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篇(2)谈谈荷兰共和国与荷兰王国的历史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因为上篇写到了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共和国市政厅(也是现在的荷兰王宫)和作为荷兰王室加冕典礼举行的场所(新教堂),引起了关于荷兰的这段历史变迁的兴趣。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荷兰(以前称尼德兰)是最早的资本主义社会,最早开始证卷交易(发行股票),要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还早。但讲到具体,即在政治层面上,或者说在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它后来又是如何影响到英国及其整个世界?估计大家都不一定十分清楚,我也是。读了一些资料发现,与其他历史事件一样,其中既有时代趋势的必然,但也有某些人物与事件的偶然,历史的精彩就在于这两者的汇合。作为一个历史粉丝,让我来试试看,是否能用简要的叙述将它讲清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意大利,法国等城市相比,阿姆斯特丹的崛起比较晚,说起来也蛮好笑,它真的是靠“咸鱼”来翻身的。1385年,在那里发现了醃制鲱鱼的方法,本身靠海捕鱼没有问题,如今“咸鱼”可以存放,这样就可以出口贸易。正好也在这一段时间里,管理当地的伯爵比较开明,允许自由在这里转运(不收税)德国汉堡来的啤酒(因为当时在欧洲很多地方只能酿葡萄酒,没有啤酒)。这两件事很快将阿姆斯特丹变成波罗第海的一个贸易中心。几百年之后,阿姆斯特丹成了荷兰这个地区的重镇,它的影响布及周围很多城市乡村,而且这个地方与罗马天主教的中心罗马梵蒂冈比较远,天高皇帝远,造成了一种不同于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环境,他们更重商业,追求实惠,不想受到当时教皇的管辖。正是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荷兰这一带的人民就很自然成为新教徒,尤其加尔文派。所以,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开始,他们就与当时统治他们的西班牙(查理五世)的天主教势不两立。正因为还涉及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不仅下层百姓,而且包括它的上层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集团,都想独立,不愿受西班牙的统治与压迫。于是在1568年,尼德兰有两个省起义反抗西班牙,当时军队的领导是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也称沉默者威廉,这个奥兰治家族算是欧洲历史的一支蛮有名的家族,发源地就在法国南部的奥兰治(Orange),(我曾经在《法国篇》中写过它的游记)。当时起义队伍没有国王,所以这位威廉的职位叫做“执政”,或者“省督”。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国王”是对于这个地方的“拥有”,而“执政”只是“管理”而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威廉一世是一个传奇人物。1533年他出生於拿骚的迪倫堡,地理上在德国当中略靠西的一块小地方,属德国黑森林州。他的父亲只是拿骚迪伦堡伯爵,相对而言是比较弱势的,似乎领地就是当地这块地方。有意思的是,当时他的父亲就相信新教,是路德派的信徒。要知道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公开贴大字报提出95条批判教皇是1517年,也就是说,仅仅只有16年时间,新教已经扩散到德国很多地方。(迪伦堡离维滕贝格要450公里之远)。估计当时的新旧教的关系还不像以后那样剑弩拔长,他的父亲与西班牙的皇帝查理五世关系还蛮好的。这个查理五世就是统一西班牙並且资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伊莎贝尔女皇的外孙,也是哈布斯堡王朝奠基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尔的孙子。当时查理五世统治的领土几乎涵盖了整个西欧(除了法国),还包括拉丁美洲很多地方,是当时不可一世的人物。1544年威廉一世的堂兄战死了,这位堂兄的地位就相当高,是奥兰治亲王(从他的母系传下来的)的,还兼荷兰省执政(省督)。因为堂兄死时只有25岁,没有后代,于是查理五世就把奥兰治亲王的头衔给了11岁的威廉一世,也就是得到法国南部奥兰治地区的领地。由于当时年少,不可能马上得到荷兰省执政一职位,但是后来还是给他了。