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兵小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韩小鹰的品牌策划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文/刘 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3岁的复员军人韩小鹰挺进广东影视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章 影视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从小就立志在文化艺术天空中翱翔的韩小鹰,最终如愿以偿,他复员后成了珠江电影制片厂科教纪录片的编导。韩小鹰在而立之年,受珠影厂委派,出任中美第一部合拍电影《大班》的中方导演。该片由好莱坞最强创作团队组合完成,在欧美市场获得最高国际声誉和票房。那次合作,令韩小鹰受益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科教纪录片的年轻编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3月,23岁的韩小鹰从部队复员,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报到,成为广东电影圈新时代里的第一代青年电影编导。虽然单位冠名为“厂”,但是,这个“厂”跟别的厂不一样,它生产的是文化产品,这是韩小鹰所乐意做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电影厂除了拍摄八个样板戏之外,不能生产故事片,只能拍摄纪录片。纪录片有哪些类型?在法国,纪录片的分类,只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两种。直接电影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观察,拍摄者尽最大可能让自己变为透明,不参与事件发展,只是旁观。真实电影,观众从中可以看到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互动,拍摄者不同程度地参与和引导事件的走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分类为政论,时事报道,科教,历史,传记,生活,人文地理,舞台等。在当时,珠江电影制片厂更多承担的是科教纪录片的生产任务,因而,珠影厂成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科教电影生产创作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计划经济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科教纪录片的生产流程,与其它类型的纪录片一样,遵循全国一盘棋的原则:由国家各部委办上报科教片的选题,电影局做出选题规划,将那些选题下达至相关的电影厂。资金由国家统一划拨,拍摄周期及主创人员由电影厂负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小鹰刚到珠影厂报到,便被安排做珠影厂科教纪录片的编导。其时,恰逢电影局将《藏医藏药》这部科教纪录片的生产任务,下达给珠影厂。考虑到厂里年纪大的编导们,身体难以适应西藏的高原反应,珠影领导找韩小鹰谈话,希望他出任该片的编导助理,与摄制组一起进军西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给你时间考虑一下,接不接受这个任务。时间很紧,你最迟在明天下午答复我。”厂领导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韩笑当即对儿子说:“你没什么可考虑的,这个任务你必须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笑认为,这是个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在实践中学习的效果,不会比进学院攻读电影的专业课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一早,韩小鹰兴冲冲地回复厂领导:“我听从安排,参加《藏医藏药》摄制组。什么时候出发?我随叫随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影这一摄制组赶到北京,韩小鹰及其同事才知道,即将投拍的《藏医藏药》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片名由华国锋题写,片子的摄制由卫生部部长直接组织实施。原来,藏医藏药之神奇,之神秘,早已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也引来印度“争抢藏医藏药归属国”的大肆鼓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我国历史文献资料显示,藏医藏药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对藏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和生产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有理由对藏医藏药的形成、发展进行科学梳理。为此,国家召集中国顶级的科研单位以及医院重点学科的领头人,由这些医学专家组成考察团到西藏去,对藏医藏药进行科学考察。并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派出摄制组,以电影镜头记录这次科考的全过程。除了为后世提供弘扬与传承藏医藏药的理论支撑,《藏医藏药》这部科教纪录片,还将承担正本清源的重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个团队抵达海拔3650米的日光城拉萨,大家立刻感到了种种不适。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的症状次第出现。在诸多症状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头痛。到了晚上,头痛症状会不明缘由地加重,痛到任你再疲劳,再困乏都难以入睡。来自珠影厂的那位老摄影师,晚上睡不好,白天上气不接下气,全天候的高原反应症状,把他折腾得苦不堪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藏族医药学的形成,有北部和南部之分。于是,专家组开始了从北到南的奔波。从著名的“东宫”布达拉宫,"夏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哲蚌寺,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那木措湖,人烟罕至的那曲,西藏江南的林芝,攀登海拔过万的念青唐古拉山……专家们考察,摄制组拍摄。