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殷切期待。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为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世界变革风云激荡,教育改革应时而动,新的教学评价的方式随之而生。仅以对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的浅思薄议,来与大家分享。 <div> 一、理念鲜明,落实新课标 <div> 2022 年河北省中考语文命题鲜明地体现了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宗旨,强化课程育人为导向,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地发挥了中考“指挥棒”作用,有助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助力“双减”推行。<br> 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很多。一张试卷,二十二道题将其中诸多学术性词语如“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悬在理论中空的抽象概念实实在在结结实实地给拉到了教学实践中来。<br> 1.文化自信。<div>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凄清美丽的诗句是流淌在中学生朦胧情感河流的经典绝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情语壮是每一个中国人直面艰难的自我鼓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和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浸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诗词是文化自信,文言文是文化自信,对联是文化自信,就连记叙文《寻找“红衣姐”》的真善美也是文化自信,更何况李春雷教授还是土生土长的邯郸人,满满的文化自豪感!<br> 2.语言能力。</div><div> 基础的字词正确书写,如“荒漠”“荒”字不加点,“漠”字为左右结构。yú yuè调值调位和u与ü的正确书写。经典诗文背诵默写,浅近文言文的阅读,对答案的梳理与表述,对作文的构思与写作,每一项都是语言能力,涉及到的每一题都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br> 3.思维能力。</div><div> 整张试卷对思维能力考查更是比比皆是:“长风”“沧海”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诗句考查的是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比较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考查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请从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考查了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阅读部分不论是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还是记叙文阅读,整体都在通过语言文字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试卷处处是阅读,处处考思维,阅读能力强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如鱼得水可跳龙门。反之,则像哑巴吃黄连,苦在心头口难开。<br> 4.审美创造。</div><div> 基础部分第一题要求在上面文段空缺处,填入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既要求考生阅读文段内容,理解分句之间的关系,又要从记忆中翻找或者推敲出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如“银装素裹”“冰封千里”“万物萧条”等,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除此外,“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均是对审美创造的考查,至于作文,“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那‘境’,那‘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作文不设审题障碍,取材贴近生活,主题宽泛自由,想写跑题都很难,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境可描,有情可抒,更是在鼓励考生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造表达。<br> 回溯新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结合具体试题才明白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在落实课标上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苦用心! <br> 二、试题创新,考察真能力 <br> 本次试题形式新颖,既关注了课内经典篇目,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面对同一张试卷,走出考场的学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眉飞色舞欢欣雀跃地来了一个开门红,有人愁眉不展哀声连天地喝了一碗闭门羹。究其原因是题型新颖,没见过,语文能力强的同学能笑对风云,迎刃而解,语文能力差的同学便望洋兴叹,连蒙带猜。试题有效地区分了语文能力即语文核心素养,狠狠地打击了语文学习就是读读背背的谬论!<br> 1.创新性<br> 说到创新不得不提诗文赏析部分,史无前例地出现了课外古诗词阅读《新制布裘》,为了降低难度,诗词赏析考查还是以课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主,但在形式上就形成了课内与课外诗歌的对比阅读,会让一部分同学心里发慌,手中无力。可是它的问题设置确是巧妙非常,第一空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事产生联想”,与后面“《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句式呼应,实则是给了鲜明的提示,降低了答题难度。第二问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此题也是看似难其实简单,就答案而言,如果没读懂课外古诗词也没有关系,只需要答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等的情怀即可。<br> 2.灵活性<br>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解决真实化学问题,在评价与反思中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诗文默写中直接默写题型再也不见踪影,随之而来的是将诗句放在文段中,情境下,也就是考生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应付,必须真正理解诗意句意,否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背了下来也不知道往哪里答。