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排为恩师王老师和师娘,后排为两个学生。</p><p class="ql-block"> 2009年在恩师家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筑梦师"</p><p class="ql-block">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大海很大,海里的鱼鳞片可以做瓦片,虾子的须可以做房梁。”这句话很夸张,但在六十多年前,却激励着一群山里的孩子努力学习、满怀梦想,长大了去看一看世界。我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说这句话的就是我的启蒙老师,王耀轩。</p><p class="ql-block"> 一个老师的学校让大山开出希望的花朵,在我家麻柳乡铁铜村的铁铜岩上有一座村小,规模很小,学龄儿童不多,大概50人左右。这里只有一个乡村老师,他叫王耀轩。1955年秋季,我开始上小学一年级。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见王老师时的印象:中等身材、和蔼可亲,微笑着迎接新生,说话干净利落,脸上满是晴天。很快我发现上课时的他却截然不同,非常严肃认真,对每一个同学都严格要求。我们上课必须背着手、坐姿端正,上课讲话要被罚站在门口。他还要求每个孩子上学第一天必须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因为会写自己的名字,便代表你已经是个真正的学生了。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一个老师如何给所有学生上课。但在那时,这是王老师每天都要面对的教学工作。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坐在一个大屋子里,每个年级的前面都有一张黑板。上课时,他先安排两个年级做作业,然后给一个年级讲新课。新课讲到十几分钟,安排作业,又上另一个年级的新课。一节课也不知上了多长时间,三个年级都要上新课,三个年级都要做作业。</p><p class="ql-block"> 放学后,王老师要自已做饭、自已种菜,还要备课批改全校学生的作业。那时我体会不到王老师的艰辛,直到多年后我也成为一个乡村教师,才知道王老师有多么不易。大山里的孩子难免调皮,王老师的教育方法很有智慧。一次,一个学生的毽子丢了,他把全校学生召集到操场。他用似乎能看穿人心的眼睛扫视了每个学生,意味深长的说,我已经知道是谁拿了毽子,每个人都会犯错,贵在知错能改。我给你一个改正的机会,希望今天你能把毽子还回去。果然毽子后来又神奇物归原主,而王老师也再没提这事。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农村的壮劳力都去大战钢铁了。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就住进了学校,割牛草、打谷子、挖红苕;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就背着空书包去拣桐子、棬子……王老师起得更早、睡得更晚,把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学生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任教期间无任何安全事故。</p><p class="ql-block"> 在困难时期,老师的粮食供应也很少。王老师也得了浮肿病,行动困难。他每次挣扎着走到学校时早已疲惫不堪、气喘吁吁。那时,学生迟到早退缺课都是常事,但哪怕教室里只剩下几个学生,王老师也照样拖着病体坚持上课。如果没有对党的教育工作的热爱,没有对大山里的孩子的深情,是做不到的。我很庆幸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王耀轩这位好老师。在他的辛勤耕耘下,铁铜岩这片曾经知识贫瘠的土地,开出了一朵朵希望的花。</p><p class="ql-block"> 传承衣钵三十年无悔扎根乡村教育</p><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我和老三届同学一样回到了我的家乡,麻柳公社铁铜村。那时,我的心愿就是要成为像王老师那样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知识走出大山。后来我如愿以偿受聘到沐川新街公社四大队学校。我一人上初中班全部科目:政治、语文、工业基础知识(含数理化)、农业基础知识、图音体、珠算。初中班有25个学生,年龄大的和我同岁,小的13岁。后来才知道,这个班有的上过五年级,有的只上过三年级。复杂的班级情况造成了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上课很费劲,有的听得进,有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干脆打瞌睡。怎么办?面对热情耿直、勤劳朴实的山里人,他们把孩子交给我就是把全家的希望交给了我,我脑海里出现了王老师的身影。对,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更不能辜负学生的求知欲,有困难就克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随后,我通过家访对学生个别谈话,逐步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后,上课就不那么吃力了。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按教材要求教给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对学习基础差些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让他们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吃饱”、“吃好”。很快,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学校,有的学生还在上学的路上给我拾来一把柴火。学生家长视我为亲闺女,学生在课堂叫我“老师”,课后叫我“姐姐”。热情好客的山里人很希望我到他们家作客。我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两年后我送走了我的开门弟子。1972年初我回到犍为,到长航社中学代课。1975年回到我和我夫君的家,安乐乡铜高村,当年就在铜高小学教书。我夫君是一个三线建设的军工,一年只有12天的探亲假,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先后在乐山金口河、陕西汉中、北京、上海、广东汕头、深圳工作,是深圳特区的首批建设者。