没有新鲜蔬菜和水果,他们终日靠罐头果腹。这一众进藏全体人员,经历了此前难以预料的困难。没有人叫苦,更没有人退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专家组长达三个月的科考,摄制组连续90天贴身拍摄,韩小鹰成熟了。与他的业务一道“成熟”的,是他那张原本白皙细嫩的娃娃脸——经过雪域高原的强光照射,韩小鹰脸上现出烤过了头的黑又亮的面包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凯旋广州。又黑又瘦的韩小鹰回到家里。韩笑同志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嗯,像个汉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将一大堆素材精选精编,剪辑成20分钟时长的纪录片。《藏医藏药》问世后,以真实的电影镜头,无可辩驳的事实真相,向世人宣示:藏医藏药的归属权在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韩小鹰来到西藏,在世界屋脊留个影是必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布达拉宫前的韩小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韩小鹰在雪域高原的工作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编导助理韩小鹰以正规、专业的技能,将编导后面的“助理”两个字给抹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5岁那年,韩小鹰领命独立编导第一部科教纪录片——《岭南佳果》。从拍摄大纲的确定,到解说词的撰写,到拍摄现场导演,再到后期制作,概由韩导一个人执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下,“用一个好的办法,讲一个好的故事”,已成为制作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共识。对科教纪录片而言亦是如此:科学、人文、技术、艺术的融合,不仅让科教纪录片更加生动,真正走进大众,也让启智益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更加润物无声。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拍科教纪录片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韩小鹰便在无迹可寻的路上,以《岭南佳果》为发端,开始了他无所畏惧的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图书馆,查找福建龙眼、海南椰子、广东荔枝等岭南名果的资料,倒是循规蹈矩。让人们摸不着头脑的是,韩导查阅过相关资料后,转而将查资料的重点,放在了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上,她就是“增城挂绿”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荔枝,岭南四大名果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州增城地区盛产荔枝,其中以挂绿荔枝最为著名。它的最大特征,是果壳上有一道绿痕。挂绿荔枝只有一株,一直以来,人们穷尽思虑,再难大规模扩种。于是,挂绿荔枝被认为是神圣之物。从清康熙年间挂绿荔枝被定为贡品起,人们在数百年间仅仅培育出72株挂绿荔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人“一骑红尘妃子笑”,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不断地被后人在夸赞荔枝时反复引用。韩小鹰没有步人后尘,他摈弃了别人屡试不爽的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实拍阶段,韩导以故事片的表现手法,请专业演员在《岭南佳果》中,将民间口口相传的挂绿荔枝的神话故事,来了个形象、生动的演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八仙中唯一的仙女何仙姑,是广州增城小楼仙桂村人。16岁那年,因不满父母为她私配婚姻,在婚礼前飞身罗浮山而得道成仙。由于思念父母和家乡荔枝的美味,何仙姑经常返乡,以替父母织绣花鞋为尽孝道。在荔枝树下描花绣朵的何仙姑,无意间将绿丝线挂在荔枝树上,从此化成荔枝红色果壳上的那道绿色的痕迹,挂绿荔枝因此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仙姑与挂绿荔枝的这一段传说,经由演员的表演,赋予《岭南佳果》以鲜活的艺术表现力,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用一个有创意的手法,讲一个美好的故事”,韩小鹰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他成功了——《岭南佳果》上映后,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并荣获了加拿大国际科教纪录电影大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后,在韩小鹰先后执导的《白云山下》、《长炼之歌》等几十部科教纪录片里,他都做到了以独特的视角,拍出有创意的上乘之作。在他编导的那些科教纪录片里,韩小鹰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无不兀自散发着耀眼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个故友的故事,令韩小鹰记忆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拍摄《白云山下》这部纪录片时,韩小鹰住在白云山农工商公司的招待所里。晚上闲暇时,他喜欢同该公司一个名叫毕清的中年人聊天。他觉得毕清谈吐不俗,而且见多识广。当时有人告诉韩小鹰,毕清曾经是《大公报》的记者,后来划了右派,记者当不成了,被发配到白云山农工商来跑销售。言下之意,是要他不要同毕右派走得太近,以免中了老右的老毒。韩小鹰才不管什么左派右派,他喜欢听毕右派谈古论今;而毕右派则爱听他说拍电影的创意。