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班仪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进一步加强新教师的能力培养,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7月5日,由福建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组织的2022年福建省新教师(含转岗)分学段分学科专项培训班(小学数学)在三明市举行。 班主任黄国梁老师以及全省各地市84位新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的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黄国梁老师对此次培训的参训要求及安全问题等作出强调,希望新教师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充分思考,深入研讨,完成培训中的各项任务,学有所成,学有所获。</p> 课程学习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5日上午由平潭中湖小学副校长、省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高小俊给我们分享了《“量感”的内涵和培养策略》这一课程。首先高老师指出量感培养之所以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盲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数学教学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估一估的浅层认识上。2.建立一个单位表象时,体验不够清晰,无法从一个单位迁移到几个单位,在量的累积上缺乏想象力和推测能力。3.实际估测问题中缺乏合情推理的方法指导,不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正确推理。接着高老师表明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提高估测能力。量感的缺失会带来各种问题,如:周长与体力的混淆,问题解决列式碰运气,单位换算有困难,等等。最后,高老师还从四个方面阐述量感的培养策略:1.在生活中积淀学生的生活量感。2.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3.在估测对比中增加量感。4.在数学文化中了解度量的昨天和今天。</p> 课程感悟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老师从三个故事导入跟我们分享了“量感”的内涵与培养策略。首先是量感的教学现状:授课方式的科技化导致学生量感能力缺失,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次是量感的内涵。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策略。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量感呢?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p><p class="ql-block">一、创设情境,积淀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量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提出问题,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p><p class="ql-block">如高老师课上举的案例,教师在教学时间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一天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积淀量感。</p><p class="ql-block">二、激发兴趣,发展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中主要研究的量有表示物体长度的量及其数量关系、表示物体质量的量及其数量关系、表示时间的量及其数量间的关系。其中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和时间单位时、分、秒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高老师在授课中举了一个例子,通过让学生秤沙子来让学生推理1千克的沙子有多重,这样真实的情境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量感。</p> <p class="ql-block">三、实践度量,形成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示长度的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较为直观,在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如在教学1毫米有多长时,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一毫米以后,再让学生感知一毫米有多长。可以让学生量一量一分的硬币恰好是一毫米,先让学生将一分硬币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感知一毫米,再抽去硬币,让学生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从而理解一毫米的长度观念。这样从触觉、视觉直观感受了一毫米有多长,感知了一毫米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四、估测对比,增强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估测知识在以往的课标中所被重视程度不够,其实在授课中通过让学生估测对比可以让学生对“量”有一个更深的感悟,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估测对比教学。</p> 7月5日上午总结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对量感的独到理解。高老师讲座层次分明,先从量感的教学现状讲述,再到量感的内涵的详细剖析,最后介绍量感的培养策略。高老师先从测量入手,我们都知道测量的单位,方法我们都可以教给学生,再不济也可以死记硬背起来。但是由测量引申的量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对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体验过程,感受思考过程慢慢形成的一种意识。也让我们知道了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背诵,还要对学生的素养形成做相应的要求。教育应当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思考,相比结果,更注重过程。虽然基础知识的熟记事必要的,但是在学生素养能力方面也做出相关的要求。以上我的简要反思与看法,最后再次感谢高老师的精彩演讲。</p> 课程学习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5日下午厦门实验小学、高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张香老师着重阐述了《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张老师先从变革时代的“行”与“思”向我们讲述了课程标准从2001年一直到2022年的思想转变,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特征是核心素养和育人导向;还提到了单元整体应注意:系统、结构、关联;并且张老师还鼓励新教师大胆尝试,跨学科教学,打通课与课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对教学能力的“厚”与“薄”独特见解使人印象深刻。张老师通过三大点向我们进行讲解:1.通过马克·吐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点空白;2.张老师又从自身的例子出发告诉我们新教师应该储备素养促进能力提升;3.通过几个教学实例向我们介绍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最后,张老师从专业素养的“争”与“真”出发鼓励新教师在解读教材上要做到“争上游”;在听评课修炼中做到“真思考”;在平时生活中要做到持之以恒,“精细阅读”。</p> 课程感悟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香老师从“变革时代的行与思”“教学能力的厚与薄”“专业素养的争与真”三个方面分享了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观,使我们明白了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并结合实例引发“超级效应”的思考和对课堂教学的审视,最后从教材、听评课、阅读三个方面向新教师们提出建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p><p class="ql-block">1.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学生的思维鲜活地摆在教师眼前的时候,不能直接忽视或冷冰冰地对待,而应该加以引导。</p><p class="ql-block">2.精心且有效地备好每一堂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通读教材,定位知识的落脚点,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要问在重点上、难点上,让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转为茅塞顿开,感受到问题被突破的喜悦。</p><p class="ql-block">3.思维导图要与板书设计相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框架简单明了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启发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能力,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p> 7月5日下午总结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很感谢张老师为我们带来这样一场精彩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主要从“一问一思一整,一可视一育人”五个方面分享今天的收获。一问:我明白了可以从构建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入手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还可以提出一些高阶思维的问题,比如提出一些比较、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一思:我懂得了应该注重学生方法、思想的渗透,比如转化思想的渗透可以让学生遇到未知时回顾到以前的旧知,用旧知解决新知。一整:我了解了教学时应从横向、纵向出发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的前世、今生和来世,做到关联、迁移、建构、统整。一可视化:我懂得了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可视化,比如单元导图的构建,受到该启发我想到亦可尝试将几个学期的内容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几个领域出发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一育人:我明白了应重视对孩子的育人导向,比如关注孩子会思考、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可以进行生生提问的模式,再比如可以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最后希望我们能做到像张老师说的使学生学得真,学得实,学得活,学得新。再次感谢张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对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观有了更深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全体新教师将以本次新教师培训学习为契机,以饱满的精神和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去。因为流年不曾笑掷,未来更加可期!</p>