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邓其伟,1971年从重庆石门中学支边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二营八连,随后调二营宣传队、二分二队学校、分场中心学校任教,知青大返城时回渝。这是他在二队学校当老师时留下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 ~ ~ ~ ~ ~ ~ ~ ~ ~ ~ ~ ~ ~ ~ ~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讲台、教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伴随他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9年2月正在家乡过探亲假的重庆支边知青邓其伟接到好友陈开全打来的长途电话,告诉他知青大返城开始了,农场各地的知青都办了回城手续,下了户口各自回城了,两位好友在电话里商定,邓其伟就不回农场了,由我替他办理回城手续,这样可以免除一去一来的旅途劳累,同时可以节约一些费用,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我在电话这边,也感受到其伟有一些无法诉说的苦衷,却实,农场有他初恋的女友,有自己热爱的工作,就这样放弃了,一时间也无法释怀!面对回城邓其伟也别无选择,家中的父母双亲,急切地盼望他回家,因为,在邓其伟去支边的那一年,其弟弟邓志远到嘉陵江边游泳不幸去世,给邓其伟的双亲造成极大的伤痛,现在有了返城的机会,邓其伟只得抛弃农场的一切,回到父母身边尽一个儿子的孝道!这就是邓其伟不能选择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以后我和其伟再次提起返城的事情时,邓其伟深有遗憾的对我说,其实当时有两个事,他一直耿耿于怀,在内心很久都放不下来,一是因为回城失去了教师的职业,他非常遗憾,但又无力选择,只有让这个遗憾永远地留在心中吧!二是对女友念洪霞的不辞而别,内心感到深深地不安,象有一块石头堵在心中,无法释怀,于是写了一首词来表达心中的愧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忆江南·匆匆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匆匆走,时不待我留,本是客舍画南国,故人抽泣我亦愁,掩面不回首。这首词邓其伟保存至今,也算是对当年“初恋”的一个交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其伟回城后进入重庆电瓷厂工作,当了一名机修钳工,用拿贯教鞭的手拿起了锉刀,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这一干就是9年,在这9年中,他经常想起在农场当教师的情景,有时就象放电影一样出现在他脑海里……</span></p> <p class="ql-block">2013年重返二分场学校,邓其伟站在当年唱“长征组歌”舞台上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 ~ ~ ~ ~ ~ ~ ~ ~ ~ ~ ~ ~ ~ ~ ~ ~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其伟在回忆农场这段经历时说:“1974年兵团改制后,二分场宣传队面临解散,所有宣传队员重新安排工作,先安排我到机务队学开拖拉机,因视力不过关,开不了拖拉机,场部只好把我安排到二队学校教书,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安排,最终成就了我的终生职业。二队学校是一个教学点,有六位教师,我在那里干了两年,从此,开启了我的教师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景洪农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抽调100名教师到重庆进修,邓其伟有幸被选中,二分场去了四位教师,另外还有重庆知青况小平、昆明知青张永林、湖南农二代肖桂英、一起到重庆相关师范学校进修,邓其伟分配到“重庆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进修。在中文系进修的还有一个姓马的上海知青,两个湖南的教师,他们是那个分场的,邓其伟现在也记不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邓其伟在“进修”时,还是处在文革时期,学校的教材大多数是批林批孔的教学资料 ,带有很强的政治倾向,这对当时的进修学员的专业学习有一定影响,邓其伟深知这次进修的机会来之不易,应该努力学习,才对得起农场的期望,因此,他排出干扰,尽量多学一些专业知识,来弥补自已中文基础差的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其伟在“重庆师范专科学校”进修时,他们在那里还经历了周总理逝世,1976年的1月8日早上,邓其伟正在学校的足球场上跑步,广播里正在播送当天新闻和报纸摘要,感觉播音员的声音与往常不一样,声调和语速都变了,听下去才知道总理逝世了,这一天全校都没有上课,大家扎花圈,写标语,各个系开展纪念总理的活动。邓其伟当时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大家一起商量排练纪念总理的节目,最后演出了一个集体诗朗送《周总理您在哪里》,演出时,观众很受感动,现场哭得一塌糊涂,当时的场景邓其伟现在还记忆犹新。</span></p> <p class="ql-block">2013年邓其伟回到景洪农场二分场学校,与同去的知青老师们种“纪念树”时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 ~ ~ ~ ~ ~ ~ ~ ~ ~ ~ ~ ~ ~ ~ ~ ~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年的进修结束后,邓其伟被分配到二分场中心学校教初中语文,那个时候二分场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不光是教学环境差,而且相关教学资料也很缺乏,根本就找不到有关的教学资料,邓其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托朋友在重庆找到一本《如何写好作文》的书,他就用专栏的形式,每天用手抄写一章,贴在教室里,当时还写了一段前言,其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如果你们每天都把专栏的文章抄一遍,一个月后你们每人手中就有了一本教你如何写作的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其伟在回忆在二分场中心学校教书时说:“我喜欢快乐教学,也喜欢用写"下水作文"的教学方式上课,也就是在课堂上出好作文题目后,学生开始在在本子上写,我就开始在黑板上写,与学生同时写作这篇文章。