他们两个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彼此颇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那种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被拍出一颗55万元天价的挂绿荔枝长这个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韩小鹰(左)在录音棚里进行后期配音的工作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迅速变身双栖影视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百废待兴的中国,终于走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这个重要的节点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是全国的故事片生产厂家,终于可以恢复出品故事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年,做了5年科教纪录片编导的韩小鹰,面临的是向故事片导演转型的重要时刻。在珠影故事片电影的拍摄学习中,他有幸获得了与《董存瑞》的扮演者张良导演、《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饰演张忠良的陶金导演学习合作的机会,成为大导演们拍片的助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广州发生了一件非比寻常的事情:一名产妇在省人民医院妇产科生下一名女婴,在出院回家的路上,产妇将女婴丢弃在一条小巷子里。被路人发现后送到医院,这名女婴的父母随之浮出水面。这时,女婴父母非但没有抱回自己的骨肉,反而以医院偷换婴儿为案由,将医院的医生护士告上法庭。这起无头案的审理拖延数年,女婴在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喂养下渐渐长大。后来,此案经由《羊城晚报》的一位女记者披露于报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报纸辟出版面,刊载读者的讨论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小鹰捕捉到这个热点新闻后面的社会价值,他找到报社门上,要求随同记者参与采访这个热门事件。每天,韩小鹰随记者一起出发,他看到,这边,女婴父母坚持医院偷换孩子的主张不动摇;那边,有不少读者自愿前去医院照顾女婴,同时表达认养女婴的意愿。韩小鹰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被深深触动了。白天,他坚持采访;晚上,他伏案疾书。韩小鹰以这个真实事件为原型,几经打磨,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一部电影的故事大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事引起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的高度关注,他专门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其后,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经由法院判决,以医院获胜而告终。与此同时,韩小鹰创作的第一个电影故事片剧本《人间真情》脱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对自己的这个电影剧本还算满意,珠影厂的领导也看好这个剧本。就在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和电视剧中心主任一行南下广州,找珠影厂寻求合作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想拍电视剧,但是没有成熟的剧本。如果贵厂同意合作,剧本由你们提供,拍摄资金由我们负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影厂对这一合作方式抱积极态度,遂将一堆剧本提供给央视挑选。没想到,央视一眼就挑中了《人间真情》。一心想要问鼎电影故事片的韩小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个电影剧本居然会“中途改道”,成了央视与珠影合作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韩小鹰编剧并导演的电视剧《人间真情》拍摄完成后,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其后,《人间真情》一举成为中央电视台当年最火的现实题材大剧——这是韩小鹰始料未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高起点上的韩小鹰,创作激情喷薄而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涌动着一股明星出国潮。当时东方歌舞团的著名歌唱演员朱明瑛,是其中的弄潮儿。韩小鹰想把中国艺人在海外鲜为人知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故事片。于是,他采访朱明瑛,以她为故事原型,写成了电影文学剧本《中国歌星在美国》。朱明瑛欣然应允,由她出演女一号。这个剧本因某种原因最终未能搬上银幕,但是,却意外地成为出版界抢手的热门题材。韩小鹰索性将他的另外四个剧本打包,合编成韩小鹰电影文学剧本集《中国歌星在美国》。这个电影文学剧本集被出版社印行后,在国内的图书市场上热卖。韩小鹰因此成为当年首个出版剧本专著的青年电影导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由韩小鹰编剧、导演的电视剧《人间真情》,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间真情》剧照一 滞留在医院的女婴把病房里的全体护士都当成了妈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间真情》剧照二 产科医生护士轮流值班充当女婴的母亲,老护士背着女婴值班入眠的情节,感动了亿万观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间真情》剧照三 自卫反击战中失去双眼的战斗英雄,得知女婴的遭遇后,前来医院要求认养孩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位与好莱坞合作的中方导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迪诺·德·劳伦提斯,全球最大的院线公司——美国好莱坞派拉蒙影业公司的总裁。这个饮誉国际影坛的意大利人,是好莱坞的创始人,同时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韩小鹰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和这个电影巨人有一次难得的交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50、60年代,派拉蒙和其它大公司一样,在美国影业萧条的影响下,影片产量大幅下降,收入锐减。