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窦大夫祠

如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人孤陋寡闻,在此之前好像从没听说过窦大夫祠,只从书本上得知大夫是古代官名。窦大夫何许人也,为何受后人敬仰?今天有机会来到了这里,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好友乘车来到了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尖草坪区上兰村的 窦大夫祠。窦祠开放时间🕙:早上8:00到下午17:00 。门票一人20元,学生半价。我们买了一卡通,凭卡而入。</p> <p class="ql-block"> 进入祠内,我们了解到窦大夫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 犫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的祈雨场所。 </p><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的主要功绩是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 相传春秋时期,窦犨在狼孟(今天的阳曲县一带)开渠修道,他主张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很有一番成就。为避免晋国分裂,他多次规劝赵简子,以致赵简子对他非常不满,认为他不识时务。 晋定公十二年,晋国大旱,汾河水断流,赵简子听说在烈石山下有一眼泉水,泉水不但清凉,而且可以治病,便命窦犨带领一班人马限期四十九天内开凿泉水,灌溉农田,违期按抗旨之罪问斩。 窦犨带领人不分昼夜开挖泉水,烈石山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给开挖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四十九天很快就到了,仍不见泉水的迹象。期限一到,赵简子派人来问。窦犨为了不连累其他人,谎称已开出泉水。他自知自己欺君,不可逃脱。于是,便在一棵梧桐树下自刎身亡。他的死感动了烈石山神,在他死后的一天夜里,烈石山泉眼自开,泉水从无数的岩缝里涌了出来,汇聚成清澈见底的池塘,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泉水灌溉了附近的土地。为感谢这位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功臣,后人为他修建了祠堂,以示永远记得他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坐北朝南,背靠二龙山,南临汾河,名符其实的依山傍水。二龙山古称烈石山,故窦大夫祠古称烈石祠。宋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加封窦犨为“英济侯”,故也称为英济祠。</p> <p class="ql-block">  山门(南殿)是窦大夫祠的一个看点。它南向墙壁上有四幅浮雕琉璃团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技法精湛。是琉璃精品,为元代实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献殿是窦大夫祠最有价值的地方。它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献殿造型雄伟,飞檐翘角,4根直径达0.8米的大柱,将亭顶稳稳撑起。抬头看到的是献殿的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主殿也是一大看点。主殿中塑有窦犨坐像,美髯长须,风度翩翩,神态自若。上有四字牌匾“泽被苍生”。据说窦大夫像左有一梧桐枯木,手摸可除百病,现仍光滑溜圆,光可鉴人。不知现在在不在,反正我没有看到。窦祠八景之一的“神龛梧桐”就是在此。</p> <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祠里的碑文很多,但有一通碑最值得一看,叫透灵神碑。只见一只大乌龟背上驮着一块宽厚高大的石碑,这碑色泽亮白,碑文上写有“烈石祠祈雨感应碑”字样。石碑表面光洁,透凉。(这碑温度比常温低很多,相传用手摸感到碑上有水汽,那么不过两日就会山雨即来。)又因它玲珑剔透,光彩照人,故《阳曲县志》称之为“透灵神碑”。    </p><p class="ql-block"> 这块碑还有个传奇故事呢!相传古时曾有一白发老者在祠堂内居住,他每日都要用旁边寒泉中的清水擦洗这块龟驮碑。天长日久,这块碑越来越明亮,可以照人,老者很喜爱。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石龟驮着他心爱的石碑,爬向河边。梦中,老者情急之下,拎起一根火柱追上,照着石龟的鼻子就打了一下。梦醒后老者发现石碑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再也不透明了,而石龟的鼻子却少了一块。据说现在有灵气和有缘的人来到窦大夫祠,站在大殿的檐柱与石碑成45度角的位置时还可以隐约见到石碑右面一人戴着官帽,身着官服,拱手站立的窦大夫上朝时的影像。 其实,这看似像龟的神兽是龙的第六子赑屃。难怪祠里看到的多是龙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通龟驮碑身体仍然光滑铮亮。因为窦大夫祠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谚语:摸摸赑屃背,一生不受累;摸摸赑屃头,凡事不用愁;摸摸赑屃嘴,夫妻不拌嘴。下次来这里,千万别忘了摸一摸哦。</p> <p class="ql-block">  乐楼(戏台)也是必看之处。它位于祠庙的最南端,现在是景区外面的一座单独建筑,建于清朝时期,采用类似晋祠水镜台的格局,南向为后台,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琉璃剪边,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廊式样;北向是戏台的正台,面阔稍小,只有三间,顶部为卷棚歇山顶。</p><p class="ql-block"> 戏台四根立柱上方的龙头看上去颇有少数民族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祠有一“虹巢”的窑洞也别忘了看看。它是傅山先生在明末清初年间隐居之处。</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更值得一看。虹巢的上方为鼓楼,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鼓楼的四根立柱是方形石柱,而东边钟楼的四根立柱则为普通的木质圆柱。古代建筑都讲究对称美,而这里是个特例。它左右不一,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一种别样的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祠里还有一景名为“二郎手印”,一定要看。就是在石砖地上有一个人的手印。相传二郎神曾在这里的养马间喂马,夜间发现红马跑了出去,赶忙去追,不料被门槛绊倒,他用手托地,在石头上留下一个手印。可是, 祠堂附近的村民却讲了另一种说法,称其不是二郎手印,而是杨六郎的手印,是杨六郎路过夜宿时,夜里追马所致。</p><p class="ql-block"> 仔细看这手印下窄上宽,印记圆滑,相传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将自己的手放进去。 同去的好友伸手试了试,果真合合适适地能将手放进去。只可惜把这照片丢了,很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  左右四顾,看到祠内建筑古朴幽暗,古柏参天。祠周围环境更是十分优美: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泉水温度较低,人称“寒泉”,与翠柏古祠交相辉映,古雅有趣,“烈石寒泉”成为太原名胜之一。寒泉旁小庙前有“灵泉”二字,相传宋徽宗赵佶所书。但我们去时泉水干涸,只看到这俩字。祠旁有明代的保宁寺和清代的观音寺以及近代的赵戴文公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保宁寺是明代建筑,里面供奉着关公,关宁,周仓的塑像。关公形象与平常所见不同的是坐姿,黑脸,三段须,溜肩。</p><p class="ql-block"> 观音殿正值盛夏,大概怕骄阳的缘故吧,门口都用黄色的门帘遮挡,没敢撩开门帘看。</p><p class="ql-block"> 赵戴文为五台人,同盟会员,曾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主任委员,晚年信佛,是蒋介石的忠臣和功臣。公馆为三重院建筑,后部辟有花园,园中有赵戴文墓。我们去时窦大夫祠正在修缮,没有进到赵公馆内部。</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窦大夫祠,你会被一种古朴、沧桑的建筑风格所震撼。这里不仅保存着建于明代的保宁寺、建于清代的观音阁还有民国初期的赵戴文公馆。小小的一个窦大夫祠就为我们展现了元、明、清和民国四个时期的建筑风格,让我们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离开窦大夫祠时,看到周围涓涓的汾河水在缓缓的流淌,有的孩子在赤足戏水。远处斑驳的树影遮蔽了祠堂。窦大夫的故事却在我的心目中久久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