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三营进驻独山子油矿,这个新疆当时唯一投入工业开采的石油工业基地,从此翻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下图独山子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新疆石油工业的开拓者奠基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钱萍</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中苏石油公司的中方总经理钱萍是王震将军派去的,据钱萍回忆录讲当时的只有他光杆司令一人。他去找王震要人。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从新疆军区机关和二、六军、22兵团抽调余萍、曹进奎、范子九、黎岚、张启华、雷震、刘锡田、刘照民、张家达、胡大年、贾丕模、韩景达、张厌、石镇西、周忠武、王辉、曹坤材等23名师、团级干部担任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机关中方处室长。</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二十二兵团司令部机要科长曹进奎、步兵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范子久、二十二兵团政治部直属工作部部长张启华、新疆军区后勤部政治处副主任余萍、六军审计室主任张家达、粮袜科长刘锡田、医务院长张厌、49团刘照明、和硕县长雷震、军法处长曹坤材等一批解放军干部调到中苏石油公司工作。石镇西同志任工会主席、余萍同志任中苏石油公地质勘察处副处长。他们是新中国新疆石油工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俄维三种文字的乌苏油矿大印</span></p> <h3>1951年4月我的父亲张家达同志由六军调任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先后任供给处处长和器材处处长。自此他和他的战友便与新疆的石油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六军17师49团副团长刘照明(时任中苏石油公司运输处处长,后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辽河油田副局长党委书记。图右六军后勤部审计室主任张家达</span></p> <h3>中苏独山子石油股份公司是解放初期苏联政府援助我国165个项目之一。苏联专家带来的是先进的钻井技术和现代的企业管理,器材设备说明全是俄文标注。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张家达努力学习新知识,虚心向苏联专家请教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五点起床坚持早读两小时,每天必须背会20个俄语单词后才进早餐。晚上还要参加培训听苏联专家讲课,阅读专业技术书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攻下了语言关,适应了工作的需要。通过努力在石油勘探、企业管理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十年代新疆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俄语培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苏石油公司器材供应处长张家达同志</span></p> <h3>在苏联专家的悉心帮助之下,为中国培养出了很多有能力有经验的工程师,还有技术纯熟的工人。中苏双方干部群众之间友好相处,互敬互助,在工作和学习中结下了深厚友谊,齐心协力为新疆石油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石油企业,对于新疆乃至西北地区天然石油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整体发展也有着奠基作用。</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李秀英同志、图右刘锡田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廊坊管道局刘冀新的父亲和母亲</span></p> <h3>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新疆的石油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和生活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苏联是当时的世界强国,有着丰富的工业生产管理经验和规章制度。当时的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完全按照苏联的管理模式,并且一直𨒂用至今。苏联专家一长制的管理和等级制非常严格,生产现场和工人一样一身泥土,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当时都遵称"苏联老大哥"。</h3> <h3>为了使中方能尽快适应掌握现代企业管理,中苏石油公司实行处长经理轮换制度。就是今年是苏方任处长那明年就是中方任处长。苏联专家注重现场、讲究实干,奖勤罚懒非常严格。相传有个工人在生产现场眼急手快一鎯头下去解决了钻井安装的关建问题,苏联专家大喝一声"哈勒绍"(俄语好的意思),月底发现涨了薪水。拿到了钱还莫名其妙,工人们都笑谈一鎯头砸出了两级工资。苏联专家推行一长制的管理制度,生产现场必须一身泥土真抓实干,懒汉是要受到惩罚的。在工作中要求严格一点也不能马虎。</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51年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左器材处处长张家达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右运输处处长刘照明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工会主席石镇西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右一中苏石油公司工会主席石镇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左石镇西夫人曾美那同志</span></p> <h3>但在生活上也是关心备至。