随着70年代美国电影业的复兴,派拉蒙公司摄制了《教父》、《教父2》、《油脂》、《周末狂欢》等票房价值很高的影片,公司的盈余逐年提高,到了1978年,派拉蒙盈利达到了创纪录的数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派拉蒙将眼光投向了中国。这个有着巨大市场的国度,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入。美国好莱坞派拉蒙影业公司来到中国,寻求共同拍摄电影故事片的合作伙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方有关部门批准了中美电影人的第一次合作,珠江电影制片厂成为试水中方与好莱坞合拍电影的摄制单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向世界顶级影业公司学习的极好机会,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层,在厂内开始了对中方导演的遴选。这个人选要求年轻好学,并且学习能力强,为便于沟通,还要求懂英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凭着在科教纪录片编导路上一路走来,凭着亮眼的业绩,韩小鹰成为不二人选。于是,韩小鹰以中方导演的身份,成为该片的主创人员。于是,韩小鹰也有幸成了参与中美合拍电影的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电影故事片便是《大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好莱坞冒险类电影讲述的是,1841年,英国贩卖鸦片的船王“大班”带领舰队前往中国通商,试图以鸦片换取中国的茶叶,丝绸及翠玉。在遭到满清朝廷禁止后,大班带领舰队南下香港,占领香港并将其开辟成为商埠。影片除了展现大班与其他商人展开勾心斗角的竞争之外,还着力刻画了大班这个烟贩子贪婪无比的丑恶,以及与一位华裔女人的艳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全程在中国拍摄的好莱坞电影,耗资上亿美元,演职员的阵容鼎盛豪华,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云集,剧组动用军队和村民的“群演”高达数万人,堪称世纪大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达一年半的拍摄时间,令韩小鹰受益匪浅。《大班》杀青,韩小鹰的专业敬业以及虚心好学的表现,令迪诺·德·劳伦提斯十分满意。之后,他提名并担保两位华人导演,入读纽约大学导演系。地球人都知道,在该校该系的历届毕业生中,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超过30名,为全美大学同专业中的佼佼者。而当时,获迪诺·德·劳伦提斯提名和担保入读的两位华人导演,一位是台湾导演李x,而另一位便是韩小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过多久,《大班》在美国首映。其后,更在全球院线公映,引发观影狂潮。这次学习机会,令韩小鹰收获多多。特别是迪诺·德·劳伦提斯提名并担保他入读纽约大学导演系,更令他对日后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信心满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好莱坞电影工业巨匠,全球最大的院线发行商,美国派拉蒙影视集团总裁,电影《大班》的总出品人和最大投资商迪诺·德·劳伦提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好莱坞冒险类电影故事片《大班》的出品人迪诺·德·劳伦提斯(前者),经常出现在拍摄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珠海《大班》的拍摄现场,人们按1:1的比例搭建场景,真实再现了100多年前的香港。这是好莱坞以几亿美金投拍《大班》,从而获得全球票房关注的秘诀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加拿大籍的好莱坞著名导演海伦先生(左二),是名扬欧美的电视连续剧《荆棘鸟》的总导演,《大班》的导演由他担纲;红衣女士艾丽丝小姐是迪诺·德·劳伦提斯的女儿,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据说,她最先看到《大班》这部畅销小说后,执意要求父亲改编成电影,并坚持要来中国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方首席导演韩小鹰与《大班》的女一号陈冲合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谁知,韩小鹰的留学申请却迟迟没有下文。等到最后,组织上没有批准他的留学申请,原因不详。韩小鹰的留学梦落空——他与世界顶级的导演专业就这样失之交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心里很憋屈,但韩小鹰还是收拾起心情,重新开启电影人生模式。凭借在好莱坞积累到的经验,韩小鹰开始问鼎故事片导演、编剧、制片人等行当。他先后参与编剧、导演的电影、电视剧近50余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部彩色电影《亡命徒》,曾经轰动国内及海外华裔市场。也许没人注意到,那部电影编剧、导演兼制片人的署名,都是韩小鹰。而该片的投资人,是在好莱坞负有盛名的大导演杰森先生。当年,韩小鹰与杰森在拍摄《大班》时结下了深厚情谊,当杰森看到韩小鹰《亡命徒》的剧本后,认为很有市场前景,于是很爽快地做了该片的投资人。杰森是有专业眼光的,《亡命徒》市场反应不俗。饰演《亡命徒》男一号的程前,当时还是广州市公安局的干警,《亡命徒》是他第一次走上银幕的处女作。与韩小鹰合作拍完该片没多久,程前就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成为央视春晚的金牌主持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春晚主持人程前,初次登上银幕,是在韩小鹰编剧、导演的影视剧《亡命徒》中扮演男一号神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亡命徒》剧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电视机飞入寻常百姓家,观影者稳坐家中就能看到各种题材的电视剧,他们不再去电影院观影。电影业迅速尽显颓势。电影厂已经不拍电影了,韩小鹰们空有一腔抱负,却失去了施展拳脚的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影人的出路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有句经典的生活箴言似乎醒目又醒脑:“如果事与愿违,上天一定另有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天将有怎样的另外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天将在什么时候做出另外的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在1990年,第25届奥运会将于1992年在巴塞罗那开幕。