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俭

羊大为美

<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和大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俭虽大半老生常谈,然正以为常谈,故不得不时时谈之耳。”节俭是咱国人一种优秀传统美德。早在金钱发明以前,俭就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在孔夫子的学说中,俭与礼都是极其重要的修身法门,所以子贡称赞孔子的美德是“温、良、恭、俭、让”,足以知俭的重要性,由俭可知礼,亦可知其它。老子在《道德经》说他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天下先,“俭故能广”。墨子曾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贞观政要》有“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本,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源”。这些古训都是说节俭是一种人生高贵的修养,也意味着在有限的世界中,人人都应节俭,都应谨慎开销,精打细算。</p> <p class="ql-block">  大宋王朝时期,有一个叫司马温曾著有《训俭示康》一文,温公深感当时世风奢靡,强调节俭的重要性,他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有德者皆由节俭来,恶行者率自奢靡者。索引古人事例,正可用“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败由奢”两句诗概括。今日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正走上小康大道,但奢靡之风也随之而来,因此,节俭美德应大力提倡,以杜绝社会之邪风。斯宾诺斯在《论政治》一书中坦言:“在和平时期人们不再担心受怕,逐渐从不开化的野蛮习气转变成为文明和讲人道,进而演化成懦弱与懒散,于是人们不再从道德方面,而是从奢侈豪华方面力求胜过他人。”他紧接着说:“为了制止学种恶劣的风尚,人们曾经试图制订取缔恢复浪费的法律,但徒劳无功。”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法律,如遭违犯却无损于他人,则必然遭到嘲讽,不能抵制人们的欲望,反而会刺激欲望膨胀,助长人们宴饮、赌博、讲求服饰和贵重首饰、追求豪车豪宅、过度滥用财富等恶习,最后导致城邦的没落与消亡。”他的这种担心,在法国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萨朗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小说描写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却荒淫无耻,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披露,在中国近代,大清王朝的经济总量曾一度占全世界的70%,最后,却因外国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战争而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可见发展还有个如何发展、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发展水平的问题,而这当中就要处理好如何遏制铺张浪费,而并一味的拉动、刺激和鼓励不正常消费,比如为了豪宅把所有的绿水青山都全部抢光占光。过去,我们把这些原因归结为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却没有人从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和奢华挥霍,比如抽大烟、富豪人家的妻妾成群、遍地都是的赌场妓院去寻找原因。事实上,一口大烟就可以把大清王朝的血髓吸干、气数抽尽,更何况有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北海、西山等那么多皇家园林还要供;更何况无休无止地搞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总是用行道树砍了又种种了又砍,把几条道路挖了又铺铺了又挖,老百姓没法享用的绿化工程刨了又弄弄了又刨,摆弄些四梁八柱的面子货……如此看来,大清王朝的沦陷,又何尝不是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人的沦陷是一回事——问题都出自标新立异,好大喜功,挥霍无度,谱头太威,玩性太大!</p> <p class="ql-block">  西方人对节俭的观念和我国不同,总的区别是,西方重视勤,轻视俭,特别是年轻的美国,根本没有“节俭之心”,因此,他们的观念是:有一份勤者,即有一份收获;有一份收获,即有一份享受。欧洲人与美国人在节俭方面也稍有不同。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节俭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亚历山大大帝也说:“一个人常购买不需要的东西,不久便会买不起他所需要的东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之一,但她的生活却相当俭朴,她一生遵循着英国的一句古老格言:“任意糟蹋粮食是对神的亵渎,按量取食是做人的美德。”塞缪尔·兰恩不仅把节俭作为个人的一项美德,他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卓有成效的节俭是使一个民族富强的唯一资本,它产生民族的繁荣和健康。”正是个人的节俭积累了国家幸福的基础,也正是个人的挥霍浪费导致国家的贫困。因此“每个节俭的人都可被视为公众的恩人,而任何浪费的人都可被视为公众的敌人。”毕竟,这地球上的资源有限,虽然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但如果用自己的钱浪费了他人所必须的,对于他人你就是犯罪!</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是,我想到了作家莫言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节俭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必须由经验、学识、远见、道德和榜样所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节俭是教育和智慧的结果。只有当人们明白事理以后,他们才会变得节俭。因此,使人们养成节俭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促使人们心智的平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挥霍浪费比节俭有时更加符合人的天性。”</p><p class="ql-block"> 爱德华·丁尼生说:“由理性赋予人的先见之明是同为未来作准备的义务分不开的……无论什么时候谈到节俭,其道理都是凡事预则定,不预则废。”一句西班牙谚语对奢侈之人也做了绝妙的讽刺:“天空是美好的,大地是美好的,唯一糟糕的东西是位于天空与大地之间的奢侈之人。”咱民家人则有这样的谚语:“如果不知道节俭,大象也能在茶罐里头熬吃掉!”</p><p class="ql-block"> 英国讽刺文学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曾说:“砍掉双足,可以省去买鞋的麻烦。”我们当然不能按斯威夫特所说去做,因为砍掉双足不是节俭,只是幽默玩笑之说。但我国地大而物不博,人多而财不富,现实生活虽已温饱,但并不富裕,离众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还有差距,发展平衡不全面不协调不充丰的情况还依然存在,特别是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还相差甚远。在此情况下,如何克服上面说到的斯宾诺莎在《政治论》中所担心的那种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穷奢极俗、欺穷斗富那种恶俗的发生,在生活方式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应该重视节俭,仍然是一种抵制腐化堕落的高贵美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