讲到这里,顺便来看一下奥兰治家族的族徽与观赏一下与这位堂兄相关的一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兰治家族的族徽</p> <p class="ql-block">这位堂兄名字叫勒内·沙龙,其他不多说了,只是他死后的墓是一件艺术珍品,是由米开朗基罗的弟子雕塑家法国人利吉尔·里奇尔设计,非常奇特。</p> <p class="ql-block">这座墓位于法国东北部巴勒迪克小镇(Bar-le-Duc)的圣艾蒂安教堂(the church of Saint-Étienne)。这个地方比较偏,一般旅游不大会去的,但是如果有朋友经过那里,则千万不要错过,应该去看看。这位艺术家用人体骨骼的形式重现勒内·沙龙的形象,雕塑中人物的皮肤和肌肉似乎早已腐化,只剩下一具骸骨。很显然,这样做是为了勒内·沙龙的临终遗愿——他希望自己的墓能展现出他死后三年的模样。他的左臂举起,仿佛直指天堂。据称,雕塑那只高举起的手臂的手上有一个圣物箱,而勒内·沙龙的心脏曾经就被放在这个盒子里。与同时代类似作品不同的是,这座雕塑呈站立姿态,看上去栩栩如生,像是一具“活着的尸体”,真是非常奇特,它体现了当时的宗教精神,肉体是微不足道的,唯有精神才是不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这位新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他11岁那年就被送到北方布鲁塞尔的宫廷,接受各种贵族教育,也包括正统的天主教学习,当时的红衣主教亲自敎育他。威廉聪明能干,能讲法、德、西班牙、弗莱芒和拉丁语,极受查理五世器重,后来成為他的宠臣爱將,留在身旁任侍从官,经常陪同接见外宾和参加国务会议。1551年,由查理五世作媒,18岁的威廉同尼德兰大贵族、伯伦伯爵的女继承人──埃格蒙特的安妮结婚。藉此婚姻,他又得到尼德兰几处领地,成为尼德兰首屈一指的大贵族。之后数年,威廉在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中任职,多次领兵在尼德兰法国边境与法军周旋,为查理五世立下汗马功劳。1555年10月,查理五世在布鲁塞尔由威廉扶持着出席退位仪式。</p> <p class="ql-block">下图这一幅油画《查理五世退位》我第一次是在陶嘉先生在群里讲解查理五世时见到的。画中当时查理五世55岁,因身体不佳退位。他右手放在跪在地上的他的28岁儿子腓力二世(西班牙与低地国家的继承人),左手搭在22岁的这位威廉一世肩上。这充分说明了当时西班牙宫庭对威廉一世的器重。</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威廉一世</p> <p class="ql-block">在查理五世儿子腓力二世当政的早期,仍然对他恩宠有加,他父亲去世后,他不仅是奥兰治(法国南部地区)亲王,而且是拿骚(德国中西部地区)的伯爵,而且还是荷兰这一带的执政(省督)。从常人看来,很难想象他后来会成为荷兰反抗西班牙人统治的头领。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旧约圣经的摩西,尽管埃及王帝时他这么好,但他还是要完成他的使命,要将以色列人带出埃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是涉及到宗教与民族问题。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当政的时候,新教巳经在荷兰(当时称尼德兰)地区广为传播。尽管查理五世是激烈的天主教徒,但他本人是在当时的尼德兰(现在的肯特)出生,而且在那里接受早年教育的,对这块地方与人民多少有点感情,所以在一些政策上比较温和。而腓力二世不一样,他对新教的迫害则完全没有顾忌,而且对此地区还横征暴敛。</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这幅画,画的是1559年在肯特,威廉一世(右)拒绝腓力二世要求他去镇压那些信仰新教的贵族与当地带头人,腓力二世(左)气急败坏地左手拉着他,右手直指威廉一世的脸,气势汹汹地说:“这就是你应该做的!”。</p> <p class="ql-block">开始威廉一世尽管心里反对西班牙对荷兰等地的镇压,但还没有到公开的地步。1568年,腓力二世的亲信阿尔瓦公爵在布鲁塞尔大开杀戒,一次处死了2千多人,其中还包括许多当地的贵族,没收1.2万的的财产,並在尼德兰地区加重税。这一来,就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80年战争,威廉一世领导了这场荷兰独立运动,开始以游击战的方式来打击西班牙军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他在荷兰(尼德兰)地区的地位与威望,能够集结当地的贵族与人民一起反抗西班牙,而且他在欧洲也有人脉关系。当时他曾经有这种想法,想联合英法(这是西班牙的宿敌),争取外援,支持尼德兰革命。