中国人的观念是先生产后生活,先把生产搞上去再谈生活条件。而苏联专家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生活条件。他们到了独山子后,首先致力于生活设施的建设。</h3> <h3>20世纪50年代,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后,在大力进行勘、采、炼的同时,开始大规模矿区建设。随之,大量苏式建筑在独山子兴建,1955年建设投用的石油工人俱乐部作为独山子早期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为当时的石油工人们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这座风格独特、气势磅礴的苏式建筑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独山子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及会议中心。</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0年代建筑的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十年代中国石油系统北京运动会中苏石油公司获金奖,图中持奖杯者曾美那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同时建筑的还有学校、幼儿园和职工住宅。苏联专家很注重绿化和环境设施。这些建筑物和民居,每几栋之间就有一个大花园。花园中有凉亭、喷泉,花园里种满了树木、花草。野外勘探队的也是一样,要求必须具备热水洗浴的条件</p> <h3>苏联专家非常重视职工的仪表仪容,进了公司机关必须西装革履、穿戴整齐。胡子拉它不修边幅的是不可以进出办公室的。当时他们的"三截头"皮鞋擦的铮亮,毛泥料的裤子必须熨烫的笔直。当兵时因作战需要必须光头,现在在公司他们都留了背头,理发后吹风发蜡。他们自嘲说"头发油光瓦亮苍蝇上去站不住都会滚下来"笔直的裤子像刀子快的可以削萝卜"</h3> <h3>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活的繁荣,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一个百废待新、破烂不堪的独山子在短短的时间里逐步发展成一个新兴的油城。因为它靠近新疆乌苏县当时也称"乌苏油矿",又因为它当时属新疆分局所以也叫"军区油矿"。</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是张家达收藏的五十年代独山子使用的苏联俄式刀叉,至今已70余年了仍崭新如初</span></p> <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全新的,按照职务级别他们都搬进了新居。一幢幢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苏联人盖的房屋是缘色铁皮屋顶,墙壁有将近80公分厚保温効果非常好冬暖夏凉。黄褐色墙壁咖色的实木地板,卫生间抽水马桶上下水齐备,地板室内有取暖用的黑漆铁皮大壁炉,俗称"大毛炉"这个圆柱状壁炉是烧煤炭的。炉膛很大煤炭要用铁锨填到炉子里。外面漫天飞雪,屋内非常暖和,经常需要打开一扇气窗通风。套房都有浴室,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候还没有液化气,厨房里烧饭煮牛奶全部都用电炉,2000W、1000W、800W的不等。按照级别每位处长都配有苏联产的渡铬床头的钢丝弹簧床。当时独山子已基本实现了列宁倡导的"布尔什维克十电气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十年代中苏石油公司时期独山子使用的苏联2000W电炉现仍可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七十年前的苏联钢丝床至今仍完好如初</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右一中苏石油公司独山子矿务局副局长范子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独山子矿务局副局长范子久、夫人曹静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范子久、张家达、刘锡田、石镇西和他的战友们都乔迁新居就住在黄色地板房</span></p> <p class="ql-block">这时张家达他们战友们此时已是各部门的处长经理,已享受到了同级苏联专家的待遇,当时独山子设有一个专家食堂他们都在那里用餐,专家食堂旁有个专家商店都是专供,那时他们抽的上海中华牌香烟是铁桶100支一装的,六十五度西鳯酒汾酒居多,苏联专家嗜酒如命喜欢高度酒。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当时盛行西餐,餐厅里黑列巴、苏泊汤、马肠子、熏马肉、奶酪蛋糕等比比皆是,职工食堂生活也不错,每天都有清沌羊肉薄皮包子,抓饭伴面,格瓦斯(新疆伊犁塔城一带自制的一种饮料类似啤酒)样样俱全。当时在职工食堂里吃馍馍剥皮很普遍。那时候全国各地来参加独山子石油开发的人员结构复杂五湖四海。有个别南方或上海来的学生初来乍到没吃过馍馍,以为吃水果剝了皮吃,一段时间形成习惯,后来更有甚者剥皮吃羊肉包子,只吃肉馅将皮弃之。独山子初期虽然环境艰苦工作紧张,但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好,故各种浪费现象频多。但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当时生活的富足和人们的奢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家达同志的苏联烟盒上面写着英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七十年前的苏联钢精奶锅我们家四代人受用了几十年</span></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中苏石油公司是15天发一次工资,两周的时间过的很快,好象钱没花完又发钱了。