先生被锦州市文物管理部门聘为张大帅墓园的管理员。每年秋季苹果成熟时节,战友们都要去墓园内的果园买苹果。张作霖墓园也是坦克连队战士们每天去坦克车场哨位站哨的必经之路。团部西墙外分别建有坦克教练射击场、轻武器实弹射击靶场和坦克驾驶训练场。 <p class="ql-block"> 石山山东南侧有一片果园,那里埋葬着一位近代传奇人物,他就是东北王张作霖。</p>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小名张老疙瘩,世称张大帅。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张作霖后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最高权力者。 图为张作霖在接见外国使节时接受仪仗队的致敬 东北王张作霖,出身草莽,凭借着自己的手段一步步做到了东北地区的统治者,甚至一度染指北洋政府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军阀。<br> 张作霖坚定维护自身的利益,拒绝与日本关东军合作,结果遭到了日本人的暗算。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火车回沈阳时,在皇姑屯遭到日本人事先买下的炸弹袭击,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后救治无效不幸身亡。 图为皇姑屯爆炸的惨烈现场 民国初年,张作霖委托其通晓阴阳的姐夫吴永恩和某名师觅得此处,并出资买下土地40晌,开始修建自家墓园。民国二年,张作霖将母亲遗骨从黑山移葬于此,立为主坟,后其妻赵氏(张学良母)从葬此。张作霖1928年6月被炸死,停柩九年,后于1937年6月归葬此地,与赵氏合茔。<br> 由于驿马坊这个张氏主坟是张作霖亲自选定,先葬下其母,后葬了原配夫人,不难想象,张作霖生前肯定会留有遗愿,死后要葬在驿马坊的。<br> 张作霖葬在驿马坊村,是他的旧部张景惠等人操办的,这墓园原本是张作霖自己选定的祖坟,他的亡母以及原配夫人赵氏,都葬于此地。将张作霖移葬在这里,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张作霖墓园—— 北纬 41°16′58〃 东经 121°33′46.89〃 (此坐标为 墓园内张作霖与赵氏之圆形墓冢) 曾为一代枭雄的“东北王”张作霖墓,位于石山镇南驿马坊村西头的果树林中,墓园周围为青砖花墙,简朴美观。由园门到坟前有64米长的青砖甬道,两侧砌起马路边石。两座坟墓为水泥筑成圆拱型,一座是张母王太夫人之墓,一座是张作霖与赵氏夫人合葬之墓。 <br> 张作霖大帅墓园占地面积十五亩,墓园面西背东,正西面对着三座山峰,分别是马鞍山、印山和猴山,有“马上封侯”“封侯挂印”之意。又有“两山夹一杠,辈辈出皇上”的说法。 张作霖墓园正门两侧的石柱镌刻着“佳兆千秋开驿马,孝思百世仰兹乌” 走进张作霖墓园,64米长的青砖甬道通向坟茔,在墓园甬道两侧矗立着两甬座碑,碑身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座为龟跌座。北侧,民国五年(1916年)时任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给母亲立的“王太夫人墓碑”,额篆“王氏墓碑”。 南面一甬则是宣统二年皇帝溥仪赐给张作霖母亲的诰命碑,额篆“光增泉壤”。 张作霖没有葬在“元帅林”,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张学良过早地离开东北后,始终没有能够重返故里。所以,张学良将其父的陵园“元帅林”完全建成,并将其迁葬于此之事,他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遂成终生憾事。 张作霖与原配赵氏夫人赵春桂的合葬墓。这是后来经过整修后的墓园。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还有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张家茔地杂草丛生,一片荒凉,除两甬座碑外,其它建筑大都倒塌毁坏。<br> 据看墓人申姓老先生讲,墓园正门往西方向原有十三道牌楼建筑,在文革时期已遭严重破坏,现已面目全非,所用石料遗失多处,驿马方村庄内有,坦克团部队院里也有之,甚至石山山顶也能找到墓园之残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作霖墓园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8月,锦州市人民政府将张作霖茔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雕作一花岗岩标牌立于园中,阴刻魏碑体“张作霖墓园”。 1985年后,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府3次拨款,责成锦县县委统战部会同有关部门主持维修。经过3次修缮,张氏墓园愈发显得肃穆森严。 <div> </div> 张作霖墓园业经地方政府大力修缮的消息很快传到海内外,并吸引了张氏旧部及海外张家后人。<br> 1986年7月,张学良将军旧部荆有岩、胡震、惠德安、郑殿起4位老人,专程来到石山镇驿马坊村,祭扫张氏墓园。<br> 1986年10月2日,张学良将军的侄女张闾衡女士、侄子张同光先生及夫人,分别从香港、巴西前来祭祖。 重回大陆祭祖的张闾衡女士百感交集,令她最为感动的是那位守陵园老人,在此守了三十余载。 这位年逾80的老人看到张家的后人回来探望热泪盈眶,他说:我等了三十多年,终于等到你们来了,这下我终于放心了,大帅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心了。 1987年5月,张学良将军的堂弟张学文,偕夫人王文瑞及子女,在张学思夫人、全国政协委员谢雪萍的陪同下也来祭扫墓园。张氏后人深深感谢地方政府对张家墓园的修缮。<br> 2014年10月,辽宁省政府将张作霖墓园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5年7月雕作一花岗岩标牌立于园中,阴刻魏碑体“张作霖墓园”。 据有关人士透露,上个世纪90年代少帅张学良也曾打算回国扫墓,但因故未能成行。如今少帅已然仙逝,扫墓便成终生憾事了。 1986年春 ,据辽宁省锦州市锦县政府统战部门通报,张作霖的孙子张同光夫妇,孙女张闾衡分别从香港回来到驿马方祭祖,这是张作霖逝世后第一次有亲属的探望。<br> 当时,香港还没有正式回归祖国,此事有可能关乎祖国统一大业。还有传言说张学良在美国旧金山也想寻机回国祭祖,可能这就是为其打前站。因此,各级人民政府统战部门及驿马方大队都非常重视。 为了做好此次接访工作,驿马方大队领导特向当地驻防部队,步兵第117是坦克团求助,望能帮助清整墓园环境卫生。是年我是在任的坦克一营二连连长,我们连与驿马方村是军民共建单位,经请示团营首长批准,我便应邀利用休息时间带着连队赶到现场帮助简单修整墓园建筑设施及环境卫生,为张氏亲属前来探访做准备。 1986年以来,曾经跟随张学良金戈铁马的几位老战士就来到了驿马坊祭扫墓园,后来还有不少张家的后人也来到了这里。<br> 可是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似乎少了一个最为关键的人,张学良。 张学良在父亲逝世后,却发现自己是如此力不从心,东北军也不再是张作霖时代的东北军了,好不容易痛下决心,冒着杀头的风险干成了一件大事,却被蒋氏父子拴住了大半个人生,他似乎从来没有过真正的自由。 那么为什么张学良一直活到了一百多岁,却从来没有再度回到东北看一眼父亲。<br>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学良是有过回国的打算的,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未能成行。不是不想来,而是不能来。<br>所以,不能给父亲扫墓,也成为了他人生当中的一大遗憾。<br> 那会,陪同在张学良身边的妻子是赵一荻,她曾公开表示过不希望张学良再舟车劳顿了。 这也并不是赵一荻不爱国,她对于祖国的情结也非常深,只是考虑到张学良年事已高,不再适合坐那么久的飞机来回折腾,她这么说的出发点其实还是在于张学良的身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