他的計划也曾获得了1571年法王最高宠臣──海军上將科利尼的支持,科利尼作为法国胡格诺派新教的领袖,也有自己的打算,与西班牙开战可以结束法国内部的宗教战争,好让新旧教的法国贵族齐心向外、转移焦点而不再内战。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欧洲的大事件。陶嘉先生经常提到的圣托洛缪大屠杀,在1572年8月24日那天在巴黎发生旧教对胡格诺派新教大开杀戒,答应援助威廉武器战马的科利尼海军上将及超过2万新教徒被杀。这条消息对威廉犹如晴天霹雳,本来的计划落空了。接着,西班牙军队也乘势进攻,威廉只好退到尼德兰北方的台夫特,从这时起,台夫特就成了当时荷兰的首府。同年10月21日,正式就任执政(督省)並改宗喀尔文派,从此与西班牙势不两立。</p> <p class="ql-block">尼德兰这块小小的地方,面对着是称霸世界的西班牙强国,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其中的细节不多讲了,总之有胜有败,但民心所向,正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又打了9年,到了1581年,北方7个省联合起来,正式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1581年7月26日,威廉在海牙会议上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独立,发布了著名的《誓绝法令》又名《荷兰独立宣言》,誓绝什么,誓绝西班牙的统治。法令的前言中说:“人人皆知,上帝命令君主珍爱其臣民,犹如牧人看管羊群。当君主没尽到这个职责,当他压迫其臣民,践踏他们的权利和自由并待之若奴隶时,那他就不是君主而是暴君。这样,三级会议应合法地废除他,而代之以别人。” 威廉就任新国家的临时的执政。需要知道,这比美国的《独立宣言》(1776年)要早将近2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类的历史上,英国的大宪章(1215年),荷兰的《绝誓法案》(1581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76年)都是文明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的油画《荷兰1581年独立宣言》</p> <p class="ql-block">荷兰独立宣言</p> <p class="ql-block">这位威廉亲王成了西班牙当权的眼中钉,肉中刺,在1684年51岁时被西班牙人暗杀,他的墓就在美丽的台夫特小城(Delft)新教堂內。2016年春天,我曾去过那里,当时为了专访荷兰著名画家维米尔的故乡,但却在小城里的新教堂中见到威廉一世的墓。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它的意义,只是觉得这座墓十分华丽精美。</p><p class="ql-block">荷兰的威廉一世(沉默者威廉)。</p> <p class="ql-block">威廉一世,用他的生命献给了荷兰,一直被荷兰人称为国父。荷兰现在的国歌就是《威廉颂》。</p> <p class="ql-block">维米尔笔下的台夫特</p> <p class="ql-block">台夫特新教堂(网上转载),太高,很难摄好。</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的威廉一世墓。其墓非常华丽,由雕刻大师Hendrick de Keyser及其子彼得合力完成,石棺四角站立著的4座雕像,分别为手持写有「自由无价」黄金帽子的自由女神、手持天秤的正义女神,以及代表信仰及坚毅的女神。从那之后,代尔夫特新教堂就成为了荷兰王室(House of Orange)的墓葬地,共有45名奥兰治-拿骚家族成员葬在这里。最后的两位是2004年荷兰女王茱莉安娜和她的丈夫贝恩哈德。</p> <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这位亲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莫里茨成了新的“执政” 继续他父亲的事业(现在的太平洋岛国毛里求斯就是以他命名的),几年后莫里茨去世后,又由他的弟弟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继位,在三代的奥兰治亲王“执政”的努力下,荷兰人民前扑后继地与西班牙作抗争,终于80年战争已达尾声,但在此前一年,1647年年,这位亲王也去世了。他的儿子威廉二世继位,在1648年荷兰正式获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画《在多德雷赫特的马斯河》是在我们这里华盛顿国立美术馆里。这是一幅相当有意义的画,描绘了80年荷兰独立战争将近尾声,一艘艘满载着军队的船舶即将离港,整个气氛显得一片明朗,並且强调了这件历史事件将要发生前的那种宁静,预示了胜利即将到来。