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茶山行,成了茶业界的每一年重头戏,千军万马直奔各个山头。咔嚓一声,到此一游也成了涮屏的节奏。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就对遥远而神秘的云之境作了全面的探索,名山在心,但我还是对她充满好奇和憧憬。</p><p class="ql-block"><br></p> <p> 我们出发前都知道,这次茶山之行理所当然与众不同。不只是上山看茶树拍照片那么简单了,它是一次寻山问茶考察学术交流之旅。因为人员的组成让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于自已的路,选择了一个以自己独特的节奏以及自己真正想寻找契合的方式往茶山迈进。</p><p><br></p> <p>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偏爱云南,景仰云南的古茶树。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都会连年不断地去造访。当然深深吸引我眼球的,并不是七彩云南的美景,而是众人都想揭开沪山真面目的普洱山,以及探索不尽云上的茶路大地史诗茶马古道所带来的历史文化。尽管古今中外已有不少人在探索,但能超越将会成为独树一帜的好作品。</p><p><br></p> <p> 敢称得上独树一帜的茶品,当然是普洱山。它才有这个担当及魅力,这次茶山行本想带茶友们去朝拜一下心中仰慕的普洱山古树茶,破解大家 心中的疑域, 让流言从何处来往何去。但为了避免古树被人为破坏,保护好这片最神秘普洱茶起源圣地,保护好为数不多普洱纯正血统的古树茶,经与蒋文中教授合议还是取消这一行程。</p><p><br></p> <p> 尽管这一次是普洱山亮相换颜值最好的机会,但我们还是放弃了。我认为好茶就是好茶,笑骂由人,所有茶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任何茶品的出现都是人类探索品鉴出来的。它的命名早已经在云南社科院学术研讨会上通过, 并以题为《普洱茶得名历史考证》在《云南省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发表,但认与不认,只是你的见解、水平、阅历的差异,我们不必为此纠结,历史真相终有会解密的一天。</p><p><br></p> <p> 每一个茶人,一定要学会去喝茶、去懂茶、去爱茶……只有这样茶才会誊恋你。这次虽然未能如愿登上普洱山,与它擦肩而过,但我们的心与普洱山更贴近,比亲自登上还要兴奋。在六和茶友会中你不难发现,大多数茶友选购茶品,无关品牌,只看喜好,所以普洱山,才能在“世外”独自绽放。</p> <p> 在景迈柏联酒店,蒋文中教授取出一片2015年【普洱山】给我们品鉴,这是今年第二批压制的,包装更为精美,分别为200克饼和六方六和500克正方砖,用中国书画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汪柏寿大师亲笔书写的字体及诗词印制。茶青采用了四月小满茶,味深色厚,滋味浓醇香沉比明前茶更为好。</p><p><br></p> <p> 为此蒋老师还写了一首诗,他说:“争春不共群芳艳,春深崖畔徐徐绽。暮时群芽渐残零,我自开来暖山边。普洱山高根源远,四月色深味方厚。鸟啼晓红照残云,暗香收尽乱纤纤。”真可谓一诗概全貌。</p><p><br></p> <p> 出于对普洱山的喜爱,我忍不住喧宾夺主,抢了主泡位亲自掌勺,冲泡起来。这款茶在我手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各个山头的味道一一在【普洱山】茶汤中应次而出,古树山韵沥沥在口,令在座的各位茶友拍手称奇。茶友问我是如何做到的,我说:爱她、懂她、用心泡方可人茶合一,方能出臻味。台湾茶人解致璋先生在《茶味的浓淡》文章中说:"茶的味道要泡得浓而不滞,淡而不薄,是很不容易的。浓茶要浓到化得开,淡茶要谈到不单薄乏味,都是一种境地,除了茶叶要好,有好茶底之外,还要千锤百炼的功夫才做得到。"</p><p> 2015年6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