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载2022年7月5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作者:武邑(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在今武清区,分布着一些“片村”。所谓片村,通俗地说,它是指由三个以上的自然村所组成的同一个行政村。如崔黄口镇的北三村、中三村、南三村即是。</p><p class="ql-block"> 据《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载,北三村,位于镇驻地北3.5公里,由陈庄、吴庄、又辛庄三个自然村构成。因三个自然村位置相距较近,而人口又相对偏少,为便于管理,1966年被划为同一个行政村,1984年定为片村。陈庄居西,吴庄居东,又辛庄居东北。三个自然村以吴庄形成最早,其次为陈庄、又辛庄。吴庄形成清顺治年间,因吴姓人家定居成村,故名。陈庄,形成了清乾隆年间,由陈姓人家定居成村,以姓氏得名。又辛庄形成于清朝中期,此处原为吴庄一部分,称为后街。后改为“又新庄”,意为新成立的一个村庄,后以谐音故,演变为今名。中三村,位于镇驻地北3.5公里,由张庄、尤庄、大园三个自然村构成。1966年被划归同一个行政村。因处于北三村、南三村两个行政之间,故称中三村。1984年定为片村。尤庄居西,大庄居东,大园居南。三村自然村均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张庄以张姓在此定居成村。尤庄在张庄西侧,有苏、尤两姓人家在此定居成村,得名苏尤庄,后因苏姓人家迁走,改名为尤庄。大园位于张庄南侧,村民多以种菜为生,故名大园。另在清末民初,尚有“小园村”,位于大园以西,至1939年地图上已无标注,估计已被归并至大园村。南三村,位于镇驻地北2.5公里,由菜园、大庄、韩河三个自然村构成。1966年被划归同一个行政村。以其位于三个片村的南部,故名南三村。1984年定为片村。大庄居中,菜园居北,韩河居南。三个自然村以韩河形成最早,其次是大庄、菜园。韩河形成于明永乐年间,因有韩姓人家定居于古河叉之旁,故名(民国时期包括东、西韩河)。清初,将附近“万湾村”(应为万窝村)并入。大庄,比韩河形成稍晚,于明中期成村,原由大庄、东道等聚落构成,因其范围相对较大,故称大庄。菜园形成于清初,位于大庄北侧蔬菜园地,故名。</p><p class="ql-block"> 据崔黄口镇初级中学的于丽娟老师介绍,她听村里的老人说,北三村、中三村、南三村这三个村名全都是由他父亲给起的。她父亲叫于连淮,是一位老革命,曾参加过著名的平津战役,上世纪50年代从部队转业后,在崔黄口落户并成家,他是崔黄口镇(当时称乡)的第一任武装部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笔名御河轩主、武邑等。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 </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十多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