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敦煌

漢源星月

<h3>遇见敦煌</h3> <h3>  题记——<br> 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樊锦诗</h3> <h3>  二十多年前,我听同学们谈起敦煌这个如诗如火的名字,就喜欢顶。尤其是当聊到她身后一串串惹人喜爱的地方,便想着能飞过去。但苦于那时还是一个穷学生,只能妄想罢!</h3> <h3>  时光一晃就到了2011年10月底,有幸参加了一次厅直单位在酒泉组织的活动,活动期间,和几个&quot;不务正业″的同行偷偷溜出来,坐上公交车,直奔嘉峪关。约好活动一结束就坐火车去敦煌。结果因时间紧张,大家又都对工作十分负责,就只有站在古长城遗址垛子上向关外张望戈壁滩。一个朋友失望地念叨起唐诗&quot;春风不度玉门关″,令人感到十月份的冷漠和出门在外的漠漠忧伤。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了声&quot;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叹息。</h3> <h3>  岁月匆匆,斗转星移。在这个美好的七月,一下火车,遇见了汉隶书写的敦煌二字,方正大气。眼前一马平川,抬头是蓝天白云,在延申向市区的路旁,两边是旁无斜出,笔直笔挺,节节向上的白杨。根本不是我们以前&quot;不毛之地&quot;的凭空认知。</h3> <h3>  下了公交,一下子象钻进了火炉,热气从裤筒里直往上窜,阳光把脸烤得生疼,汗珠儿在浑身上下往出来冒。大家也并不因此而埋怨,而是都不顾超强的紫外线的幅射,体验大漠炎阳的沐浴。</h3> <h3>  休息片刻后,我们在一边猎取美食,一边寻找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忽然朋友在群里发来一幅类似江南水乡的图片,随定位导航,我们来到的清酽酽的泛着波光的党河,便让这一条河把大家从不同方向吸引而来。两岸建筑彰显魏晋风骨,汉唐风格,大气磅礴,厚重苍桑。</h3> <h3>河岸边的壁画,让你如同走进隋唐盛世;水渚的芦苇和莲花,让你觉得这是就是苏杭;河中的风景白帆,让你误认为它在忙着接送过往于河两岸的游客;河堤上的垂柳,让你觉得它是另一处苏堤。</h3> <h3>  夜晚的敦煌,并没有因为在沙漠之绿洲上而静下来,人们在晚风中逛夜市,品尝美食,如:胡羊焖饼,驴肉黄面,羊肉粉汤,李广杏儿,沙洲白兰瓜,大漠风沙鸡等,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慢节奏的幸福之城,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几千年前的&quot;寂寞沙洲冷″的感觉。物价有点贵,但百姓脸上的笑容和和善的语言,就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朋友老毕由衷地说:&quot;如果让我到这儿工作,我愿意地很!将来孩子在这里能觅得一份工作,也好啊!″&quot;这里太好了!&quot;</h3> <h3>  晚上10点,这儿的天才刚黑,党河上飘来萨克森悠扬的韵律,成群结对中老年人随着音乐在天河广场便扭动起双人舞来,这大概是受了飞天的影响罢。也给这座古城增添了现代的元素。</h3> <h3>  今天早上,我们5点起床,乘车前往鸣沙山月牙泉看日出。为了迎接第一缕晨曦,我们有的光着脚丫,便捷足先登了,有的提前打探好路线,顺天梯而上,有的骑着骆驼,再转沙漠越野车,然后爬到最高处。大家都不顾山坡上的风沙吹打,滚得满身是沙。为得是拿起随身携带的相机或手机,抓拍日出,鸣沙山的晨昏线,月牙泉的全景。</h3> <h3>  下午,不顾爬山的劳累和炎热,我们又去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这里的历史,艺术,文化,望族曹氏,爱国名人张议潮等构成的敦煌故事,游人们用&quot;震憾″来形容。这让我对《张迁碑》和《曹全碑》也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顿时对其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爱。</h3> <h3>  这里还有一个品牌,是敦煌中学,浑然一体,是汉唐建筑,里里外外,打造出浓厚书香的校园。自建校以来,已培养出了40名学生考清华北大。</h3> <h3>  最后,在《月牙泉》声里,我们将去另一个城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