</p> <p class="ql-block">奥兰治家族的三代人对荷兰的贡献确实是很大的,但是这时仍是共和国的“执政”,管理者而已,不是“国王”,荷兰依然是共和国,各省都有自治权,“执政”的权力是有限的。人总是有私慾的,这位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动了邪念,想把荷兰也变成一个专制集权,但遭到了各省的反对。他正想动武时,不幸感染了天花在1650年11月6日去世了。因为当时他只有24岁,遗腹子威廉三世在他去世后8天才刚刚出生。当然,这个“执政”也不可能继续下去了。以后的22年被称为荷兰的“无执政时代”。一直到1672年,威廉三世亲王22岁再成为荷兰的“执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三世(1650-1702)画像。他后来的头衔是英格兰国王和爱尔兰国王威廉三世(英語:William III of England and Ireland)、苏格兰国王威廉二世(英語:William II of Scotland),荷兰省督(执政),奥兰治亲王。</p> <p class="ql-block">我想大家有点看不懂,这个从小没有父亲的孩子怎么又与英国搭起界来,而且还正常八百地成为英国的君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来大致讲一下。他父亲在最后的日子里与荷兰共和国各省领导人的交恶,他的儿子从小就在一个很复杂的环境里长大,但是他受到的是正统新教的教育,而且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尼德兰新的道德理念与价值观点,这肯定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意识,再加上他有曾祖父威廉一世的血脉,非常坚定,能干聪明,而且野心勃勃。他是王族的后代,与欧洲各国的君王都有亲戚关系。他的母亲就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女儿,查理二世与詹姆斯二世的妹妹。讲到这里一定得将这段非常特殊时期的英国史提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中国一般都将英国清教徒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克伦威尔领导英国清教徒运动,在1549年将查理一世(也就是这位威廉三世的外祖父)处死。国王的子女都逃亡在外。11年之后,克伦威尔去世,1560年英国复辟,查理一世的长子查理二世从国外回到英国登基,成了复辟后的第一个英国君王。就在查理二世当政时期,在1677年,27岁的荷兰威廉三世亲上加亲迎娶了他的表妹玛丽二世(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的女儿)。查理二世于1685去世,他弟弟詹姆斯二世(也就是荷兰威廉三世的老丈人)成了英国国王。因为对清教徒克伦威尔的憎恨,这对兄弟对新教徒很有看法,自然就会倾向于罗马天主教,但是英国自亨利八世以后,一直与罗马天主教分道扬镳,英国教势力很大。兄长查理二世还有所顾忌,弟弟詹姆斯行动就相当武断,准备完全脱离英国教改信罗马天主教。这样又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动荡。于是,在国内外的各种势力支持下,荷兰的威廉三世与他的妻子玛丽二世(玛丽二世是坚定的英国国教的信徒),在1688年11月5日率領1.5万人,400艘运输船,53艘军舰在英国托貝登陆。詹姆斯二世倉惶出逃,后来流亡法國。这是一幕女婿连同女儿将老丈人赶出去的戏,但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称为“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当然这里面故事太多了,太复杂,威廉三世能在那样的环境中走出来,实在是相当不容易。具体的就不多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与王后玛丽二世正在接受王冠。</p> <p class="ql-block">但是,从社会发展史上看,这场革命太重要了!我们从上面知道,这位威廉三世从小就受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资本主义)荷兰的教育与熏陶,从某种程度上可说他是一个媒介,将荷兰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地在英国扎根,发展壮大。在世界范围看,是荷兰(尼德兰)开的花,在英国结的果。自光荣革命之后,在英国再也没有出现那些仍然困扰欧洲其他地方的新旧宗教之争,再也没有为了政体的不同而引起社会的激烈动荡,基本上稳定在一个框架里发展,接下来英国皇家学会出现了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引领着世界科技的发展,最早的工业革命也在英国掀起,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里还不得不提起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洛克,当威廉三世还在荷兰时,洛克正在那里流亡,威廉三世慧眼识英雄,与洛克的交往提高了他的思想水平。