服饰也是倾向俄罗斯。男装以中山装、西装为主,独山子多雨雪,皮衣皮靴是必须的。张家达同志就有一件苏联的牛皮夹克质量非凡,穿了好多年了稍一收拾就崭新如初。女装以列宁装为多,夏季全是"布拉基"(俄式连衣裙)中苏友好时期节日特别多,象十月革命节、卫国战争胜利、圣诞节以及元旦春节国庆等,双方都有重大的庆祝联谊活动,相互宴请频繁。每逢圣诞独山子工人俱乐部前都会有圣诞树彩灯上面挂满了玩具礼品,五十年代的新疆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已经很盛行过洋节了。每逢年节我和我姐姐都会收到苏联专家送的俄罗斯传统玩具"套娃"和"木塔"。</p> <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苏式的,从生产到生活吃喝拉撒都是按苏联老大哥的。五十年代我出生时工会主席石镇西带人拿着花布绸缎和苏联的练乳奶粉前来慰问,我母亲问怎么东西比上次多,工会主席说公司规定的生男孩比女孩的慰问品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原独山子矿务局局长秦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夫人黄光淑1980年新疆故地重游</span></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独山子小孩很少,当时谁家生个孩子 添丁进口也是喜事。战友同事们闻讯都前来祝贺,秦峰局长的夫人黄光淑也来了。她说"生了个儿子,还没起名子吧,我的儿子叫大宝,等这些小石油长大了继续开发祖国的石油宝藏"。並顺口给我起了个小名,我奶奶听后说这个有点难听不顺口。黄光淑同志说"贱名好养活"。中国的长辈们讲究这个理儿,五十年代取名叫猫娃、狗蛋、钢蛋子、毛蛋这种小名的很多,认为这样命硬好养活。现在想想也有道理,我这几十年多次化险为夷,如果不是这贱名可能早就挂了几次了。当时苏联是鼓厉生育的,五个孩子是英雄母亲生八个就是功勋母亲。当时朝鲜战争还没完全结束,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当时正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也很有时代特征"敏、捷、勇、敢、多、快、好、省"已经为功勋母亲做好了准备,但这个美好的愿望现在看来在后来的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五十年代苏联政府对中国的援助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文教卫生。医院各科都有专家医生他们个个技艺精湛和霭可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左中苏石油公司职工医院院长张厌(陕北红军医生,后任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右中苏石油公司生活供给处处长刘锡田。这张照片是张家达同志拍攝并洗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是张家达同志当年使用的苏联基辅牌照相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苏联专家赠送给刘锡田同志的苏联基洛夫手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一生活供给处长刘锡田同志、夫人李秀英,抱着的小孩是刘冀新。专家楼门前花园的木格凉亭是当年独山子标地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在独山子建的幼儿园也别出一格。是个很大的院子,其中有一幢圆形的四周全部是玻璃的阳光房。冬天孩子们在里面活动可以晒太阳,非常人性化。现在克拉玛依幼儿园的好象赶上当年独山子的水平了。</p> <h3>50年代中苏石油公司幼儿园旧址</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一刘锡田同志的儿子刘冀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二石镇西同志的女儿 石 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三范子久同志的女儿范国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后排站立者张厌的女儿张疆敏</span></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独山子出生的第二代小石油,这些小石油的名字都有时代地域特征:名字中都有 疆、油、新。石镇西同志的几个子女名字分别叫 石油、石矿、石井、石田(油田矿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 2023年5月1日笔者在乌鲁木齐明园聆听93岁高龄的曾美那同志讲述中苏石油公司时期的故事。图左陆铭宝同志的女儿陆克一、图中曾美那同志、图右曾美那同志的女儿石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曾美娜同志收藏的五十年代苏联手摇缝纫机</span></p> <p class="ql-block">离休老干部曾美娜同志是五十年代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时期的老石油,曾在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任采集员,她的爱人是中苏石油公司时的工会主席石镇西同志。曾美娜同志思路敏锐、非常健谈,对五十年代独山子时期的工作生活仍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她离休后虽年事已高但她仍不遣余力,笔耕不辍多年来在老年康乐报投稿回忆文章近百篇,为赓续石油红色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p> <h3>50年代建筑的独山子石油子弟学校</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前后独山子油矿职工子弟学校成立,这是独山子最早的学校,我母親就在独山子第一小学任教,听说曾当过一小的校长,现已无法考证,但起码也是个负责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母亲50年代曾在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第一小学任教,当时流行烫发和列宁装</span></p> <p class="ql-block">她的学生在油田上有很多。