我要感谢我的公公婆婆帮我带小孩,那时两个孩子小,全靠爷爷奶奶带。后来我考入井研师范学校,无法兼顾两个孩子,只能把女儿送到老家托母亲照顾,把上初二的儿子托付给同学蒋长惠照顾。用妹夫的话说:"一家四个人住四个地方,四盏灯吃饭”。</p><p class="ql-block"> 1995年,我获得四川人事厅颁发的巜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1999年度至2001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专业人员,由乐山市人事局颁发"优秀证书",晋升一级工资。2003年退休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滿三十年"的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的乡村教师生涯,我感到满足和幸福。王耀轩老师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有幸传承了王老师的衣钵,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为更多大山里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我的25个开门弟子中,有四个成了乡村教师,任国志担任新街中心校的领导;有四人当了医生,刘长青当了军医;林良旭是沐川妇幼保健站负责人;程方伦担任清溪医院的院长兼书记。</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感谢党和国家,感恩教我的每位恩师,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母校——铁铜小学、双溪小学、清水溪中学,犍为一中,你们是我生命中一直铭记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周显秀</p><p class="ql-block"> 2022年06月30日</p> <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筑梦师”</p><p class="ql-block">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大海很大,海里的鱼鳞片可以做瓦片,虾子的须可以做房梁。”这句话很夸张,但在六十多年前,却激励着一群山里的孩子努力学习、满怀梦想,长大了去看一看世界。我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说这句话的就是我的启蒙老师,王耀轩。</p><p class="ql-block"> 一个老师的学校让大山开出希望的花朵,在我家麻柳乡铁铜村的铁铜岩上有一座村小,规模很小,学龄儿童不多,大概50人左右。有时年年招生,有时隔年招生,学校常年保持两个年级或三个年级。这里只有一个乡村老师,他叫王耀轩,负责上所有年级的所有课程。1955年秋季,我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我家离学校大约5里路,出门一路向上,30分钟左右可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见王老师时的印象:中等身材、和蔼可亲,微笑着迎接新生,和每一个同学打招呼,说话干净利落,脸上满是晴天。很快我发现上课时的他却截然不同,非常严肃认真,对每一个同学都严格要求。我们上课必须背着手、坐姿端正,上课讲话要被罚站在门口。他还要求每个孩子上学第一天必须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因为他说,会写自己的名字,便代表你已经是个真正的学生了。从那天起,大山里散漫的孩子懂得了课堂规矩,开启了人生的求知道路。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一个老师如何给所有学生上课。但在那时这是王老师每天都要面对的教学工作。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坐在一个大屋子里,每个年级的前面都有一张黑板,我们称之为“三级复式课堂”。上课时,他先安排两个年级做作业,然后给一个年级讲新课。新课讲到十几分钟,安排作业,又上另一个年级的新课。一节课也不知上了多长时间,三个年级都要上新课,三个年级都要做作业。如有新生,王老师还安排做完作业的大同学去教小同学写字,手把手地教。放学后,王老师要自已做饭、自已种菜,还要备课批改全校学生的作业。那时我年龄小,体会不到王老师的艰辛,直到多年后我也成为一个乡村教师,才知道王老师有多么不易,才懂得为啥那时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大山里的孩子难免调皮捣蛋,王老师的教育方法也特别有智慧。有一次,一个学生的毽子丢了,他了解情况后把全校学生召集到操场。他先用似乎能看穿人心的眼睛扫视了每一个学生的脸,然后意味深长的说,我已经知道是谁拿了毽子,每个人都会犯错,贵在知错能改。我给你一个改正的机会,希望今天你能把毽子还回去。果然毽子后来又神奇物归原主,而王老师也再没提这事。现在想来,他的做法既解决了问题,又教育了每个学生,还为拿了毽子的学生保留了面子。王老师是真正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1958年学生就住进了学校,割牛草、打谷子、挖红苕,什么活我们都能干;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就背着空书包去拣桐子、棬子……王老师更忙碌了,起得更早、睡得更晚,把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学生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任教期间无任何安全事故。在那时困难时期,农民很困难,老师的粮食供应也很少。王老师也得了浮肿病,行动困难。他家住在8公里山路以外,每次挣扎着走到学校时早已疲惫不堪、气喘吁吁。因为在特殊时期,学生迟到早退缺课都是常事,但哪怕教室里只剩下几个学生,王老师也照样拖着病体坚持上课,没有请假过一天。我想,如果没有对党的教育工作的热爱,没有对大山里的孩子的深情,是做不到的。我很庆幸在我人生道路上,遇到了王耀轩这位好老师。在他的辛勤耕耘下,铁铜岩这片曾经知识贫瘠的土地,开出了一朵朵希望的花。</p><p class="ql-block"> 传承衣钵三十年无悔扎根乡村教育</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我妹妹显娣也从铁铜岩村小考上了清溪中学,后来还很幸运的上了南京理工大学。我很感谢王老师,在他的敦敦教诲下,我们姐妹都能上中学。我也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拚弃世俗偏见,让女孩子上学。我母亲说:不管男孩女孩,只要考上学校,我就要供她上学。