西班牙政府颁布政策,向各国增加移民名额。韩小鹰有位早年移民西班牙的同学回国,成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为有意移民西班牙的国人,提供包括语言培训、办理移民手续的服务。韩小鹰动心了,他有意移民到西班牙去另谋发展。报名之后,他参加了西班牙语培训班的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上天为韩小鹰做出的另外安排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小鹰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仰望头顶的天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天默默无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第一代卡拉OK音像带制作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放眼向洋看世界是一贯的传统。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分公司,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商机,那就是日本人研发的自娱自乐产品——卡拉OK。广东人想要在这一领域试水,依样照画葫芦,做出中国的卡拉OK来。中唱广州分公司找到了韩小鹰,请他出任拍摄卡拉OK音像带的编导,同时,还把承制研发卡拉OK录像、音像带的活计,一并打包给了韩小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穷水复疑无路的韩小鹰,就这样冷不丁地与“柳暗花明”撞了个满怀。按常规动作,韩小鹰签订了合同,收下了定金。他很明白,编导是他的强项,而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后期制作。但是,韩小鹰很笃定。当时,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一句口头禅是“东西南北东,发财到广东”,全国各地不少有志青年纷纷“停薪留职”,大批人才汇聚广东。韩小鹰不懂音像盒带后期制作技术,但是他坚信,汹涌的南下人才大潮中一定有人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导负责的前期拍、摄、录,韩小鹰完成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后期制作的剪辑、特效、合成等环节也没有问题。难题在于,画面上的字幕如何与歌者咏唱的节奏同步?别看屏幕上那些歌词,按照节奏逐字逐句地由白色变红色,貌似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但在当时,却成了音像带后期制作里山一样大的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小鹰游走在全广州影视制作技术人员当中,前景很诱人:如果闯关成功,后面的订单将如雪片般飞来;如果闯不过去……那一刻,韩小鹰不允许他的字典里,有“失败”这两个字!珠影厂的,广州军区的,省、市电视台的,民间的,甚至情报部门的……各路技术大拿技术老鸟们几乎倾巢而出,他们集结在韩小鹰的身旁全力攻关,连明连夜,不眠不休,最终,攻下了这道技术难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即将进入盒带批量生产阶段,韩小鹰转而去找平面设计人员,为盒带设计亮眼的封面。他深知,完好的内容,需要搭载一个完好的包装,才能堪称完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西班牙语培训班,他无意中得知,邻桌那个名叫丹妮的女孩,也是“八一”小学的校友。偶遇校友已经让人惊喜,何况韩小鹰偶遇的,还不仅仅是校友这么简单的人儿呢——这次邂逅,韩小鹰的另一大发现是,丹妮校友后来就读的是广州美术学院,她师承尹定邦、王绶之两位名师,成为工艺设计专业的高材生。在校期间,她与另两位美院的同学一起,创办了白马广告工作室,这就是后来在中国广告界赫赫有名的白马广告公司的前身。丹妮校友工艺设计方面的作品,在当时的业界中,更有一枝独秀的美名——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韩小鹰激动地将卡拉OK盒带这个项目,向眼前这个文静漂亮的女设计师全盘托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的我试试。”丹妮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次上课再见到丹妮时,她把已经设计出来的好几个封面样稿,往桌面上一溜儿摊开,让韩小鹰自己挑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么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尝试,所以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句话叫‘慢工出细活’,让我来看看,你的‘快工’出的是什么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小鹰一一细看丹妮的样稿,心里不禁惊叹:这个小妮子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创作理念等等,太对我的心思了!与盒带所表现的内容简直是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一句话都没说,韩小鹰拿起其中一份样稿,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丹妮望着韩小鹰的背影,心里在想,这个男人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唱广州分公司第一个卡拉OK盒带面世,立刻在中国市场上掀起一股销售狂潮!盒带一再被追加生产。其后,众多音像公司纷至沓来,直接把韩小鹰家的门栏给踩“薄”了。韩小鹰和他的伙伴们干劲冲天,先后为白天鹅、广州音像、东莞、佛山、惠州、珠海等几十家音像公司制作录像带,向中国的音像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近100多辑的音像产品。 