后来,洛克作为他的秘书与资政,在光荣革命时与他一起回到英国。要知道,洛克对於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为我们这个世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发展。他第一个提出:生命、自由、财产是人类不可剝夺的天赋人权。洛克对於以后的伏尔泰,而他在自由和社会契約上的理论上也影响了以后的美国的汉密尔顿,杰佛逊等以及其他許多的美国开国元勋。为美国革命与建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某种角度上说,荷兰充当了时代的先锋,而光荣革命起到通向世界的桥樑作用。</p><p class="ql-block">英国哲学家洛克</p> <p class="ql-block">尽管威廉三世在英国已经成为君王,但是在荷兰依然还是一个“管事的”的“执政”,他后辈子与荷兰人关系也很好,很受那里人爱戴。历史相当有意思,“你唱罢来我登场”,正像接力棒一样,当荷兰(尼德兰)将它的理念与实践交给了英国之后,也就在威廉三世去世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荷兰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下降,让位与正在崛起的英国。威廉三世没有子嗣。他与他妻子去世之后,英国国王就由他夫人的妹妹安妮继承,而奥兰治亲王的封号,以及荷兰的“执政”后来给了一些远亲继承,也就是与他曾祖父威廉一世这一支血脉没有关系了。想想实在蛮有意思,冥冥之中,从威廉一世起到威廉三世的这四代人就似乎是上帝派来为人类历史完成一件伟大的使命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荷兰“执政”这个名目也是一波多折,但不管怎样,到18世纪初,它一直还是共和国,没有君王。但是也蛮有讽刺的是,而一百多年后,标榜“民主,自由”的法国革命的理念也鼓动了荷兰的激进分子,赶走了当时的“执政”威廉五世。但是最后的结局时,1806年,拿破仑把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封为第一个荷兰国王路德维克一世,“共和国“从此变成“王国”,上篇中提到的“市政厅”从此变成“王宫。</p> <p class="ql-block">路德维克一世(也是后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父亲,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名义上的父亲,因为拿破仑三世的母亲与别人有染)</p> <p class="ql-block">当然,拿破仑统治时期不长,在他第一次退位时,荷兰已经不属于他的了。在1813年,“还乡团又回来了”,也就是被赶走当年“执政”威廉五世的儿子威廉六世,在欧洲反拿破仑的同盟支持下从英国回到荷兰。因为同盟都是欧洲的君王国家,而且拿破仑也开了先例,这次是老实不客气,名称不是什么“执政”,索性也拿个“帝王”的头衔干干。从那时起到今天,荷兰一直是名义由奥兰治家族统治下的荷兰王国。但是确实蛮有意思的,这位威廉六世(正式变成君王后,改了头衔,也变成威廉一世,历史上外国人的人名实在是难懂)因为是从英国流亡回来的,反过来又把英国的一套搬回来了。所以与英国相同,以后的荷兰主要是议会制,君王只是名义上的。而且荷兰本身具有的那些民主传统,所以荷兰的王室一直很亲民。</p> <p class="ql-block">1813年从英国回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六世,也是荷兰王国的国王威廉一世。</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荷兰皇室依然将《誓绝法案》奉为圭臬。现任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在2013年4月30日的就任仪式上,就曾提到《誓绝法案》中“牧羊人”的价值观,来表明自己正确引领荷兰国民的决心。他庄重而深情地说道:“……价值观之一就是君主作为人民的仆人的角色。国王履行其职务为人民服务。这项根深蒂固的原则早在1581年就由《誓绝法案》提出…”</p><p class="ql-block">化了一点时间将以上这段历史梳理一下,我本人觉得相当有意思,愿与大家一起分享。</p> <p class="ql-block">现任的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与王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