七五年我们家搬克拉玛依后就有很多学生前来探望。如矿建处计划科的赵玉霞,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医疗副总师吴经文的夫人等都是她的学生。她们都是当年中苏石油公司第一代石油人的子女。前几年在克拉玛依老干处碰到了张毅书记他对我说:"你妈妈当年在独山子是最有学向的人,她是迪化女子师范毕业的"他记得很清楚。因当年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初期只有苏联专家和张家达、刘锡田、石镇西、张厌、雷震、高福永、刘照明他们廿几个由二军、六军部队来的,后来就是张毅、王炳诚、姜国清、戴菊生等他们七个北洋大学生以及清华大学胡铁铮他们十几人,当时的独山子只有他们这几个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一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张毅五十年代在独山子钻井处时的照片,中为王从哲,右一中国科学院士王炳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五十年代的新疆寒冷至极、滴水成冰,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度,钻井工人须脚蹬毡筒,皮衣皮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苏石油公司时期工会工作业务繁忙,不光负责劳动竞赛、文化活动而且连生儿育女、婚姻嫁娶全部包揽。下图是工会主席石镇西同志为刘照明同志组织主持的新婚典礼。缎面绣花的纪念册上有石镇西、王炳诚等的签名,还有总会计师雷震的签名(克拉玛依市副市长雷红霞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中苏石油公司时期劳动竞赛如火如荼,1953年原独山子矿区钻井队队长、新疆石油局钻井处处长王炳诚,带领钻井队创造钻井单井进尺全国最高纪录后,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工会主席石镇西(前排左二)代表独山子矿区授予王炳诚(前排右一)钻井队“钻井最高新纪录流动优胜红旗”和“230米新纪录纪念”两面锦旗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王炳诚和夫人钟珊1952年12月于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现中国科学院院士)</span></p> <p class="ql-block">1952年前后北京地院、天津北洋、上海、西安等大中院校的部分毕业生相继来到独山子。如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副总工程师陆铭宝、原南疆石油指挥部副指挥徐勤(后调大港油田任总调度长)钻井工程师俞鹏飞、独山子史志办康泰安等都是在五十年代由上海分配来中苏石油公司的。他们及新疆学院(现在的新大)的俄语专科学生的到来,更使得独山子呈现出来了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后来其中很多人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已成为中国石油的专家和脊梁。独山子油矿的开发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苏联援助的物资和食品由霍尔果斯口岸源源不断的运抵独山子和乌鲁木齐。伊塔地区及乌苏等地的青年也随机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石油地质系的大学生在独山子专家搂门前的花园。<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图右三胡铁铮后调任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首席代表</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花园中的凉亭是独山子标志性的建筑,凡老照片中都有它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中的小孩是我的姐姐(张捷)抱她的是独山子矿务局副局长范之久,抗战时期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老八路。后调西安石油学院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右张家达同志的女儿张捷(后任克拉玛依职工医院普外科主任)图左为笔者。五十年代入乡随俗头戴新疆小花帽</span></p><p class="ql-block">周末的独山子非常盛行交际舞,五十年代初期,俱乐部除了放映电影,还经常举办舞会。石油工人俱乐部的东南角有一个圆形露天舞池,俱乐部有乐队伴奏。,每天傍晚开始,这里便乐声悠扬,人影憧憧。在《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俄罗斯宫廷舞曲》的乐曲声中,各族青年翩翩起舞热情非凡。人们在舞曲欢快的旋律中尽情地跳着、旋转着,整个舞场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舞会中有一群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皮肤白皙的"二转子"(俄罗斯混血的后代)姑娘非常引人注目,她们身着布拉基、脚蹬高筒靴踏三步舞曲的节奏高速的旋转。形成了独山子一道靓丽的风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转子"具有欧洲人修长的身材和白皙的肌肤又具有东方女性的细腻和温柔。她们中的许多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比如当年由天津北京上海来独山子的大学生、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毅,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南疆库车石油指挥部副指挥徐勤后调大港油田总调度长(其夫人石桂芳曾任天津市俄罗斯友好协会负责人),钻井处工程师余鹏飞,独山子史志办康泰安等当年都在这里找了俄罗斯"二转子"。