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与阳明心学的缘起及近日的一点思考 </p><p class="ql-block">我最初与阳明心学结缘是2008年,那一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我也因此花光之前所攒了两年的私房钱,我先是给中国红十字会捐款、然后是往西藏寄4号国旗、再然后就是买“北京欢迎你”的纪念邮品,但这些都还不是我要说的重点。</p><p class="ql-block">我要说的重点是我那一年花了500块钱“巨资”买了一部可以拍照和听歌的二手手机。</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是联想牌的,新机大概需要2000多,我之所以咬牙买它,是因为我极其看重它的另外一个功能——“电子书”,我需要用它帮我完成一个伟大的阅读计划。 </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我正在读一本叫《百家讲坛》的书,一听书名,懂的读者无需我补充,就知道这种书属于那种地摊盗版货,好在偶尔的错别字并不影响阅读效果。</p><p class="ql-block">在这本里面,选录了一本叫《明朝那些事儿》的小说,遗憾的是,小说只登载了两部,从内容看,很明显这个小说还没写完呀!</p><p class="ql-block">当时我这个气呀!你没写完,你没写完,你着急个什么劲?如果写的一般,也就罢了,关键是写的太好了,这不要命吗?我刚读上瘾了,没了! </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费尽周折才知道这本书是一个网名叫“当年明月”的作者在天涯论坛发表的长篇连载。</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在当时的确还没有写完,好像是更新到5部,据说这前5部已经授权某出版社出版了,只是不知道从何处能够买到。</p><p class="ql-block">如果想看,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用电脑上网在论坛上注册个会员看,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在网上找这本书已完稿的txt资源,然后下载到手机内存卡上,用有电子书功能的手机看。</p><p class="ql-block">出于某种考虑(上不起网,更买不起电脑),我选择了用第二种办法。</p><p class="ql-block">等到09年夏天,我靠这种不厚道的方法顺利的读完了这本小说的全7部。</p><p class="ql-block">而后的某一天,我专门上网吧用了大概2个小时的时间,在当年明月的博客上写了一篇2000字左右的读后感,在读后感的结尾处我郑重致歉作者,并表示待日后经济条件改善后一定会重新购买一套正版书,从而弥补这段“问心有愧”的阅读经历。</p><p class="ql-block">当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当我过一段时间又去他的博客下面,去回看这条评论时,在我的评论下,看到另外一个网友写的一条评论,他说“我用了大半年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原打算是想到这里写一下读后感,但是刚刚看过楼上这位朋友写的读后感后,我打消了这个想法,因为我想写的,他都替我写完了,谢谢你。” </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兑现了我的承诺,2017年,我儿子上初中那一年,我专门在天猫上找了一家可以开发票的书店,买了一套那年新发行的增补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做为礼物送给他。</p><p class="ql-block"> 值得欣慰是,我儿子因为这部书也迷上了明史,而且现在看,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p><p class="ql-block"> 我读过这本书,除了略知明史外,还收获了三个知道:</p><p class="ql-block"> 第一,知道了圣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p><p class="ql-block"> 第二,知道了旅行家徐霞客和他的《徐霞客游记》。</p><p class="ql-block"> 第三,知道了诗人食指和他的《相信未来》。</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知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以至是我后面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因为《明朝哪些事儿》作者本人对王阳明及其他所创立的心学其及推崇,也可能是我此生注定要与“阳明心学”建立某种联系。</p><p class="ql-block"> 随后的那些年,我又莫名其妙的重读了多遍《明朝哪些事儿》,但是只要过上了一段时间,其中许多细节我就记不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唯独对书中记录有关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之事,我倒是愈加深刻,我不确定《明朝哪些事儿》这本书对于推广阳明心学发挥了多大作用,但是可以确定是阳明心学的确是在这本书大卖后才逐渐热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在淘宝上我买到阳明心学相关书籍,比如《传习录》、比如《王阳明集》,在百度、知乎上可以查阅相关问答。</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更值得我等高兴的是网上可以搜索到一些知名高校的知名教授所讲授的阳明心学公开课,比如浙江大学的董平教授、比如上海复旦哲学系的王德峰教授。</p><p class="ql-block"> 当代大儒及饱学之士们正在为心学的传播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从而也吸引了我等越来越多阳明心学的粉丝参与其中,共同为圣学的光复报以至诚。 </p><p class="ql-block"> 此上为我与阳明心学的缘起。 </p><p class="ql-block"> 我这几日一直在自省,因为几日前我曾在张立新老师的“阳明心学堂”的群内,发表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及其浅薄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虽然群内有包括张老师在内的几位老师对我进行了点拔,我也意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偏颇,但是我的心结当时却没能打开。</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心诚所至,便会凡有所求,必有所应吧!当我在随缘观看到王德峰教授的两段讲课视频后,我的心结就一下打开了。 </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首先要收回我当时的不当言论,同时向张秀斌老师表示诚挚歉意以及感谢!</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有一点不理解他为什么在信奉上帝的同时,却还热衷于学习传统文化?我现在明白了,他身体里毕竟还流着中国人的血,骨子里也就自然留存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p><p class="ql-block">我当下于是又有了新的观点,中国的基督教徒与欧洲的教徒虽然是具有相同宗教信仰,也遵照着相同的宗教仪式,但是基于本土文化的不同,底层逻辑的构建是不同的,我个人所谓的“文化入侵的假想,纯属是杞人忧天。</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基督徒在他们祈求上帝的时候,他们的底层逻辑仍然是中国的,他们的文化基因仍然是本土的。</p><p class="ql-block"> 这与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唐之后,已然完成了佛教中国化,而后与儒、道两家共同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一样。</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在中国能得以传播,必然有其背后客观历史逻辑。不应该过度的解读为文化入侵。</p><p class="ql-block"> 短短两天,我便经历了从“见山是不山,见水是不水”,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悟道”过程,这种体验真的极好。 </p><p class="ql-block">关于读书与思考,我曾费解自己为什么会偏偏喜欢读书,而不是其他消遣?</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愿意时常陷入与自己衣食冷暖毫无关系的种种思考,而不是依赖“拿来主义”?</p><p class="ql-block">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彻底撕掉贴在我身上的这两个标签,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两个标签反倒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愈加牢固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久了,我也渐渐放弃了这种自我挣扎,而顺从于命运的安排,从心理上认同这两个标签是与我有意义的,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读书与思考,可以让我的迟钝的灵魂得以成长的唯一途径。</p><p class="ql-block"> 让迟钝的灵魂得以成长,这于我来说便是最重要意义。 </p><p class="ql-block"> 做为众多阳明心学粉丝中一个非典型个体,我一不勤奋,二无天份,这也导致我这么多年在学习所得上,收获甚微,但值得欣慰的是,凭借这甚微的收获,它为给我接下来的余生导出了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也回答了我继续活着的理由,那就是寻找并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我找到了,我的精神家园便是阳明心学。我余生的精力就是去建造好这所家园。 </p><p class="ql-block"> 初学心学,我尚信心满满,而渐学中我方感自己的愚钝与浅薄,以至于我觉得自己终其一生也不能明了圣人之学,更何谈成就圣人之道!我从而陷入一个瓶颈,久久不能自处。</p><p class="ql-block"> 然,近日,当我重温《传习录》之时,再次精读阳明先生的这段话,却如醍醐灌顶,令我的心瞬间明朗起来。 </p><p class="ql-block"> 先生曾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稍末,无复有金矣。” </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另有所悟,我等俗辈,恰逢盛世,幸遇良知之学,虽既无厚学,也无大德,但是只要将其所自察到那点“良知”,用“知行合一”的方法,反反复复的将其淘洗和锤炼,就一定能够炼出真的金子。</p><p class="ql-block"> 到时,炼出的那怕是非常非常轻的一小块金子,只要它不掺杂其他成分,是一小块儿有着绝对纯度的金子,那么我便是“格”成了“物”,也“致”成了“良知”。而不负此生。 </p><p class="ql-block"> 哎!其实我与许多普通人一样,我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了六便士而低头奔忙,只是偶尔才抬头看一眼月亮。</p><p class="ql-block">但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五百多年前,那个早已将宇宙看透的圣人,在重归宇宙之前,说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