然后就我的文章和学生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到一些拓展和感受,在立意和构思上得到启发和创新,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邓其伟的这一上课方式,他后来在重庆市江北区滨江小学当教师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时,邓其伟就会回想起当年在二分场学校组织学生排练《长征组歌》的情景,当时学校从初一到高中的学生中选出一百多位学生组成合唱队,排练《长征组歌》,上海知青韩尔贤教“声部”,邓其伟教“主旋律”,重庆知况小平负责演出服装,排练了两个多月,最后在农场大礼堂演出,那是一鸣惊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邓其伟每当回想起那一段充满青春活力的岁月,内心都会十分激动,对教师职业的挚爱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邓其伟在重庆市滨江小学任教时的工作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 ~ ~ ~ ~ ~ ~ ~ ~ ~ ~ ~ ~ ~ ~ ~ ~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云南返城后,邓其伟顶替父亲进了重庆电瓷厂当工人,因为回城他失去了他挚爱的老师职业,内心不免有些遗憾,为人之师和在工厂基层当工人,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但为了回城也只有接受现实,在工厂干起了钳工。这一干就是9年,邓其伟以为他这一生,再也无缘重执教鞭走上讲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命运就是这样的,你不想来的事情偏偏会找上你。1988年在一次小学同学聚会中,邓其伟的小学老师问他,是否愿意到她所在的学校去当老师,邓其伟听到这个信息,当即表示愿意,因为他仍然怀念在云南农场当教师的那段经历,这是他十分向往并十分挚爱的职业。他老师那时是重庆织造厂子第校的校长,在她的努力下,商调函很快发到了电瓷厂 ,当时电瓷厂的厂长不想让邓其伟走,提出调他到厂工会去工作为条件,但邓其伟去意已定,为了挽留他,厂里又提出要走,必须带上配偶一起调走的苛刻条件,那个年代这样的条件,是不容易商调成功的,不想织造厂的厂长更爽快,直接同意将他们夫妻俩一起调走。电瓷厂没折,不得不放行了。厂工会知道了他们夫妻要调走的事情后,工会主席很惋惜地对邓其伟说“早知道你要走,我们该早点调你到厂工会来”,邓其伟对工会主席说:“当老师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现在有这个机会,我是一定不会放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天后,商调手续办好,邓其伟与妻子一起到织造厂报到,妻子在车间工作,邓其伟到织造厂子第学校报到,丢了九年的教鞭,又重新拾起 ,从此,邓其伟又站上了三尺讲台,为教书育人努力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邓其伟2005年暑假九寨沟旅游时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 ~ ~ ~ ~ ~ ~ ~ ~ ~ ~ ~ ~ ~ ~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其伟深知重新当上教师来之不易,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已,做一名合格教师,他用三年的时间拿到了川师大函授大专文凭,并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2000年织造厂破产倒闭,其子弟校合并到江北区滨江小学,邓其伟因祸得福从厂办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那些不是教师的职工只能自谋生路,这也算是邓其伟对教师职业挚爱的一种回报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已是江北区滨江小学教务处主任的邓其伟,代表学校全体师生给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写信,反映他们对教育改革的诉求,书记亲自回信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改革,使学校成为了当时江北区教育改革的一面样板,为了提高教师们的动手能力,邓其伟手把手的指导老师们如何制作图像放大,并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教具,指导学生制作航空、航海模型等,使学校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其伟带了几届毕业班,并带头实践快乐教育改革,很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他与学生互动交流,现场同时作文,完成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一些学生的作文曾在《小学语文》杂志上发表。教师工作很辛苦,同时也很有成就感。学生毕业前夕,邓其伟用相机给学生们拍照,师生一起制作毕业纪念册 ,附上照片,大家写上自己的感言,送上相互的祝福,纪念册成了邓其伟教师生涯中珍贵的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邓其伟从学校退休,学生们与他建立了微信,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有的做了空姐、有的成了老板、有的做了外交官、还有一个学生清华毕业后成为了高工。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邓其伟的教学成果,一点也不为过,这也是邓其伟从事教学30年的一个欣慰,可以说讲台、教鞭伴随着他度过了一个精彩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邓其伟2013年回到二分场学校,与当年的知青老师一起,为“知青老师纪念碑”揭幕时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 ~ ~ ~ ~ ~ ~ ~ ~ ~ ~ ~ ~ ~ ~ ~ ~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邓其伟与曾经在景洪农场二分场当过老师的知青,一行20多人,回到景洪农场二分场和当年的学生见面,学生们专门组织了接待组,分工负责各项接待工作,还安排了五、六辆小车接送老师们。到了二分场,学生们夹道欢迎,当年的那些娃娃们都长大了成家立业了,见到学生,知青老师们很多都认不得了。见面会后,学生们分当年的班级和知青老师一起活动,邓其伟和几位当年教初中的老师在曼沙寨和学生们聚会,大家一起回忆当年老师和同学们的往事,激动、感慨,合影留念,学生又请老师到他们家中作客。分场组织老师们参观迁址后的二分场学校,教师们一起种树,并立碑纪念。全体参加聚会的知青教师还为二分场学校捐赠图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其伟在云南农场五年的教书经历,成就了他终生的教师职业,他曾经多次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在农场当老师的经历,就不会有我回城后走上教师岗位的机会,是农场锻炼了我,给了我到大学进修的机会,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转折,我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这一点的”!邓其伟说得很对,我们不能只记住了在农场的“苦难”,同时也要记住农场给我们的培养和磨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战友们!时光荏苒,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一段难忘的青春之歌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