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行

大民

<p class="ql-block">  怀着强烈的敬意,我探访了神往已久的大寨。</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民,自力更生,开山造田,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书写了农业发展的传奇,成为了全国学习的一面旗帜,感动了中国,也令世界瞩目。这个当年举国学习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呢?</p> <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大寨村口,就是宽阔的红旗广场,一幅巨大的鲜艳的红旗造型,书写着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农业学大寨”。虎头山景区的门口,也是一个鲜红的牌子,书写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大字,和大寨的情况简介。大寨干部学院牌匾、大寨村名及标语,都是大红的色彩。红色构成了大寨的主色调,昭示着大寨纯正的红色基因,和大寨人的热烈性格。</p> <p class="ql-block">  虎头山已经成为4A级景区了。当年的大寨田多数已经退耕还林,山上绿树成荫,青翠欲滴,其间点缀着亭台廊榭。从山上俯瞰大寨,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林之中,绿树红瓦,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美丽画卷。导游介绍说,旅游业现在成了大寨的主导产业。</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个庄稼郁郁葱葱的地方,谁能想到这就是当年野狼荒草、洪水肆虐的狼窝掌。常言说再一再二不再三,但陈永贵就是在全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两次治理都失败的情况下,硬是第三次组织群众大战狼窝掌,获得了圆满成功,使这个只能长出荒草的地方,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这既展示了大寨人民的拼搏精神,也展现了陈永贵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超凡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大寨展览馆记录了大寨人战天斗地,向穷山恶水宣战,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光辉岁月,再现了他们开山造地、抗灾自救的伟大场景。三战狼窝掌、三不要三不少等经典壮举,让人们对大寨人的精神风貌感动不已。“要想山河变,大干苦干加巧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陈永贵的这些境界极高、充满哲理的话语,让我们对这个头戴白头巾的农民油然而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几次来到大寨,对大寨和陈永贵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概括总结了大寨精神,并称赞陈永贵是“没有文凭有文化”。叶剑英、郭沫若也都先后来到大寨,分别赋诗称颂大寨精神。</p> <p class="ql-block">  陈永贵这个穷苦出身的孤儿,对共产党有着深沉的爱,正是这种深沉的爱,引导他带领群众向自然宣战,与贫困抗争,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自己也一步步走上了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直至国务院副总理的领导岗位。但他从未离开过大寨这方热土,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也坚持三三制,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大寨参加劳动,保持着最本真的庄稼人本色。逝世后,又把骨灰洒在了他挚爱的虎头山上。大寨人民为了纪念他,给他打造了这座高72米、宽38米的巨幅雕像,让这位享年72岁、有38年党龄的老书记永远守护着他深爱的大寨。</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一样吹拂着虎头山。接受了市场经济观念的大寨人,也不再开山造田了,他们开办旅游、创建工厂,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但他们不忘初心,发扬的还是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发展的还是村民参与的集体经济,走的还是共同富裕之路,老年村民有养老金,学生上学有奖学金,真正做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心思上,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景象。大寨的红色基因还在延续。</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大寨了,一些东西还在胸中激荡。是什么赋予了大寨如此大的魅力?是大寨的红色基因。红色在可见光谱中,衍射能力最强,视觉冲击力最大,红色象征着革命、代表着活力 ,因而红色的大寨总能给人感动、激人奋进。尽管时代的风云变幻,大寨已不再具有标杆意义,但红色大寨的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给我们提供着奋进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寨精神还不过时,在当前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注入大寨精神,仍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