另外,对联题也很有意思,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透露着寻常人家的烟火气,需要考生对《岳阳楼记》熟读成诵,并且结合对联知识以及生活体验来灵活作答,考查点一题多查。再看基础部分第三题,“鲁迅先生是修改文章的典范。比较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病句,却又以赏析题的形式考查了病句的知识点,不可谓不灵活多变啊!<br> 3.开放性<br> 文言文阅读真真说得上是浅近文言文,整篇语言明白如水,并且题设“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是“反复叮咛,殷殷教诲,写出爱子之情。”后加一句“意思对即可”。记叙文阅读说说你对“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做一株小草也好啊,只要心是绿的”的理解。参考答案是“只要拥有一颗爱心,即使不能成为了不起的人,做一个平凡的人也是很好的。”后也加一句“意思对即可”。纵观这几年的河北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多频次闪现“意思对即可”“解说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任选角度,理由合理即可”“言之成理即可”——试题开放程度之大,答案包容性之广,对考生自由表达鼓励之大,前所未有。也正是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将语文教实、教活、教大。<br> 4.衔接性<br> 阅读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启明星,也是灯塔。她能启迪思想,能唤醒心灵,能健全人格。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儒敏先生将统编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以读书为要”,称“新教材专治不读书”。先来看一组数据:1999年《远行的童年记忆》1356个字符,2020年《南瓜·茄子·小鸡》1990个字符,2021年《伟大学者段玉裁》约2200个字符,今年记叙文阅读依然沿袭了河北中考试卷逐年加大长文阅读的惯例,并且大有后浪奔涌赶超前潮之势,《寻找“红衣姐”》已然达到了65个自然段,约2300个字符,不得不说篇幅字数逐年增加,欲与高中接轨,试题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考生高中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读书阅读能力,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br> 此外文言文字词的考查形式由原来的填空题变成了今年的选择题,这是否在强化一个信号——试题具有衔接性,与高中接轨。<br> 三、导向明确,直指“归课堂” <br> 1.回归课堂 <br>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学习强调基础扎实。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一直强调深化基础,关注教材,关注课堂。今年语文试卷依然沿袭了此传统,坚守语文基础,打牢根基,方能楼起万丈。2021年试卷中涉及到的课文篇章达7篇,2022年试卷中涉及到课内篇幅高达13篇包括诗歌、文言文和记叙文。如议论文阅读《略谈文章的结尾》13题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此题涉及《紫藤萝瀑布》和《陋室铭》两篇课文,看似考课外阅读,实则考查对课内文章的把握,需要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掌握两篇课文的主旨和表现手法。依附在新文本的阅读理解上,考查旧文本的学习情况,又是出题的一大亮点。一叶知秋,一题明意,课内文章数量大幅度的上涨,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都在提醒教师有必要将目光回归课堂、聚焦课堂,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br> 2. 活用知识<br>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实质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特别突出,所以我们不妨说“语文即生活”。不仅语文学习的素材源于生活,而且语文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是统编教材的编写,将语文和生活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而语文试题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这有利于让学生从“死记硬背”和“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的无效的压力和负担。这就要求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既要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既要能悟透,又要活用。对应在日常教学中,是要让教师善教,学生会学,而落实的关键在打造高效课堂,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式学习。<br> 四、教学期待,师生共发展 <br>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改革面前,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教师先要努力践行成为什么样的榜样。教育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去改,重视延续性,要守正创新。“正”,就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多年来课改的好经验,所谓“创新”,贯彻新课标,必须尊重和承袭既有的好经验,尊重教学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放眼教育现状,梳理教育问题,改变教学模式,把语文从逼仄的重复背诵,机械听写中解放出来,使语文在抑扬顿挫地吟诵中,在亲身处地的实践中,在百花齐放的阅读中,在万家争鸣的写作中,重归语文学科属性,让语文不仅仅走进学生的知识储备里,还走进茶米烟火的生活中,更走进学生热血沸腾的热爱中。<br> 不求每一位学生神会“余音”,但都能正襟聆听;<br> 不求每一位学生舌灿莲花,但都能娓娓道来;<br> 不求每一位学生目破万卷,但都能静心开卷;<br> 不求每一位学生倚马千言,但都能下笔有话。<br> 莫以故课教学子,且就新标改教法,减负正当下。<br>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单丝不线,孤掌难鸣。让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心手相牵,凝心聚力,朝着全新的语文——拥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博大的开放空间和蓬勃昂扬的活力而阔步向前。</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