</p><p class="ql-block"> 1964年,我初中毕业顺利升到犍为一中高67级二班读书,后因病休学就到了高68级二班。1969年初,我和老三届同样回到了我的家乡,麻柳公社铁铜村。那时,我的心愿就是要成为像王老师那样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知识走出大山。幸运的是我如愿以偿,同年秋季受聘到沐川新街公社四大队学校。那年代,有初中下放到大队去办,记得新街公社一大队、三大队、四大队、六大队都有初中班。我就像王老师一样,一人上初中班全部科目:政治、语文、工业基础知识(含数理化)、农业基础知识、图音体、珠算。那是大队学校的第一届初中班,也是最后一届初中班。现在人可能难以理解的是,初中班有25个学生,年龄大的和我同岁,小的13岁。那时有一说法“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初中班就是年龄大的就可以读。后来才知道,这个班有的上过五年级,有的只上过三年级。复杂的班级情况,造成了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上课很费劲,特别是《工基》,有的听得进,有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干脆打瞌睡。教学条件也很不足,教室是一间民房,连教学用的直尺、三角板、圆规都没有。怎么办?面对热情耿直、勤劳朴实的山里人,他们把孩子交给我,就是把全家的希望交给了我,我脑海里突然出现了王老师默默耕耘的身影。对,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更不能辜负学生的求知欲,有困难就克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个班是我的开门弟子,我一定要带好他们随后,我通过家访,对学生个别谈话,逐步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后,上课就不那么吃力了。“因材施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按教材要求教给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对学习基础差些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让他们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吃饱”、“吃好”。我那时下定决心,一个班只有25个学生,就算个别辅导我也可以做到。很快,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学校,有的学生还在上学的路上给我拾来一把柴火。学生家长视我为亲闺女,学生在课堂叫我“老师”,课后叫我“姐姐”。热情好客的山里人很希望我到他们家作客。山里田少土多,产的大米少粗粮多,常年吃玉米粉拌玉米渣拌红苕,吃在嘴里又香又甜。我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两年后我送走了我的开门弟子。1972年初我回到犍为,到长航社中学代课。1975年回到我和我夫君的家,安乐乡铜高村,当年就在铜高小学教书。记得当时有九个班,学生有四百多人,教师十一人,教师人数与学生班教的比是1.2:1,学制五年。一至四年级班主任语数包班,到五年级毕业班才语教分科。领导安排我上毕业班两个班的算术,还有一至四年级的其他课,每周只有一节空堂,那是少先队活动,因为我不是少先队辅导员,备课和批改作业都在放学以后,有时还把作业带回家。“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1979年秋季,我参加了进修校办的“中师函授”学习。周一到周六都在学校上课。星期天就到区上或进修较学习,做到教学和进修两不误。1983年、1984年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材教法”考试,我一次性过关。1986年7月我中函毕业,被评为“优秀函授学员”。我夫君是一个三线建设的军工,一年只有12天的探亲假,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先后在乐山金口河、陕西汉中、北京、上海、广东汕头、深圳工作,是深圳特区的首批建设者,祖国的大地洒满了他们辛勤的汗水。我要感谢我的公公婆婆帮我带小孩,那时两个孩子小,全靠爷爷奶奶带。后来我有幸考入井研示范学校,无法兼顾家里两个孩子,只能把女儿送到麻柳老家托母亲照顾,把上初二的儿子托付给在白鹤中学教书的同学蒋长惠照顾。用妹夫的话说:"一家四口人住四个地方,4个灯泡吃饭"。</p><p class="ql-block"> 1995年,我获得四川省人事厅颁发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1999年度至2001年度年度考获中,连续三年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由乐山市人事局颁发“优秀证书”,晋升一级工资。2003年退休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的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的乡村教师生涯,我感到满足和幸福。王耀轩老师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茁壮成长。而后,我有幸传承了王老师的衣钵,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为更多大山里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我的25个开门弟子中,有四个成了乡村教师,任国志担任新街中心校的领导;田发贵的学生余延斌也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有四人当了医生,刘长青当了军医;林良旭是沐川妇幼保健站负责人;程方伦担任清溪医院的院长兼书记。</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感谢党和国家,是你们培养了我,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感恩教我的每位恩师,是你们引领我走上了求知的道路;感谢我的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对我义无反顾的爱护和支持;感谢我的母校——铁铜小学、双溪小学、清水溪中学,犍为一中,你们是我生命中一直铭记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周显秀</p><p class="ql-block"> 2022年06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