也有许多六军的战友在酒泉错过了结亲的机会,进疆后也同二转子姑娘喜结连理。二转子姑娘懂俄语有文化个个都是美女,当时在新疆独山子很吃的开(新疆土话吃的开意思是很受崇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转子”中有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叫尼娜(图中左2),长的很漂亮。来往多了,与当时清华大学的一位同学之间,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摘抄致谢原著)</span></p> <p class="ql-block">张家达的战友刘锡田灰谐幽默经常开玩笑说某某人找了个二转子"洋缸子"我们找的都是"土缸子"。(洋缸子新疆方言同妻子)</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乌苏油矿是年青人的天堂,节假日"袜子放在鞋子里边"(俄语译音星期天)工作之余顾不得吃饭,赶紧梳状打扮布拉基(俄式连衣裙),修面吹风擦皮鞋。就涌上了独山子工人俱乐部前的舞池、滑冰场或露天影院看电影。当年在乌苏油矿的年青人后来回憶说:“独山子的夜晚是很美的,我们一面磕着瓜子一面和坐在前排的女孩聊天......。电影演完了,换上工作服去上夜班,多么美好的夜晚!年轻多好啊 !哪怕只有一个晚上,能让我再回到独山子那个露天电影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俱乐部前冰场上的速滑比赛</span></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中苏石油公司乌苏油矿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十年代六军的战友在独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刘照明、李秀英,高福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刘锡田、张家达、王 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刘照明中苏石油公司运输处长,李秀英 刘锡田同志夫人,高福永中苏石油公司副会计长,刘锡田中苏石油公司供给处长,张家达中苏石油公司器材处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辉 后调茂名炼油厂党委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五十年代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北京清华学子胡铁铮施工中途用午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八十年代任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首席代表的胡铁铮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后的1986年当年在独山子中苏石油公司钻井处的王炳诚、陆铭宝、胡铁铮等响应祖国的号召,由全国各地汇集到新疆参加塔里木盆地沙漠石油勘探会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一中国海洋石油首席代表胡铁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三南疆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陆铭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下图左四塔里木油田副指挥王炳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1986年拍摄于新疆库尔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是幸福的,工作是艰苦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成立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使独山子钻井、原油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和人员的增加随之也带来了煤炭保温及生活用品的短缺。时任器材处长的张家达同志带领一车间50余名工人,亲临乌苏南山爬冰卧雪,勘查开发建设四棵树煤矿一号平井。赶在入冬前运出了第一批原煤,确保了矿区生产的急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笔者多次听张家达同志讲述了当年勘查开发四棵树煤矿及冬天冰雪路滑车辆滑入沟里他和司机翻山越岭廿多公里深夜爬过奎屯河返回独山子的惊险故事。下图中是乌苏县志里对中苏石油公司开发四棵树煤矿及1955年为支援地方建设无偿移交乌苏的一段文字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51年刘锡田同志的调令</span></p><p class="ql-block">据刘锡田同志回忆录:为了保障油矿生活副食供应。供给处长刘锡田同志跑遍了北疆兵团各团场采购粮油蔬菜,并多次向新疆军区领导张仲翰、甘祖昌汇报工作请求支援。并组织油矿职工冬天由奎屯河拉冰在矿区挖了两个大大的冰窖,里面装滿了牛羊肉,足夠吃到来年六月。并由伙房自制熏牛肉马肠子改善职工生活。</p> <p class="ql-block">1956年我的父亲张家达调任喀什125航测大队任大队长负责南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勘探。这是由苏联第十三航空团援助中国地球物理勘查石油的援助项目。自此告别了他六军的战友,离开了莺歌燕舞、灯火辉煌的独山子乌苏油矿。 </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5日于乌鲁木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