韩小鹰赚到了他人生创富的第一桶金,成为当时广东影视圈中的第一位“万元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韩小鹰影视作品的获奖证书及奖杯,记录了一个电影人曾经的辉煌,更见证了韩小鹰坚韧不拔,坚持创新的电影情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运来敲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显山不露水,韩小鹰仍然到珠影厂去点卯,然后,与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聊着大天儿。忽然,桌上的电话响了,同事拿起话筒后追问着:“你问韩小鹰还在不在珠影?请问你是哪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阵盘问后,同事将话筒递给韩小鹰:“白云山有个叫毕清的人找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毕右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是金子总会发光——日本三菱公司与白云山农工商公司合资,共同生产华凌冰箱。毕清被委以重任,担当这家中外合资公司的中方董事长之职。眼下,产品问世要推向市场,有着跑销售经历的毕清,自然知道产品广告的重要性。他想到了韩小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兄弟,你能不能帮我一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怎么不能?太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华凌冰箱电视广告为发端,其后,许多工商广告便不断涌上门来,令韩小鹰应接不暇。除了电视广告,那些厂家要求将平面设计、CI策划等广告业务,全都交由韩小鹰来承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段时间,韩小鹰和丹妮校友忙,并快乐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初春的某一天,那是一个与往日没什么两样的晚上。一位市领导的秘书,手持麦霸过足了卡拉OK的瘾之后,连连夸奖韩小鹰制作卡拉OK盒带的水平很高。韩小鹰在场的伙伴插话说:“他哪止盒带做得好呀,他的影视、平面广告做得更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秘书听说不少名震四方的产品影视或平面广告,都是出自韩小鹰、丹妮校友的手笔时,双眼忽然一亮!他把韩小鹰拉到一边,说:“国家将放开私营广告公司的审批权,市政府准备在文化界重点扶持几个有影响力,有广告作品的年轻人,成立私营广告公司,以提升工商广告的文化品位。怎么样,我向有关部门建议,算你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能再这么兼职做广告了,更不能脚踩两只船来做广告了,韩小鹰找到丹妮校友说:“我们都辞去原来的工作吧,咱们也不出国了,留下来,一起干。我做影视广告,你搞平面设计,咱们强强联合,一起闯出未来的一片新天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埋头设计图中的丹妮校友头都没抬一下:“行,听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韩小鹰与丹妮校友分别从自己原先的单位全身而退,再从西班牙语培训班退学。1991年3月,韩小鹰与丹妮校友的广州天艺广告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那是广州市第一批(4家)私营广告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巨变时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后,人们对韩小鹰的称呼,由韩导变更为韩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少认识韩小鹰的人说,他抓住了一个重要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机会——上个世纪90年代,被专家学者们公认为是巨变时代。这个巨变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全民炒股,国企改革和中国制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民间有人说,那是最好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民间也有人说,那是最坏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有志于变革,并且勇于和善于变革的人们来说,那个巨变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正在开始,最坏的时代正在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许许多多如韩小鹰、丹妮者而言,上个世纪的90年代,正是他们最好的时代正在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便在韩小鹰和丹妮的好时代开始的时候,他和她成为一对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情侣。</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简介/刘 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东作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在电台,电视台工作,后供职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历任记者,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闻特写《大寨在历史的座标上》、《中州:惊天大血案开审》、《一位曾经惊动中央军委的文艺女兵》在全国引起反响,被数十种报刊杂志转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已出版纪实文学集《第三者:玫瑰色的幽灵》、《苏联沉没前的100天》、《大海作证》;中短篇小说集《无名镇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短篇小说《没种和有种的男人》在《芙蓉》杂志发表后,中国作协主办的《作品与争鸣》以15个印刷页的篇幅,于头条位置予以刊发原作及争鸣文章。该小说还被收入《性爱道德小说选》等多种选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篇小说《孤魂》,在《北京文学》2008年第4期的头条位置刊发;《北京文学》还刊发了她的另一中篇《玫瑰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