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直约束着四川的交通发展。路不通,经济自然成了问题。交通落后成了四川发展的难点。</p><p class="ql-block"> 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我姐下在四川的门户——广元朝天区与秦岭交界处。交通不便,每次回家,都如此艰难。</p><p class="ql-block"> 该我下乡时,是七十年代初腊月一天的上午,天气寒冷。8点半从成都的东风路出发,271公里,汽车开了十多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已是晚上快10点了。没坐过那么久的车。路途遥远,一路颠簸一路尘。大家晕车厉害,吐得一塌糊涂,下来个个面如土色。又走了15里山路,才到生产队。又冷又累又饿,已经是晚上十点过了。后来的艰难岁月中,劳动都不算什么苦,最苦的是每次回家的路,令人心酸,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剑阁县地处川北山区,山高林密,坡陡路峭沟壑纵横。对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是对当时剑门山区交通闭塞的生动写照。由于交通不便,我们下乡时,当地一些老人,连汽车是啥样都没看过,从没到过县城。致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批知青年龄小,每逢佳节倍思亲。下来不到一月,就在春节前三天下午3点多,在老知青的陪同下,带我们走90多里山路,次日早上好赶火车回去,不住旅店又省时,但必须在第二天早上6点前赶到。</p><p class="ql-block"> 行进中山路弯弯,道路崎岖。洗脚台左边是陡峭山壁,右边是悬崖峡谷,真是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 青山秀丽路迢迢。我们走完了那段心惊的山道,没见行人,如在深山老林般。上了公路,新知青都又累又乏,垂头搭脑,由两个老知青搀扶着,脚机械的挪动,边走边睡,还能进入梦乡。现在想起,真不可思议。后来,我们曾翻过如原始森林的金子山,到青川县竹园坝赶火车。翻金子山时,那茂密的树林,一片葱茏,一棵一棵挽手挽臂,真有森林的感觉。一条小路穿行其中,人烟稀少,那时还没有修公路,听社员讲,此处经常有野兽出没,还有被人抢的可能。很恐怖的传说,我们不敢再走第二次。其次还走过罗妙贞,翻江油界五指山时,和翻金子山一样,走了一次,再不敢走二次。不管走哪条路,都是:往返难!晕车转车的烦恼,盼望早日有直达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按常规,从生产队出发,走过公社到县城40多里路,必须住一晚,次日一早坐班车到沙溪坝或绵阳转火车,沙溪坝是半夜的车。绵阳就要住一晚才能回成都。就是这样,有时在绵阳,也买不到回家的票。</h1><h1> 从学校毕业,又回到这里。继续经历回家难的困惑。八十年代科学的春天到来,改革开放带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全国的交通建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高山也挡不住那英雄们的建设,如当代的愚公,打隧道,炸阻碍。我省我县同样如此。随着全川的国道、省道、县道的建设的通车,现在乡道村道都有改变。公路的建成,高速路的修建,各地都与高速路接口,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形成,天堑变通途,蜀道不再难。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百业兴旺。路况好,路时缩短,每天一班直达成都的车,到现在一天十几班车,节假日还有加班车,多达四十多班次。从耗时十多个小时,到现在的三小时不到。对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来说,是多么重要。农村也跟城市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比城市好的“空气清新,风景如画”。原来到省城要往返六天,现在如办事顺利一天来回还早。汽车已开在家门口,想去哪里都方便。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方面不管是路况,还是交通工具,都极为便利,回家不再难。</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照片除署名外,都是本人拍摄。</span></h1> <h1> 这是我们曾经翻过的金子山,如今是旅游景点,山里奇珍异兽多,高铁🚄也从这里过。</h1> <h1> 如今中国的交通:公路铁路高速路,航空水路交叉复。七面八方空中地下轨,四通八达网状畅无阻!</h1><h1> 交通,牵系着人们的交相往来,与俯仰生息。祖国走过沧海桑田,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一路一个里程碑,一碑一个凯旋门,刻录下了一段段的峥嵘岁月,绘出了一幅幅璀璨的交通历史画卷!</h1> <p class="ql-block"> 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